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不见踪影
另外有人说,晋西北铁三角里边见识最为长远的,大局把控的能力最强的就是其中大鼻子的丁伟。
这一点其实真不是瞎说。
包括在穿越之后,高斌亲身感受的那种体会也的确如此。
在每次遇到战斗的时候,每次四个团进行联合作战的时候。丁伟的确总是能够率先洞悉整场战局的局势。
另外,从一个相当高的高度上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感觉,提出自己精妙的看法和分析。
以及应对的策略。
这一点是李云龙和孔捷比不了的。
要不在后来晋西北铁三角三位老战友开玩笑的时候。丁伟笑着说呢:
他说李云龙做个将军是没得说的,像孔杰做一个大将,那也是没得说的,但是像他丁伟那就是帅才,最起码得做个元帅吧!
虽然有点吹牛的意思,但真要是从晋西北铁三角,李云龙,孔洁,丁伟三个人里边挑一个具有帅才,那还真是非丁伟莫属。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说到眼下晋西北四节里边年龄最小的团长高兵,高团长了。
毕竟眼下在抗大分校,评出的是晋西北四杰,这比原本的晋西北铁三角就多出了一个人。
原本按理来说四个人的话或许不太稳定,所以就不会说是什么晋西北铁四角,只有铁三角才是具有稳定性的。
所以,评论为晋西北四杰,这是非常合理的。
中国的文化也总喜欢弄个四,比如说什么四大名著啦、四大名医啦、四大名将呀之类的。
眼下,李云龙、高斌等四位团长也就成了晋西北四杰。
对于这晋西北四杰里边年龄最小的高兵。也有很多的传闻,甚至在根据地有一些说书先生还把高兵作战的一些事迹给编成了一些剧本,用来说书讲故事,同时宣扬抗战的精神。
高兵身上也的确具有最多的传奇色彩。
与李云龙。孔杰、丁伟不同的是,高兵的出现以及崛起,以及自身才华的展现和绽放,这一点简直就像是横空出世,颇有一点黑马的意思。
对此,李云龙、丁伟包括孔杰有的时候在私底下碰面,喝酒的时候,闲聊的时候,也的确对此感慨不已。
当初李云龙因为在苍云岭战役中违抗上级的命令,没有选择从于家岭的方向突围,而是选择从正面向坂田联队发起进攻,最终虽然成功的打掉了坂田联队,但是也因此被撤了职,从新一团团长调任为总部被服厂厂长。
最后李云龙从被服厂调到独立团担任团长的时候。
高兵当时还是独立团的一个连长,而且还是刚刚从一排长升任为一连长没多久。
原本,对于这样一位才从排长升为连长的干部,李云龙这个刚到任的团长与他之间本不应该有过多的接触。
毕竟在八路军部队里,指挥级别是分成一级又一级的,每一级对应不同的指挥和作战任务。
从而更好更加高效的指挥作战,应对军事战争。
比如李云龙率领的独立团,如果最初规模比较小的时候,全团只有1000来人的时候,这种情况下,李云龙或许和团里的营长、连长们,甚至是排长们都有一些接触。
毕竟每次打仗的时候,全团就那么多干部,李云龙完全可以把干部全部召集过来,然后在团部的大院儿里进行军事命令的下达。
但一旦随着独立团规模的扩大,随着军事干部的增多,原本团里几十号的干部甚至能够扩大到几百号人,在这种情况下,李云龙这个做团长的就不可能直接下达命令,直接将命令下达到连级指挥单位,因为这样会导致指挥的效率变低。
所以对于李云龙这个团长来说,他要做的就是通过团指挥部,通过参谋部制定详细的大体的作战计划之后,再把作战计划分派成小的部分,然后下达给各营营长。
接下来具体怎么打,具体怎么完成团部下达的作战任务的事情,那就是各位营长的,由这些营长们召集各连连长、各排排长之后,下达作战任务,这中间就有了一个间隔。
李云龙这个团长直接接触到连长们的机会其实并不算多,而高斌这个一连长,或许也是那么不起眼的一个干部罢了。
偏偏高兵穿越过来之后,便表现出了非常不同一般的才能。
甚至直接出现在被服厂,劝说李云龙接任独立团团长一职。
于是李云龙就打破了亮剑原有的剧本,没有等着老总下达命令,然后去独立团上任,而是相当于给老总的一个台阶,主动去申请上任,到独立团担任团长。
哎,这一下子意义其实就完全不一样了。
紧接着李云龙担任了独立团团长之后,又按照高斌的建议。申请把这个独立团原本的团长孔捷留在了独立团担任副团长,这下子两位老战友就可以一起共事了。
而原本受了委屈的孔杰也就有了戴罪立功的机会,没有说是直接被打发到后勤部喂马。
原本被山本特工队偷袭的屈辱,就可以找到机会重新翻身。
最终事实证明,高斌的判断是相当不错的。
随着李云龙和孔杰这两员虎将共同率领独立团,独立团发展的相当迅速,后来甚至把山本特工队都给干掉了。
孔捷因为戴罪立功,又立下了不小的战功,重新升任为新二团的团长。
所以对于晋西北四节里边年纪最小却是才能尤其突出的高兵,传闻之中,对于这位高团长的才能,那可是格外的表示惊叹。
另外,在随后的崛起之中,高斌迅速的将第一联作战部队率领到中条山之后,并整合了中条山的抗日联合军,然后打造出了特别的一支抗日作战部队。
后来他带领抗日的联合军顺利的从中条山日军的重重封锁之中突围出来之后返回太行根据地。
便正式成为了独立团第四营营长。但说是第四营的营长,但实际上他所率领的全营的作战部队足有1500多人,甚至比李云龙整个独立团的兵力还要夸张。
再后来,在日军向太行根据地掀起的大扫荡之中,高兵率领第四营作战部队完美的完成了向日军大后方穿插迂回作战的任务,并直接偷袭了鬼子后方的大本营,以换家战术导致鬼子发起的大扫荡的主力作战部队被迫提前撤离。
就这样直接逆转了整个大扫荡被动的局势,提前完成了八路军这场惊心动魄的反扫荡作战。
从这以后,第四营迅速崛起,又直接被扩编为第一穿插团,而且是成为了八路军第一支正式番号为穿插团的作战部队。
高兵也就成为了八路军部队里边几乎是最年轻的一位团长,当时高彬可能才只有二十二三岁,同时期的一些干部们基本上都还是连长或者是营长的级别,就连李云龙虽然说是资历深,但是红军时期就是团长。
但是老李当上团长的时候也差不多有二十四五了,比高兵还要大上好几岁。
另外最让人惊叹的或许就是。
晋西北铁三角之间,战友的情怀大家是非常好理解的,毕竟李云龙、丁伟、孔姐这三位团长基本上是从一个班里走出来的,一起并肩作战,打鬼子打了这么多年了。
可或许让人感到惊叹的是,像高斌这样一个后起之秀,相对于李云龙、丁伟和孔杰来说,虽然不是小了特别多,但最起码也小了将近七八岁。
可就是这样一位年轻的干部,成功的如同黑马一般崛起之后,最让人感到惊叹的是,他竟然能够完美的融合到晋西北铁三角的圈子之中。
要知道,不管是眼高于顶的李云龙,还是说见识过人的丁伟,又或者性格直爽的孔捷,那可都不是一般人可以融的进去的,特别是他们晋西北铁三角,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完美的组合,毕竟三角形已经具有了最完美的稳定性,这种情况下,哪里还需要多余的一个人插进来的?
然而就是这样的环境下,高兵却成功的成为了融入到晋西北铁三角里的一员。
李云龙对于高兵那是格外看重的,不止是当做自己的老部下,还当做自己的兄弟,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战友。
孔杰那更是没话说,对高兵那可以说是掏心掏肺,更是特别的护犊子,把自己当做高彬的兄长,将高斌当做自己的亲弟弟一样看待。
至于丁伟。对于高兵的欣赏和才能的惊叹,那就更不用多说了,用丁伟私底下的话说:
老李还有老孔,虽然咱们三个这么多年老兄弟了,每次拌嘴的时候谁也不服谁,不管是李大头还是孔二愣子,咱总觉得自己是三个人里边最优秀的。
可是说句实话,真要是好好比一比的话,咱们四个里边还真是人家高斌虽然年纪最小,但见识是最长远的,包括打起仗来,这小子的主意也常常让你不得不佩服。
丁伟说这话是有所考虑的。
最让丁伟感到惊叹的,其实就是高兵建议的一场作战。
什么作战呢?
那就是围绕着平安县城的战斗,当时按照高斌的建议,故意向外宣传,告诉小鬼子在平安县城的内部发现了一处大型的油田,然后提前在平安县城挖设地道工事,打下平安县城之后,借助平安县城引诱日日军从四面八方来合围,利用围魏救赵的方式,最终化解了日军在太岳根据地掀起的大扫荡。
当时那场战斗,提出的利用平安县城围魏救赵的战术简直天马行空,简直大胆异常。
但最终事实证明这是一道非常精妙的作战计划,直到最终顺利的落幕之后,丁伟整个人都还在惊叹之中。
从那个时候起,丁伟就意识到,这位年轻的高团长,李云龙和老战友孔杰一起带出来的这位战友兄弟,的确是个非同凡响的人物。
丁伟的性格那是相当尊重人才的,基本上只要丁伟觉得才能过人的家伙,他都愿意和他做朋友。
比如后来丁伟和段鹏的相识,就是因为看中了段鹏的身手,甚至压根儿就不在乎段鹏的孩子在上铺撒尿尿到了丁伟头上的事情,甚至还和段鹏是不打不相识。
丁伟的性格就是这么豪爽豪美,有点儿北方大汉子的豪爽,不拘小节的那种意思。
所以这四人最终其实就形成了这么一个让人感觉到有些惊讶的最终组合。
原本的晋西北西三角摇身一变,也就成了晋西北四杰,四个人在一块儿,尽管高斌的年龄可能差了七八岁,却是完美的融入其中,就像是压根儿没有在乎过年龄的差距。
而接下来在抗大的学习期间,这晋西北四杰更是很快就把整个抗大那闹成了一锅粥。
当然,这里所说的闹成一锅粥,并不说是完全就是坏事。
因为李云龙、高斌还有丁伟、孔杰这四位团长虽然喜欢闹腾,也唯恐天下不乱,但基本上的原则还有大局观那是有的。
在上课期间,李云龙作为教员,同时又作为学生,常常会导致课堂的纪律变得有些令人忍俊不禁。
原本是学生们老老实实的坐在位子上听教员讲课,结果很快就成了大家实际的分析和辩论的大会,教员一时之间也是苦笑连连,只能搬个凳子老老实实的坐在墙角,听着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的发表一些意见。
最终,李云龙跳出来宽慰着说道。
老周啊,你也别不高兴,用咱老李说的话,咱讲课就应该用这种方式,要让学生们全部参与进来。
你说咱们做老师的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只是咱们一直在讲,也不让学生插话,也不让学生问个问题,也不让学生自己去动脑筋思考,去讨论,这能行吗?
这要是在前线打仗的时候,遇到了情况危机的时候,被小鬼子包围的时候,或者是弹尽粮绝的时候,需要咱们这些做指挥员的想办法的时候,难道咱们也能想着课堂上教员教了什么吗?
那是不可能的。
咱老李这么多年上战场打仗,死里逃生了多少回,身上愣是连个枪眼儿都没有的,为啥呀?
咱要是靠着在学校里上课听的这点儿知识学的死脑筋的话,那上了战场恐怕早就不知道东西南北了。
就是因为咱老李肯肯动脑子,一旦遇到了危机的情况,咱这脑子转的飞快,总能很快的想到好主意应对局面,然后反败为胜,这些都是课堂上教不出来的,只能靠咱们战士自己去动脑筋。
所以,我们就应该让同学们参与作战之中,特别是咱们今天讲的课是关于战役的分析课程,那么就应该让学员们自己去做分析,就好像是他们在前线作战,亲自指挥这场战斗一样。
至于最终我们讨论完了,讨论出来最终的结果之后,如果和标准答案或者说更好的答案有不一样的话,咱们做老师的在和学生们仔细的说一说,我认为这种方式,学生们才可以进步的更快嘛。
李云龙,别看他是个大老粗,但是那还是相当有见识的。
另外,老李虽然总是说自己大字不是一个,其实那是有些谦虚的说法,这些年来,他一直跟着政委赵刚学习,那也没少学习文化知识。
眼下这番话一出口,别说是教员了,就连丁伟和孔杰都忍不住替他鼓掌,最终教员也是恍然大悟。
另外还受到了格外的启发,从那以后,教员更是把这种上课由学生们自主讨论参与,活跃教堂的氛围,更注重学生们的参与感和自我动脑的那种培养感给渗透到了自己的教学信条之中。
甚至在不久之后,当老总在闲暇之余,突然向身旁的干部问了一句,说,:李云龙、高兵那四个小子最近在抗大的分校学习的怎么样了?
然后副总参谋长笑了笑,回答道,老总啊,我正要和您说这事儿呢,真别说,这次咱们突发奇想,把这四位同志送到咱们129师的抗大分校去学习,或许真是做对了一件再正确不过的事情。
紧接着,副总参谋长就把李云龙等四位团长在抗大分校学习是如何把整个学校闹得风起涌涌,很快甚至成为了抗大晋西北四杰的趣事说了一些。
老总听完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最后,当副总参谋长提出李云龙甚至改变了抗大关于战役教学、理论教学的上课的模式,让学生们重在参与其间,重在自主的思索和讨论之后。
老总更是感慨着说道:这些话李云龙说的一点不错,这小子虽然是个刺头,但有的时候吧,这歪脑筋的确不少,还能给你提出不少的好主意。
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想法,以后啊,咱们129师的抗大军分校就应该这么教学才对。
然而,老总或许是高兴的太早了,很快,他就有些后悔,不应该这么早表扬李云龙、高兵等四个团长。
或许正是因为他表扬李云龙的话传到了那李云龙的耳朵里,就在不久之后,在学校里上学,一直觉得不够过瘾,或许是在前线杀鬼子看热闹习惯了的四位铁血团长很快就安分不住了。
本来这四个人也不是安分守己的主。
于是在某日上午,当抗大的教员们进入教室准备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这才突然发现学校里整个教室里的四五十号同学们全部不见了踪影。
紧接着在学校上下找都没有找到人,这下子可把当时那位教员给吓坏了,连忙去教导处汇报了具体的情况,教导处这边也连忙派出人去搜索学生们的。
结果还是没有找到人。
消息甚至直接传递到了总指挥部,老总勃然大怒,当即就打电话到了独立团还有新一团和新二团,询问他们几位团长是不是回去了。
结果得知的消息是,几位团长压根儿就没有回指挥部。
这下子可闹出问题来了。
这四个团长突然消失,还带着抗大八期的一个班将近50号学生不见了踪影,他们干什么去了?
……
(https://www.biquya.cc/id184512/2780661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