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刚当上连长,被服厂撞见李云龙 > 402 晋西北四杰

  402晋西北四杰
  前有晋西北铁三角,并逐渐在晋西北一带与日军的作战中打出了偌大的名声。
  眼下。向李云龙、丁伟、孔杰、高斌四人终于赶到了129师所创立的抗大军分校学习的时候,结果前前后后三人四人在学校呆了还不到两周时间,就被其他的同学们给起了个晋西北四杰的绰号。
  至于这个晋西北四杰的名声,还有名头,究竟正不正经?
  那就没有人知道了。
  此时,李云龙、丁伟、孔捷以及高兵等四位团长暂时离开了前线与炮火作伴的一线的指挥生涯,返回了抗大分校进行短暂的时间学习。
  此时,对于这四位团长来说,这是格外不一样的经历。
  特别是对于李云龙,对于孔捷这样完全没有上过学,可以说是大老粗出身的铁血团长来说。
  一下子从炮火连天的前线军营里返回到了大后方,拿着笔杆子和书本做朋友的文化学习之中。
  尽管是学的军事,学的是战役理论,但是对于李云龙和丁伟这样大字几乎不识一个的大老粗团长来说,这生活几乎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对于他们而言,自然就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
  丁伟其实还好一些,因为丁伟以前就是小学毕业,多少人家是有一点儿文化的。
  像高斌那就不用说了。在穿越之前,那更是大学毕业,就算只是一个二流的大学,但是基本上的学那都是上过的,对于学堂的氛围那是一点儿都不陌生。
  当然,这抗日军政大学带给高兵的体验感又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这抗大的学习本身就是为了八路军干部提供更多的军事和政治上的干部,能更好的进行抗日作战,能够更好的抵御外寇,然后为中华民族争取最终的胜利和独立。
  比如在抗大的学习,抗大一般也分为很多期,就像国军相当出名的黄埔军校是一样的,比如黄埔军校前几期的那些老前辈、老学员们,基本上后来都成为了整个国军方面军队里边赫赫有名的人物。
  而在八路军部队也基本上如此,在八路军部队的体系里面,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前辈干部,那是来自于国军的黄埔军校,另外就是来自于八路军的抗日军政大学。
  抗大前几期的学生,包括像赵刚这样刚刚毕业就能直接当上独立团政委的军政人物,那基本上也只是抗大第五期。
  那么抗大的前几期的学生,你由此可以想象,他们如今已经站在了什么样的职位上。
  另外,抗大对于八路军的军事干部的培养,在学校里是有相当完善并且独特的培养体系的。
  他不像是高兵后世所经历过的那些普通的高等学校,主要是传授文化知识为主。
  而在抗大的话,这里主要是传授培育一些军事干部和政治干部。
  在学校里的学习期间。
  学生不止是要进行一定的文化学习,而且还必须不能脱离实际,毕竟与实际所脱离的文化知识,那基本上可以说是纸上谈兵,和赵括又有什么区别呢?
  八路军部队是讲究时事主义的一支部队,绝不会搞这些空头主义,所以在进入抗大学习期间,要求学生们会进行特别的实际训练和学习。
  并且。整个学习期间进程全日制的军事化封闭管理,包括下地干活务农。
  这是为了让干部们体验最基本的一些劳作,体验底层生明的劳生活的老百姓们的不容易。
  还有,战士们想要养活部队的话,要如何从基层的劳作劳作开始抓起。
  另外,在抗大学习的时间并不是特别统一的,而是由前线的情况来决定。
  有些前几期毕业的老前辈,基本上在抗大学习的时间可能连一年时间都不到,甚至只有半年时间。
  但是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甚至可以在半年的时间里学完后几期的一些抗大学生们需要两三年时间才能学完的课程。
  那个时候他们的课程是相相当的紧张的。
  根据一些军事干部的回忆。当年他们是抗大前几期的学生,抗大也刚刚成立不久,为了紧急培养出一批八路军的军事干部和人才,为抗日作战注入稳固的骨干班子。
  于是在学校的要求下,大大的缩减了课程,另外大大的提高大家的学习效率。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讲,当时抗大的学生学业有多么紧张呢?
  紧张到甚至就连上茅厕那都是需要计时的,稍微超了时间,那就有可能会把功课或者是理论学习给落下去。
  所以那个时候的生活紧张的简直量让人头皮发麻。
  就连晚上睡觉做梦的时候,甚至都在背功课,都在学习,一天学习的时间甚至将近20个小时。
  在如此高负荷的学习情况下,半年甚至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能学完两三年应该学习的课程和理论。
  由此可见,这也完全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后来这第一批的抗大的学生们在紧急的进行了可能连一年时间都不到的学习之后,便紧急的投入到了抗日事业之中。
  随后甚至将整个八路军部队逐渐壮大,然后有了如今的局面。
  如今对于李云龙、高斌、丁伟、孔杰这些干部们来说,环境已经相对的稳定了多,然而另外条件也好得多,至少大家进入抗大学习的时候,处在大后方这总部领导的关照之下,每日的伙食还是相当不错的。
  一天少说也能吃两三顿饭,饿不着肚子,不像当年抗战初期的时候。
  抗大学校刚刚成立的时候,那个时候八路军部队的抗大的学生们的生活条件那叫一个艰苦,甚至连肚子都填不饱,还得耗费大量的精力拿出来学习,可想而知日子有多么艰苦。
  就是在这么个条件下,这晋西北四杰,也就是李云龙、高兵等四位团长,很快就在129师抗大第八期学习的学生之中出了名。
  到李云龙、高兵还有丁伟进入抗大学习的时候,已经是第八期的学生,但是对于李云龙、高斌等四位团长来说,进入抗大学习并不仅仅是学生的身份这么简单。
  因为,从经历上讲,从经验上讲,他们这四位团长都是在前线浴血奋战杀出来的,具有丰富的实战指挥经验和带兵的经验。
  所以说,在抗大需要他们去学习的实践的部分,这四位团长基本上早就已经具备,甚至可以说是身经百战,甚至完全可以担任者抗大学习的一些教员。
  也是考虑到这方面的原因,按照老总他们的意思,李云龙、高兵等四位团长进入抗大分校学习之后,一方面作为学生进行一些理论知识上的学习,文化知识上的学习,另外一方面同样要求李云龙、丁伟、孔杰、高兵四人作为第八期学生们的教员,对前线作战的实际经验的教学和传授,还有实际带兵的经验,还有领兵,培养部队的经验,进行分享。
  这也是开创了抗大学校的先河。
  既是学生又是教员的一批身份,还是从李云龙、高兵等四位团长率先开始。
  于是这四位学生刚刚入校的时候,那身份就简直不要太牛叉,这跟普通的学生可不一样,人家上课的时候甚至可以坐在讲台边儿上和教员肩并着肩唠嗑说话,教员甚至还得笑着脸喊上一句:老李。
  因为真要是比起资历来,有不少教员的资历甚至还比不上李云龙。
  人家李云龙在过草地的时候就是红军的主力团团长,这里边有不少教员甚至都没有在前线真正的带过兵,打过仗。
  哪有李云龙这样的排面?
  所以李大团长很快就成了整个抗大军分校赫赫有名的人物。
  挣着认老李做大哥的学生简直不要太多,李云龙倒是也乐得结交这些后辈学生们,看着这一个个热心报国、满怀热诚的抗大的学生们,李云龙也感觉到了特别的使命一般,甚至在私底下和高兵、丁伟、孔杰等三位团长说道:
  咱老李啊,算是又找到神圣的使命了,以前咱老李觉得在前线打鬼子带部队,哎,这就是咱老李应该做的,但是咱现在又突然发现,这把咱老李打鬼子带兵的经验给教给其他人,较给这后来的学生们和干部们,这同样是咱老李光荣有神圣的使命!
  嘿嘿,不瞒你们说,以后咱也算是抗大的教员和老师了,以后你们三个见到我可得喊一句李老师好,要不咱老李可不高兴了。
  对此,高兵,丁伟三人还能说什么呢?
  得,你李云龙尾巴大,你想怎么样你高兴就好呗?
  此时的晋西北四杰,已经逐渐在129师的抗大军分校获得了相当大的名声。
  按照学生们对于这四位前线团长调到学校学习的情况,所了解的消息所说:
  那晋西北四杰里边年龄最大的就是李团长,而且团长这闻名遐隘的故事是最多的,比如说在红军时期就是老团长了,只是因为这犯的错,甚至比立下的功还夸张,最终一直干到抗战爆发之后还是个团长。
  人家手底下好多个连长、排长,甚至是班长,都已经干到团长了,这李团长啊还是个团长,虽然官职没有提上去,但是人家这排面是有的。
  脸面是相当大的,就连老旅长,老总对于李云龙那可都是照顾的很。
  于是,后来学生们就给李云龙起了个绰号,叫啥呢?
  就叫李大能耐。
  紧接着则是晋西北四节里边年龄第二大的孔捷,根据战士们的了解,学生们的打听,这位孔团长是前线作战的一员虎将,能打硬仗,向来不太含糊。
  只是性格上稍微有些欠缺灵活,在晋西北铁三角里边有个绰号叫孔二愣子,但是在抗大学习期间,特别是作为教员的时候,孔捷却是非常能够得到学员们的尊重的。
  不为别的,因为孔教员每次上台教学的时候,讲的都相当的精彩,另外讲的非常的认真,孔捷是真正的把这批学生们当做自己倾囊相受的后辈去教学,将自己在前线作战的经验、带兵的经验以及指挥的经验当真是倾囊相授。
  另外,孔捷的话或许说的没有多么圆满,可是发自肺腑的那种情感,却非常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
  正如孔捷所说:同学们,我希望咱们今日在这里学习,在这看不见前线的刀光剑影,看不见前线的炮火纷飞,在这最稳定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学习。
  但是我们的心里要时刻警惕着,时刻要有一种压迫感和紧急感。
  我们必须要抓紧时间,将抗大学校里学习的东西早一点融会贯通,因为前线太需要像你们这样的人才和干部了,未来咱们的抗日革命事业,未来想要建立一个新中国,促进咱们中华民族的提早自由,那么就需要大家共同的奋斗和努力。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在前线作战杀鬼子的时候,看到大家带兵作战的身影。
  孔捷说完,讲台底下一片如同雷鸣般的掌声,这就是孔团长的个人魅力,和李云龙头狼一般的霸气不同、丁伟睿智的目光还有见识的长远也不相同。
  孔捷,孔团长带给战士们的是一种厚重,是一种朴实,是一种发自骨子里的真性情,正如当年在杨村驻扎的时候。
  孔捷率领的独立团,因为遭到了山本特工队的偷袭,最终孔捷被老总撸入了职。
  这独立团团长也就换成了李云龙。
  当时李云龙去独立团上任的时候,结果你猜怎么着?
  独立团上下1000多号战士,上百号干部,一个个就堵在团指挥部的院门口为孔捷送行。
  另外,送行的时候干部们战士们哭的稀里哗啦的,平时一个个上了战场砍鬼子流血掉脑袋都不带掉一滴眼泪的铁血战士们,得知自家团长孔杰受了委屈,被撤了职,要离开独立团去总部喂马的时候,那一个个无不是真心的替孔捷流泪,替孔捷伤心,替孔杰感到委屈和心痛。
  这种待遇甚至是李云龙和丁伟都不曾拥有的。
  正如在独立团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小战士在所说:在咱们独立团,团长,你看了我能直接叫出我的名字,咱们全团1000多号战士呢,几乎每一个战士团长你都记得我们叫什么。
  这要是换了一个团,换了一个新团长的话,他能记得我叫什么吗?
  这就是孔杰的个人魅力。
  你以为孔杰真是孔二愣子吗?
  仅仅是会打硬仗,不知变通,只知道造成部队伤亡过大的团长吗?
  那自然不可能。
  如果真是这样的孔杰的话,像眼高于顶的李云龙,还有向来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丁伟,他们两个能把孔杰融入到自己的圈子里,甚至当做同生共死的兄弟,还并称为晋西北铁三角吗?
  你想都别想,这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孔团长的个人魅力。
  另外,孔杰是一位非常虚心的同志,他非常擅长的学习,无论是李云龙打仗擅长进攻,还有擅长指挥,擅长鼓舞部队的优点,无论是丁伟擅长分析,见识长远,还有敢打敢拼的优点,这些孔杰其实都具有。
  孔捷甚至还从李云龙和丁伟的身上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这样一个不断进步的人其实是最厉害的。
  正如在亮剑原有的剧情,后来也正是孔捷的发展是最好的。
  这其实就是孔团长大智若愚的表现,这正是孔杰独一无二的个人魅力。
  正是因为这种个人魅力,孔团长可以作为晋西北铁三角之一,同样是让人忧心感到钦佩和佩服的。
  就连穿越过来的高兵,在与孔捷相处的这段时间以来,同样对于孔捷那是相当尊重的,这份尊重甚至不亚于对李云龙的尊重。
  这两位团长都是高兵的老团长,毕竟高兵当初是孔杰手底下的一连长,后来是李云龙手底下的一连长,甚至是四营长。
  穿越过来的高兵,后来也非常清晰的发现,孔团长并不像是自己后世的印象之中所谓的孔二愣子,人家是非常具有军事指挥才能,而且打起仗来也不会比李云龙和丁伟差上多少。
  另外,待人十分的真诚,像这样的团长的确具有相当非同凡响的魅力。
  他甚至能够迅速的将全团凝聚在一起,让全团的战士们像是融入了一个大家庭一样,迅速的形成战斗力,这样的一位团长不得不说是非常优秀的。
  至于晋西北铁三角最后一个,丁伟的话,那就更不用多说了。
  丁伟是李云龙,孔捷这三人里边唯一一个上过学的,小学毕业,至于上没上过初中,具体的没有详细的数据表明。
  但是从三人相处以来,当初,李云龙是副班长,丁伟刚刚参军,还是李云龙所在的班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的时候。
  丁伟就表现出了超出一般人的胆识,还有分析能力,以及对战场的洞悉力和观察力。
  这一点当时就让李云龙感到十分的惊讶。
  另外,丁伟认识字,人家读得懂书,读得懂文件。
  这一点,当时更是让李云龙暗自佩服。
  毕竟对于李云龙这样大老粗出身,没认识几个字的军事干部来说,对于丁伟这样上过学的文化人,李云龙其实还是非常尊重的。
  这一点从赵刚身上就可以看出一二。
  当初赵刚去独立团担任政委的时候,起初李云龙是捏着鼻子不愿意接受这个政委,但是到后来真正的接受赵刚之后。
  李云龙对于赵政伟这位名牌大学毕业的文化人,那可是相当的亲近,甚至夹杂着尊重。
  用李云龙的话说:像老赵这样的,那就相当于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咱们这些大老粗哪个要是敢对文曲星不好的话,那是要遭雷劈的。
  这其实也是时事造就的命运。
  李云龙并非不想读书,可能当初家庭困苦,没有这样的读书的环境,也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他们没有读书。
  但是他们同样意识到,也同样清楚知识的重要性。
  所以他们对待文化分子是非常尊重的。

(https://www.biquya.cc/id184512/2780661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