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还只是几个年轻人在相互叫嚣,在场的长辈,介于身份,忍着没有出声,如今这崔日平一开口,这性质可就完全变了,楼内也是立刻就安静下来。
毫不夸张的说,此时此刻,武崇文都在为王熙感到担忧,这可真是左右不是人啊!
虽然这门第婚姻,受到朝廷的极大限制,但也只是出现一些裂痕,到底这冰冻三尺,可非一日之寒。
门第婚姻在民间还是一种普遍的共识,尤其是大多数高门大姓,还是在努力维护着自己的门第。
你在这种场合,直接点明门第是陋习,甚至还扬言终究会被抛弃。
身为高门大姓,自然是不能忍。
你这是要挖我们的根啊!
况且,你家先生又算哪根葱,敢在这里对高门大姓品头论足。
真是岂有此理。
尤其是这里在坐的几乎都是那些高门大姓,包括王熙自己也是属太原王氏。
你这是要造自己的反吗?
王熙依旧是一脸稚气道:“崔伯伯满腹经纶,可是得讲道理,晚辈以为先生并未有大放厥词,而是在循天理而论,可是没错。”
崔日平瞅着这小子虎头虎脑,若与之争论,反而会让人笑话,可他说得话,又是很气人,不能任由其胡说八道,只道:“好好好,那你倒是好好说说你家先生循的是什么天理,崔伯伯在此洗耳恭听。”
“晚辈遵命。”
王熙立刻拱手一礼。
你遵什么命。崔日平是直摇头,甚至都有些后悔说那一句。
若是传出去,他与王小雀辩论,那不得让人笑掉大牙。
其余人也纷纷带着看好戏的态度,看向王熙,瞧他如何说服门第观念最重的崔日平。
王熙不紧不慢道:“我家先生说了,这门当户对乃是自然之道,是必将会延续下去,且经久不衰,永不可变。”
此话一出,众人皆是一愣,你这软服的忒也快了吧,关键这转折也是十分生硬,毫无道理可言。
崔日平都愣住了,感觉中间是不是错过了什么。
杨湛都乐了:“那你还在说甚么?”
“你嚷嚷什么,不服你来说啊!”王熙见是杨湛,直接开怼。
杨湛一怔,冷笑道:“如你们这种前言不搭后语的歪理,恩师可未教过。”
王熙怒骂道:“不懂就给我闭嘴,好好给我听着。”
杨湛闻言,不禁是怒目睁圆,“你小子找打是么?”
在打架方面,他们可是不虚王熙他们的,毕竟他们是多次占得上风。
王熙道:“打便打,怕你不成。”
武崇文赶忙拉住杨湛,使了个眼色,示意他忍一忍。
这时候千万别让这小子打岔,他已经现在已经是进退维谷,你上去跟他打一架,反而是帮了他大忙。
杨湛也反应过来,咬着牙道:“行行行,我不懂,你请说。”
“不懂就好好听着”
王熙轻视他一眼,又继续道:“就拿这爱情来说,爱是发自内心,是自然而生,父母也只能让女儿嫁给谁,可无法让女儿真心爱上谁。”
许多小娘子是频频点头,情窦尚未开的她们,可从未想过这个问题。
而长辈们瞅着王熙这半大小子,在这里大谈情爱,不禁是好气又好笑,甚至有些人,都捂住耳朵。
你个屁孩,懂什么。
又听王熙言道:“而爱又是来源于共同的兴趣,亦或者样貌、学识,甚至于家世,等等。简单来说,这书香门第的闺女,是很难爱上那屠夫的儿子,因为学识、兴趣,甚至于样貌都无法匹配,他们若待在一起,几乎是无话可谈。
故此,门当户对不是一种规定,而是一种人性,始于自然而然,往后也必将不会改变的。”
崔日平点点头道:“倒是有几分道理。”
王熙忙道:“崔伯伯先别夸我,先生还说了,这门第婚姻与门当户对可不是一回事。”
崔日平纳闷道:“怎么就不是一回事?”
“非但不是一回事,而且还恰恰相反,一个是在遵循天理,而另一个则是有悖于天理。”
“此话怎讲?”
崔日平都懵了。
大家提到门第婚姻时,都会提一句门当户对。这第一回听到,有人认为这二者竟是南辕北辙。
这不是胡扯吗?
武崇文只翻白眼,还是那个熟悉的狗头鹫。
以前的王熙就是这样,毫无道理,想到哪说到哪,无它,就是嘴硬。
王熙问道:“崔伯伯赞不赞成晚辈对于门当户对的解释?”
崔日平仔细琢磨一番,不觉这话里有陷阱,才点点头道:“你方才所言是有些道理。”
王熙立刻道:“我方才说了,门当户对是在于双方的样貌、学识、兴趣,甚至于家世,而门第婚姻又是看什么?”
“是看.!”
崔日平刚刚张嘴,可话到嘴边,他突然意识到不对劲,于是赶紧又闭上嘴,好小子,差点着了你的道。
一年轻人突然言道:“是看姓氏。”
“对了!”
王熙笑着点点头道:“门第婚姻乃是看姓氏,与样貌、学识、兴趣,甚至家世,都是毫不沾边,假设那屠夫是高门大姓,若依门第婚姻,屠夫就能娶到书香世家的女儿。”
“混账!”
又有一个老者呵斥道:“你这简直就是在强词夺理,高门大姓又怎可能是屠夫。”
越来越离谱,你个小娃到底懂不懂什么是高门大姓。
崔日平也道:“不错,高门大姓本就具备样貌、学识、家世,你这言论纯属就是在偷梁换柱,蛊惑人心,不值一辩。”
“晚辈绝对不敢在各位长辈面前强词夺理。”
王熙忙解释道:“这个例子虽然极端了一点,但是当下可是有不少落魄高门,他们就是凭借这姓氏,得到一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因而也发生过不少悲剧。”
崔日平这回没有作声。
这也是事实,他们这些大家族从东晋一直到现在,存在数百年之久,这么多分支,总有不少落魄的,甚至于文盲。
武崇文突然笑道:“你这不是在自我矛盾吗?何谓门当户对,不就是高门之门,大户之户。”
“非也!非也!”
王熙摇摇头道:“我家先生尊崇的是道家思想,这门当户对,是在于学识、家世、样貌,这些可以相互吸引的因素,而不是姓氏。
而门第婚姻却是以姓氏为主,摒弃其它所有自然因素,这就有违自然之道。”
不少人是稍稍点头,颇觉有几分道理。
一直以来,大家都是将门第婚姻和门当户对直接划上等号,但经王熙这么一说,好像真的不是一回事。
这引得不少人深思起来。
王熙又继续言道:“既然是有违自然之道,那自是不可延续下去。正所谓成也门第婚姻,败也门第婚姻。”
说罢,他环目四顾,“大家不妨想想,这门第婚姻是因何而生?”
因何而生?
这.!
饶是崔日平此时也有些迷茫,世家大族相互联姻,自古有之,哪有什么因何而生?
其余人也是面面相觑。
过得一会儿,一人突然答道:“是因为门当户对。”
说话者不是别人,正是张九龄。
“曲江先生所言甚是。”
王熙拱手一礼,又朗声道:“门第婚姻其实就是始于门当户对,正是因为当初崔卢郑王几大家族中,是人才辈出,使得家世显赫,故而才相互联姻,因而形成门第婚姻。
而这些高门大姓的后人,却是愚蠢的将这结果当成自己成功的原因,同时又摒弃成功的唯一原因,可谓是本末倒置。
这话说回来,这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寒门亦能出宰相,高门大姓亦有人才凋零之际。
若遵循自然之道,亦或者说是成功之道,那么这些高门大姓,就应该维持门当户对的联姻方式。
但很可惜,只有少数家族看到了这一点,而多数家族还是在维持旧门第,结果自然是日落西山,想想那些落魄的高门大姓,是不是因此而衰败的。”
此话一出,在场的人仿佛如梦初醒一般,纷纷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包括一些高门大姓,也是频频点头。
可见,事实还真就是如此啊!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许多人将门第婚姻视为陋习,因为就是其中发生过很多悲剧。
当年李世民为什么如此憎恨这门第,就是因为如清河崔氏、博陵崔氏,他们甚至都看不上李世民所在的皇室。
认为他们李家的门第,不如自己的门第,严禁他们的女儿,与皇室通婚,但其实从各方面来说,二者是相匹配的。
更要命的是,就连房玄龄、杜如晦他们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在编写《氏族志》时,第一名就是崔氏。
李世民对此恨得是牙痒痒。
可真是太欺负人。
武崇文眼看真被王熙给糊弄过去了,突然问道:“那你倒是说说,这梁山伯与祝英台算是门当户对吗?”
此话一出,众人又惊醒过来。
对呀!
就是以门当户对来论,梁山伯与祝英台也不是门当户对。
王熙道:“首先,无论是学识,还是样貌,梁山伯都与祝英台相匹配,唯一不匹配的就是家世。
这话又说回来,祝英台乃是祝家培养出来的女儿,她所看中的人,自不会与祝家的家教相差甚远,祝家若对其家教有信心的,就理应相信自己女儿的眼光,至少也应该先考察一番。
而在结局之前,梁山伯就已经是县令,谁又能保证他不会成为马相公那样的国之栋梁,倘若是的话,那对于祝家而言,无疑是一件幸事。”
“说的真好。”
一个小娘子激动地说道。
其余小娘子虽未直接开口,但也是激动地直点头。
这就是她们所向往的爱情。
她们现在非常认同王熙的爱情观,父母只能决定她们嫁给谁,但无法决定她们爱上谁。
“多谢各位姐姐夸赞。”
王熙拱拱手,又继续道:“正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若继续想要维持旧门第,必将走向衰败,若是顺应天道,以门当户对来联姻,自会家族兴旺。
我家先生也用了一首诗,来断定门第婚姻的结局——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张九龄闻言,不禁抚掌,刚想称妙,可见不少人是怒容满面,只能忍了下来。
不少高门大姓虽是满脸怒气,却也不知如何反驳。
这王谢指得可不是王熙所在的太原王氏,而不是琅琊王氏,可那琅琊王氏早已与寒门通婚。
正当这时,一个清脆的声音问道:“那女子上学院求学呢?此是不是天道?”
(本章完)
(https://www.biquya.cc/id190232/5679297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