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四合院从学外语开始 > 第23章 回国

方青云的《大国崛起之英国》被桓大使寄回国内后,起初并未引起太大波澜。然而三个月后,外交部转来了一封来自国务院研究室的信函,对方青云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书"资料翔实、见解独到,对研判西方经济模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很快,方青云的行政级别从18级晋升至16级,正式成为正科级外交官。代办处的同事们纷纷向他道贺,老成持重的郑怀远参赞难得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小方啊,你这可是破格提拔,咱们外交系统里可不多见。"

方青云只是笑笑,依旧每天准时出现在代办处那间狭小的办公室里,伏案整理经济数据。他并不清楚自己的书在国内高层引起了怎样的讨论,但他敏锐地察觉到,代办处收到的国内指示中,关于"对英经济合作"的条目明显增多了。

1960年底,在桓大使的推动下,方青云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由伦敦一家左翼出版社出版,书名改为《英国何以强大:一个东方观察者的视角》。起初,方青云对这本书的市场反响并不抱期望——毕竟,一个中国外交官写的英国历史,英国读者会感兴趣吗?

然而,出版后的反响却出人意料。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刊登了一篇书评,称这本书"跳脱了传统欧洲中心主义的叙事,以冷静客观的笔触剖析了大英帝国的兴衰逻辑";伦敦经济学院的一位教授甚至在课堂上将本书列为推荐读物。短短半年内,首印的3000册销售一空,出版社紧急加印。

"青云,你的版税支票。"代办处的机要秘书林秀琴将一张薄薄的纸片放在方青云桌上,眼中带着揶揄,"你现在可是我们这里最富有的人了。"

方青云扫了一眼金额:872英镑。这在当时的英国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两年的收入。他毫不犹豫地签下名字,在收款人一栏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国代办处"。

"你这是......"林秀琴愣住了。

"捐给组织。"方青云轻描淡写地说,"国内现在外汇紧张,这些钱能买不少急需的物资。"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代办处。桓大使在周例会上特意提起此事,虽然没有点名表扬,但所有人都知道他说的是谁。会后,郑参赞悄悄塞给方青云一包中华烟:"国内刚捎来的,大使让我转交给你。"

1961年初,方青云的工作重心正式转向对英物资采购。当时国内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急需进口化肥、医疗设备和精密仪器。但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严格的贸易禁运,即便允许出口的商品,价格也往往高出市场价30%以上。

方青云的"作家"身份意外地成为了突破口。

在一次工业设备展会上,方青云以"《英国何以强大》作者"的名义与伯明翰一家机械厂的销售经理攀谈起来。对方是个历史爱好者,对方青云书中关于工业革命的章节赞不绝口。

"你们书里提到的那个专利制度案例,我祖父当年就是受益者!"经理兴奋地说,"真没想到能遇见作者本人。"

两天后,这家工厂以低于市场价15%的价格,向中国出售了一批二手的车床设备——尽管合同上注明这些设备将运往"缅甸"。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啊。"回程的火车上,郑参赞难得地开起了玩笑,"早知道我也该写本书。"

方青云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英格兰田野,轻声道:"他们愿意打折,不是因为我的书,而是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

然而,方青云很清楚,英国商人的让步是有限度的。

1961年夏天,国内急需一批特种钢材。方青云通过关系联系上了谢菲尔德的一家钢铁公司,对方董事长在私人俱乐部接待了他。

"方先生,我很欣赏您的著作。"董事长摇晃着威士忌酒杯,"但您要的这种钢材,美国政府明令禁止向共产主义国家出口。"

"如果以印度中间商的名义采购呢?"方青云不动声色。

董事长笑了:"那价格就得按'风险系数'重新计算了。"最终报价比正常价格高出40%。

当晚,方青云在向国内的汇报电报中写道:"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建议转向瑞典或瑞士渠道,虽然价格仍高,但比英国方案节省约20%外汇..."

电报发出后,他站在代办处顶楼的小阳台上,望着伦敦城的万家灯火。一年前,他还是个埋头书斋的研究者;如今,他必须在这片充满算计的商海中,为祖国争取每一分利益。远处,大本钟的钟声沉沉响起,仿佛在提醒他: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每一笔交易,都是另一种形式的抗争。

1961年12月,伦敦的冬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泰晤士河上笼罩着一层薄雾。方青云站在代办处的窗前,手中捏着那份刚刚收到的通知,要调他回国。

方青云轻轻舒了一口气。三年了,终于要回家了。

临行前的周末,方青云特意去了伦敦市中心的百货公司。他用积攒的外汇津贴,给父亲买了一块瑞士手表,虽然是最基础的款式,但胜在走时精准;给母亲选了一条苏格兰羊毛围巾,柔软厚实,能抵御北方的寒风;给弟弟带了一支派克钢笔,给妹妹买了一双小皮鞋。这些在当时的国内都是稀罕物。

结账时,售货员好奇地问:"先生是要回国吗?"

方青云点点头:"是的,回家。"

代办处为他举办了一场简单的送别会。桓大使难得地露出了笑容,亲自给他倒了一杯茅台:"小方啊,你这三年没给咱们外交部丢脸。书也写了,物资也买了,连英国报纸都夸你。"

郑怀远参赞拍了拍他的肩膀:"回去好好干,说不定过几年又把你派到更重要的地方去。"

林秀琴和其他同事也纷纷送上祝福。方青云一一谢过,最后郑重地向桓大使敬了个礼:"感谢组织培养。"

1961年12月18日,方青云拎着两个皮箱,登上了飞往莫斯科的航班。其中一个箱子里装着他的全部个人物品,另一个则塞满了这三年积累的经济资料和研究笔记。

飞机起飞时,他透过舷窗最后看了一眼雾中的伦敦城。泰晤士河像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流过这座曾经的世界之都。三年前,他初来时的生涩与忐忑还历历在目;如今离开时,已是一名成熟的外交官了。

"下一站,京城。"他在心中默念。

随着飞机爬升,云层逐渐遮蔽了视线。方青云收回目光,轻轻闭上了眼睛。他知道,等待他的将是新的使命,而这段英伦岁月,将成为他外交生涯中永远难忘的一页。

(https://www.biquya.cc/id190696/2566447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