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交流!
要是大家没有互动,那还交流个毛啊!
真就成上课的了。
但这就又引出一个问题,这一群宰相、三品大员,才华横溢的官员在这里与三个纨绔交流学问。
我们这是多闲才干得出这种事来。
难道天下已无事矣?
这要传出去,不得贻笑大方。
大家心里对王毛仲的怨气,不禁又加深几分。
都是因为你这马夫,弄得大家现在是骑虎难下。
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不管是张说、源乾曜,还是说韩休、余懃等官员,其实都拉不下脸来跟王熙交流。
要说交流戏曲,那大家还能谈谈。
毕竟这风花雪月,闺房之乐,就不分老幼尊卑,那都是可以聊的。
关键那戏曲就是你们发明的,你们就是权威,与你们交流,那也是在情理之中。
但是这道家思想,可是传统学问,在坐的人都是非常精通,跟你交流,你也配?
李隆基也感觉有些冷场,心想,不如自己开个头吧。正欲开口,突然一人抢先道:“自然是万物之道要大于治国之道,正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国家制度也应遵循万物之道。”
说话者,正是那张九龄。
张说瞧了眼他,不禁抚须一笑,心想,可算是如了他的愿。
自从李诫满、王爽在张白手店,首度提出勤工俭学的理念后,出身寒微的张九龄,对此是非常认同,后来无名先生提出的一些主张,张九龄也都是非常赞同和支持的,他就一直都想与无名先生坐而论道,只可惜不得机会。
他其实更重学问,并不在意与王熙交谈,只是他目前官职不高,就不敢贸然出声,直到半响过后,见兀自没有人回应,他才赶紧站出来。
他肯定认为,王熙今日所言,是无名先生所授,与之交流,等同于与无名先生交流。
只见他又言道:“其实古往今来,不少昏君、暴君就是妄图逆天道而行,以至于国家走向灭亡。”
一众官员纷纷点点头,但也仅此而已,并无拍手叫好。
因为这个答案,他们都能回答的出来,可能国子监的学生都能够答出来。
这根本就算不得什么,因此他们方才才难以启齿,要是难的话,他们反而会较较劲,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曲江先生说得可是对极了。”
王熙直点头,“就是这么个道理,因此晚辈在回答先生这个问题时,可就是说了,这儒法应基于道,若无道,儒法皆衰。”
李隆基不禁一笑,给了王熙两道赞许的目光。
他非常希望在朝中推行这个主张,上回可就埋怨过王熙,为何不提到这一点。
“儒法基于道?”张九龄却是一愣,方才说得不是源于道吗?
“基”、“源”。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啊!
王熙直点头道:“对啊!对啊!方才曲江先生不是说了么,治国之道应基于万物之道,而当今的治国之道,不就是儒法之学么,而万物之道就是道家思想,这不就是儒法基于道么,可真是没想到,曲江先生竟然跟晚辈想到一块去了,难怪先生当时还会夸奖晚辈。”
张九龄整个人都傻了。
不对!
我是这么个意思吗?
张说他们也皆是面面相觑,怎么说着说着,就成儒法基于道了。
显然,他们并没有这个意思,可王熙这么一说,好像又是这么回事。
这是怎么回事?
可得捋一捋。
而张九龄自己也在捋,不过他才思敏捷,很快就想明白其中关键,之前王熙说万物之道,再引申治国之道,肯定还是局限于道家,但是王熙却将后面的治国之道套在儒法上面。
这小子可真是狡猾。张九龄是直摇头道:“不对,不对,你方才说的道,无论是此道,还是彼道,都是指得无为之道,而非是儒法之道,你只是强调儒法源于道,而非是基于道。”
他这么一说,几乎所有官员都反应过来。
这小子可真是狡猾的很,竟然将我们都给糊弄了。
王熙摇摇头道:“我说的可不是无为之道,而是治国之道。”
张九龄很是较真道:“你方才说的治国之道,就是基于无为之道,这一点不会有错的。”
“不是不是。”
王熙将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得,道:“我说的就是治国之道,不管是无为,还是儒法,都在其内,要不然方才曲江先生也不会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国家制度,也应基于万物之道上。”
张九龄一时呆愣不语。
自己好像是这么个意思。
但他又没有想表达,儒法基于道。
心里着急,这个说法,可是会动摇儒家的统治地位,虽然李家一直都是推崇道家,但大臣们还是更重儒家,国子监教儒家也是教得最多的。
李隆基得意地捋了捋胡须,暗道,今儿便让你们见识一下我这小侄儿的天赋。哈哈.!
王熙眼珠子滴溜溜一转,道:“曲江先生,要不这样吧,咱们代入一下就知道我说的那是什么道。”
张九龄问道:“怎么代入?”
王熙故作想了一会儿,突然问道:“当下国家的政策,是不是基于儒家思想。”
张九龄慎重地回答道:“大多数时候是如此。”
王熙又道:“是不是以法家思想去执行的?”
张九龄沉吟少许,“虽说稍有差别,但也可以这么说。”
王熙继续问道:“那也就是说,是儒法治国。”
“可以这么说。”张九龄又点点头,这个倒是共同的认识,但旋即又道:“所以,那也是以儒法治国,而非是基于道。”
王熙不答反问道:“曲江先生,假设,一亩良田可收一石粮食,但朝廷却只要求收半斗,这是哪家思想?”
张九龄道:“这当然是儒家思想。”
王熙道:“怎说?”
张九龄道:“少收一点税,百姓就能多得一些,此乃仁政的表现。”
王熙道:“那如果收两斗,就不是儒家思想吗?”
张九龄沉默少许,道:“也不一定,还得看具体情况。”
王熙又问道:“朝廷会不会收两石?”
张九龄道:“那自然不会。”
王熙问道:“为何?”
张九龄道:“一亩良田总共才一石,百姓怎么也交不出两石粮食。”
说罢,他就明白过来。
王熙道:“儒家思想并未规定该收多少,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不会超过亩产,即便超过,也是收不到的,这不就是基于万物之道么?”
张九龄沉吟片刻,点点头道:“若是你这般解释的话,那你说得也对,无论是什么主张,都应该遵循万物之道。”
王熙又道:“那我说儒法基于道,何错之有?”
张九龄皱了下眉头,点点头道:“自是没错。但如果道家思想仅是万物运行的规律,若依道家思想治国,岂不是什么都不做。”
王熙道:“这不就是无为么?”
张九龄笑着摇摇头道:“此非无为。”
“这就是无为。”
王熙又立刻反身在画板上写道:“之前晚辈可就说了,道及无为,要想弄清楚,何谓‘无为’,就必然是要弄清楚,何谓‘道’,而道就是万物运行的规律。
了解万物运行的规律,那就是释道,那么我家先生的气力学,简单来说,就是在释道,就是在追求无为。
那么反过来说,若无法释道,就难以知晓万物运行的规律,若不知晓万物运行的规律,就很难满足顺天者昌的条件,毕竟连道都不清楚,又怎会知道何为顺,为何逆。”
皇甫僧念补充道:“由此可见,即便是文景二帝,亦没有做到真正的无为,所以,在坐的各位长辈,可能都不懂得真正的无为。”
此话一出,众人皆是面露愠色。
你们几个小儿读了几天书,竟然说我们不懂无为?
“不是可能,而是一定。”
王熙还补了一刀,又继续道:“这也是为什么,自古以来,许多根据儒法主张颁布的政策,却得到一个失败的结果,原因就是,要么没有基于道,要么就是将‘道’理解错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画,画板上很快就多出一幅儒道法的三家思想教学图。
张九龄看着画板上的关系图,这人再度陷入迷茫中。
这么一解释,道家思想可就是一切的根源,儒法反而是次要的。
李隆基虽然事先已经听说过这一套理论,但今日再听一遍,并且结合这图,又有了新的理解。
“你这简直就是一派胡言,无为之道,岂是你说得那般肤浅。”
那许堇终于忍不住了,张九龄真是没用,竟然被一个少年说得哑口无言,立刻站出来道:“道家思想自有其可取之处,这无可否认,但你这一套理论,显然是在以偏概全,偷梁换柱。
众人皆知,自汉武帝以来,便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其中也用了法家的一些思想,但并无道家思想,这儒法基于道的说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王熙道:“许叔叔这个说法,应该是基于汉武帝取得巨大的成功,但从治国来说,汉武帝是非常失败的。
正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从而舍弃儒法基于道的原则,才导致后来的大汉帝国,差点亡国,汉武帝自个不都下了罪己诏么。”
许堇神情一滞,不知如何反驳,额头上冒出一些汗珠来。
张九龄也很是无语地瞧他一眼,举例谁不好,偏偏拿汉武帝出来举例,你这不是将脸送过去让人打么。
尽在这里帮倒忙。
但他也在思索,汉武帝导致汉朝衰败,原因是因为舍弃儒法基于道的原则吗?
这一点,史书上从未有人这么解释过。
如果代入王熙的观点,这又该如何去解释?
张说斜目瞧王熙一眼,抚须笑了笑,道:“你这说法倒是新颖,因为无论是历史文献,还是其他人的看法,都是指汉武帝穷兵黩武,对百姓不仁,以至于国家差点衰亡,而你第一个认为汉武帝导致国家衰败的原因,是因为他独尊儒术,舍弃道家。那你不妨解释一番。”
(本章完)
(https://www.biquya.cc/id190232/5679290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