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四合院从学外语开始 > 第21章 初到英国

1959年2月,寒风凛冽的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

方青云紧了紧身上的呢子大衣,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迅速凝结。他身后站着两位同样年轻的外交官,周明和李卫国,三人刚刚结束了在苏联的短暂停留,准备转机前往伦敦。

"青云,听说你又在莫斯科的旧书店淘到几本绝版的俄文经济著作?"周明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笑着问道。

方青云微微一笑,拍了拍随身携带的公文包:"不只是俄文,还有德文和法文的。英国的经济数据不好直接获取,但可以从他们的贸易伙伴的报道中反推。"

李卫国摇头感叹:"真不知道你这八国外语是怎么学的。我在北大就学了个英语,还磕磕绊绊的。"

方青云没有回答,只是望向停机坪上那架即将载他们飞往伦敦的图-104客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日语、阿拉伯语和葡萄牙语,这在外交部年轻干部中极为罕见。而此刻,这些语言技能将成为他在英国工作的利器。

飞机轰鸣着冲上云霄,方青云透过舷窗望向下方逐渐远去的莫斯科。他知道,自己即将踏入的是一个对中国充满复杂态度的西方世界。

伦敦的天气比莫斯科更阴冷,湿漉漉的雾气笼罩着整个城市。中国驻英代办处位于波特兰大街一栋老旧的维多利亚式建筑内,门口只悬挂着一块朴素的铜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国代办处"。

代办处负责人桓兆祥大使亲自接见了他们。桓大使五十多岁,鬓角微白,眼神锐利而沉稳。

"青云同志,听说你语言能力很强?"桓大使翻看着方青云的档案,突然问道。

"报告大使,我学过几门外语,主要是为了工作需要。"方青云谦虚地回答。

桓大使点点头:"好,英国人对我们戒心很重,公开的经济数据有限。你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多地收集英国的经济情报,尤其是工业产能、贸易政策和金融动态。"

方青云郑重地点头:"明白。"

伦敦的冬天漫长而阴沉,方青云很快适应了代办处的工作节奏。白天,他跟随桓大使或参赞郑怀远出席各种外交活动,晚上则伏案整理资料。

但真正让他"出名"的,是他对旧报纸的痴迷。

英国政府不会轻易向中国外交官提供经济报告,但方青云发现,伦敦的二手书店和旧报摊却能淘到大量过期的《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等报刊。这些报纸虽然已经过期数月甚至数年,但里面的经济数据、市场分析和政策评论仍然极具价值。

于是,每到周末,方青云就会穿梭于查令十字街的旧书店和大英图书馆的档案室。他熟练地用英语和书商讨价还价,偶尔还会用法语或德语与一些流亡学者交流,从他们口中套出一些非公开的经济动向。

代办处的同事们很快注意到了他的习惯。

"青云,你又抱着一堆旧报纸回来了?"秘书处的女同事林秀琴笑着问道。

方青云推了推眼镜,笑道:"这些可比新报纸有用。《金融时报》1958年12月的这篇报道里,提到了英国钢铁业的产能瓶颈,而今年1月的议会辩论里,财政大臣的发言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林秀琴惊讶地看着他:"你连议会的辩论记录都看了?"

方青云笑而不答。他不仅看了,还做了交叉对比——德文报纸提到英国对西德的机械出口下降,而法国《世界报》则分析这与英镑汇率波动有关。这些碎片信息拼凑在一起,就能勾勒出英国经济的真实状况。

一天傍晚,参赞郑怀远把方青云叫到了办公室。

"青云,桓大使下周要去见英国贸易部的官员,我们需要一份关于英国近期经济趋势的简报,你有把握整理出来吗?"

方青云沉吟片刻:"我需要查阅最近三个月的报刊和议会记录,但应该没问题。"

郑怀远意味深长地看着他:"英国人会防备我们,公开数据可能不准确。"

方青云微微一笑:"我们可以从侧面验证。比如,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航运版会刊登港口货物吞吐量,而《经济学家》的广告页能反映企业投资动向。再加上德国和法国的贸易报告,可以交叉比对。"

郑怀远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好,三天后我要看到初稿。"

三天后,方青云交上了一份长达20页的《1958年英国经济态势分析》,不仅涵盖了工业、农业、贸易等宏观数据,还附上了对1959年经济走势的预测。

桓大使看完后,罕见地露出了笑容:"这份报告比我们过去半年的情报汇总还要详细。你是怎么做到的?"

方青云平静地回答:"大部分数据来自公开报刊,但关键点是通过多语言资料交叉验证的。比如,英国官方公布的钢铁产量增长3%,但德国《商报》援引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数据显示实际增长可能只有1.5%。"

桓大使点点头,对郑怀远说道:"下次外交部问起英国经济,就把青云的报告发回去。"

方青云的名声很快在代办处传开,甚至引起了英国情报部门的注意。

某天,他在大英图书馆查阅资料时,一位西装笔挺的英国绅士"偶然"坐到了他对面。

"您对经济史很感兴趣?"对方用标准的牛津腔英语问道,眼睛扫过方青云面前摊开的德文和法文报纸。

方青云用同样流利的英语回答:"只是个人爱好。"

对方微微一笑,递过一张名片:"我是伦敦经济学院的教授,如果您有兴趣,可以来听听我的讲座。"

方青云接过名片,礼貌地点头,心里却已警觉——这很可能是一次试探。

回到代办处,他向郑怀远汇报了此事。

郑怀远神色凝重:"英国人会盯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你的语言能力和经济分析水平已经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以后行动要更加谨慎。"

方青云深吸一口气:"我明白。"

1959年的春天悄然来临,伦敦的雾气稍稍散去。方青云依然每天埋首于旧报纸和档案中,但他的目光已经放得更远,他开始研究英国对非洲和东南亚的贸易政策,因为这些地区未来可能成为中国的重要外交舞台。

在代办处的每周例会上,桓大使宣布:"外交部表扬了我们近期提供的英国经济分析,认为这对国家制定对欧政策很有帮助。"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方青云。他只是低头记录,仿佛这一切与他无关。

(https://www.biquya.cc/id190696/2566447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