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南越人身份,在秦国内有了档案,彻底归入统治。
南越王看到这一消息时,正在听礼部奏章。
他听完,手中茶盏落地,碎声清脆。
他怒极,起身而斥:“这已是分国而治!”
“这是灭我南越!”
他怒吼震宫,满殿大臣低头不语。
因为他们知道,王说的没错。
但没人敢接话。
更没人能给解决办法。
朝堂上已经没有真正的力量派出去。
军队不动、文官避责、民间归心、商贾通秦、世族归附,南越只剩王宫还能听他一句话。
而此时,香妃在王都设立的“外务宣司”,已经通过各类方式渗透南越五大主城。
青楼、酒肆、说书场、商队、书肆……每一处皆有人散布消息。
“秦王下旨,来者不拒!”
“赈民司敞开接人,供职堂收编有能!”
“操阅营将择优正编,考中者即升品,配甲、授田!”
“昔日南越军中副将王清斌已在秦国编籍,现任巡防千总,日薪三两,月奉二十,家人得地三十亩!”
这类消息不断流出,真假混杂,却越传越真。
百姓听了信,士族听了怕,军中听了动。
南越已经不可能再用血腥去镇压了。
因为一旦大开杀戒,只会逼得人更多去投秦。
南越王却再无其他办法。
他清楚,若这局势持续下去,再不出两月,他连王宫里的人都守不住。
再等下去,京城的将军会不听他,户部会不再拨款,宗亲会开始商议自立。
他成了空王。
而这一切,全是那个在秦都不动声色的年轻人,一笔笔推出来的。
他恨。
可恨之下,更多的是无力。
……
王都,秦王府。
新一批名册送到秦浩面前。
香妃亲自整理,将三十七家新归附世家、二百二十名地方文吏、五百一十名士子自荐、四百七十三名南越旧兵依序编列,详细到姓名、家世、职务、来历、特长、籍贯一一明列。
秦浩翻完第一本,便放下笔。
“这就是人!”
“十八国再强,一旦他们的人开始主动来投,他们的疆土就不再属于他们!”
“再不动兵,再不攻城,只靠一个‘归’字,便能夺国!”
赵应天站在一旁,语气平稳:“南越,已不剩几天!”
秦浩点了点头,提笔批示:
“归南越诸户,列册建档,赈民司升格为南越治理总署!”
“赐香妃南越总监使职,兼管内地安置与边境协调,调动供职堂、操阅营一切事务!”
“张青松辅之,赵应天为后援!”
“东风军团移编南岭设立新制‘治边六营’,接替原本驻地,常驻南疆!”
“目标:无战而平南越!”
南越通江以西,苍风、丹林、曲河三郡,连日来百姓迁徙不断。
城镇村落之间,乡道上成群结队的百姓拖家带口,推车背囊,往赈民司设下的临时登记点缓慢行进。
这些人中,大多数是下层农户、破落商贾、逃散的流兵,也有一些小户读书人和手工业者。
他们或是被家主抛弃,或是所在郡县权责脱落,没人再给他们发粮、分地、守田,便自然开始向那个“能管事”的地方靠拢。
秦国赈民司设置的登记点,每日明文公布名额,一营一天最多登记三百户,但人来得越来越多,排队的队伍从营门外排到半个村头,夜里点着火把、搭着草棚也不愿离去。
操阅营的人在一旁协助秩序,白天维持队伍、安排分餐,夜里轮值守夜,保障营地安全。
这些人大多是新纳的南越旧兵,穿的是秦国制式甲胄,但还带着南越人的腔调。
有些百姓看他们,心里犯怵。
但很快发现这些人纪律严明,不扰民、不打骂、不索要,问什么都答,有序分发粮水,还有医官为老幼伤病看诊。
渐渐的,百姓不再怕,反而开始把这些人当“自己人”。
甚至有不少人主动上前认亲,说自己哥哥、姐夫、表舅也是原南越兵,如今混不下去了,也想进操阅营试试。
操阅营将这些人一一登记,再送往后方营地集中训练。
而赈民司更是在营地外设立“临籍台”,凡前来登记百姓,只要能通姓名、说明出身、写得出五十字,便可先行入台登名,享受临时庇护权利。
他们称之为“临籍民”。
这些人不能立刻纳入大秦户籍,但可临时居留三月,在此期间可自荐入役、习技、耕田,一旦表现良好,三月后可转为“待籍户”,再经两季考核,即可入正籍。
南越百姓原本根本不懂这些制度,但赈民司的人日日站在营地口讲解,一遍遍地讲,一句句地说,讲大秦律法,讲新户制度,讲从临籍到正籍的流程、周期、评定标准。
不厌其烦,绝不偷懒。
许多流民坐在营地外听得入神,有的听了三日三夜,终于鼓起勇气走上前去递名册。
这不是收人,这是在教育,是在洗脑,是在重构归属。
而最关键的是,所有人听完之后都明白了一点:只要进了大秦的系统,就再也不是南越人。
你交了名,你就得守秦国的律;你填了册,你就吃秦国的粮;你在操阅营练兵,你就穿秦国的甲。
你还回得去吗?
回不去了。
这些人一旦迈进来,就成了秦人。
他们不再属于南越的任一族谱、府册、户籍、兵名,他们被彻底“消化”,变成了大秦体系中的一部分。
赈民司每日向王都汇报人数,每日报上新增临籍户、临籍士、待籍吏、操阅兵、供职人员、捐资士族等分类明细。
香妃亲自阅批,再呈交秦浩定夺。
而秦浩的态度一直没有变化:
不动兵、不攻城、不夺地、不反杀,唯取人心。
只要人心倒向,城池自开、疆土自归、士卒自服。
王都批复之后,供职堂也开始扩大职能,不再只是接纳文吏,而是设立“乡佐编补案”,将识字的临籍百姓一一测试,识字、能算、能记者便登记为“辅佐官员”。
再从其中挑选勤勉可靠者提拔为“试任佐员”,试任期三月,表现优异者将进入正式“吏选籍”。
(https://www.biquya.cc/id185607/5679252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