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八零逆袭:从渔村到传奇 > 第二十一章 暗潮如缎

人群重新聚拢时,苏晚秋的鼻腔突然涌出鲜血。她仰着头,听见秘典在包里发出嗡鸣——这是解锁新功能的征兆。

"快用这个。"李桂芝递来一团毛线头,"用这个止血。"

棉线塞进鼻孔的刹那,苏晚秋眼前炸开一片金光。秘典在她脑海中自动翻页,浮现出"节日营销策略"六个大字:买三送一、福袋抽奖、限时折扣...每个方案都配着详细流程图。

"玉梅!"她抹了把鼻血,"去扯红纸写促销海报!"

当晚九点收摊时,苏晚秋数钱的手在发抖。九百零三十六元!接近于普通工人两年的工资!她颤抖着翻开秘典,发现"磁带销售"那章已经完全褪色,而新增的"服装零售"章节里,"节日营销"词条正闪着金光。

"妈,尝尝这个。"她掰了块刚买的奶油蛋糕。

苏晚秋自己咬了一口,突然皱眉:"怎么没味?"

苏晚秋这才发现自己的味觉消失了。她机械地吞咽着蛋糕,仿佛在嚼一团棉花。秘典角落浮现一行小字:副作用新增——短暂性味觉丧失。

返程路上,周玉梅和张建军落在最后。军大衣下,姑娘冻僵的手突然被独臂军人攥住,塞进他温暖的腋下。

"玉梅..."张建军的声音比平时低了八度,"我...我托战友弄了张缝纫机票。"

周玉梅的眼泪砸在两人交握的手上。蝴蝶牌缝纫机,凭票供应,黑市价炒到三百元。

寒夜里,苏晚秋望着远处工地的探照灯,那里正在建造深圳第一座高楼。她摸了摸失去味觉的嘴唇,想起秘典上的警告。代价越来越大,但停不下来了——霓虹深处,1982年的春风正在酝酿。

———

春节前夕,寒风裹挟着咸腥的海水气息,从门缝里钻进来。苏晚秋缩了缩脖子,手指冻得发僵,却仍紧握着剪刀,沿着粉笔线精准地裁开一块靛蓝色的布料。

"妈,这块料子够做五条和服腰带吗?"她抬头问道。

李桂芝正伏在缝纫机前,手指灵活地转动着布料,针脚细密如鱼鳞。她头也不抬:"省着点用,边角料还能做盘扣。"

苏晚秋点点头,继续裁剪。三天前,郑裕成引荐的日本客商山本一郎突然造访她们的小作坊,对李桂芝手工制作的盘扣惊叹不已。那些精巧的蝴蝶扣、琵琶扣,在山本眼里简直是艺术品。他当场签下一笔订单——五千件和服腰带,一个半月交货。

"阿秋,你说这日本人真会付钱吗?"李桂芝压低声音,手里不停,"我听说外商的单子最容易跑单。"

"郑先生担保的,应该没问题。"苏晚秋嘴上这么说,心里却也没底。她偷偷翻开秘典,想看看有没有关于外贸交易的提示,却发现今日解锁的三条信息已经用完——"1982年严打经济犯罪"的警告赫然在列。

她合上本子,揉了揉太阳穴。最近秘典的限制越来越严格,每天只能查看三条信息,超限后甚至会听到奇怪的幻听——昨天她就隐约听见有人在喊"深发展股票涨了",可现在是1982年,深圳连证券交易所都没有!

"姐!"苏朝阳风风火火冲进来,鼻尖冻得通红,"村支书带人把电线剪了!说咱们占用祠堂搞资本主义,破坏年俗!"

苏晚秋手里的剪刀"咔嚓"一声剪歪了。

"什么?!"李桂芝猛地站起来,"这批货月底就得交,没电怎么赶工?"

苏晚秋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她早就料到会有阻力——自从她招了十五名返乡过年的打工妹,租下村祠堂当临时车间,村里就流言四起。有人说她"搞地下工厂",更有人造谣她和港商"不清不楚"。

"朝阳,去把张大哥叫来。"她沉声道。

十分钟后,张建军大步迈进院子,军大衣上沾着雪粒。听完情况,他独臂一挥:"跟我来。"

祠堂外,老支书正带着几个村民围在电线杆下抽烟,见他们来了,冷笑一声:"苏家丫头,祠堂是祭祖的地方,不是让你搞资本主义的!"

"支书,我们付了租金,合法经营。"苏晚秋攥紧拳头。

"合法?"老支书吐了口痰,"招那么多女工,谁知道在搞什么名堂?"

张建军突然上前一步,仅剩的右手按在电线杆上:"支书,我在部队学过电工,这线我接了。"

"你敢!"老支书瞪眼。

"祠堂的电线是七五年民兵连拉的,属于集体财产。"张建军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铁,"您私自剪断,算破坏集体财产,要坐牢的。"

老支书脸色一变,周围村民也开始窃窃私语。张建军趁机压低声音:"支书,您孙子明年当兵的事,我老连长正好管征兵..."

最终,老支书骂骂咧咧地带人走了。张建军麻利地爬上电线杆,用牙咬着电线接驳。周玉梅在下面扶着梯子,仰头时雪花落进她眼里。

"小心!"她突然惊叫——一块冰凌从屋檐坠落,擦着张建军的肩膀砸在地上。

张建军低头看她,嘴角微扬:"没事,手榴弹都炸不死我。"

当夜,祠堂里灯火通明。十五台缝纫机嗡嗡作响,女工们埋头赶制腰带。苏晚秋穿梭其间,不时停下来指导针法。角落里,李桂芝正手把手教几个姑娘盘扣——"蝴蝶翅膀要对称""琵琶扣的环要留一指宽"。

"苏老板,"一个圆脸女工怯生生地问,"做完这批活,还能跟着您干吗?"

其他女工也抬起头,眼中满是期待。她们大多是从外地打工回来的,见识过广州服装厂的流水线,却第一次遇到按件计酬、月底还发奖金的工作。

苏晚秋刚要回答,祠堂大门突然被推开。苏大海扛着一筐木炭走进来,胡茬上结着冰碴:"夜里冷,别冻坏机器。"

女工们窃笑起来——谁不知道苏大海当初最反对女儿做生意?如今却天天往祠堂送热水、修板凳。

"爸..."苏晚秋眼眶发热。

"赶紧干活!"苏大海粗声粗气地说,却往她手里塞了个烤红薯。

除夕夜,当十二寸的牡丹牌电视机搬进院子时,半个村子都轰动了。孩子们挤在最前排,大人们拎着小板凳围坐其后,连老支书都背着手在远处张望。

"这可是深圳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周玉梅得意地调试天线,屏幕上春晚主持人刘晓庆的红裙子引来一片惊呼。

苏晚秋悄悄退到灶间,从兜里掏出个信封塞给母亲:"妈,这是订单的定金,五百块。"

李桂芝手一抖,差点打翻酱油瓶:"这么多?"

"山本先生预付了三成。"苏晚秋压低声音,"等货款全到了,咱们把房子翻新一下。"

李桂芝抹了抹眼角,突然从灶台底下摸出个布包:"给你做了件新袄子,用的是日本订单的边角料。"

靛蓝底子上绣着细密的浪花纹,盘扣是一对展翅的银蝶。苏晚秋抚摸着精致的针脚,突然想起什么:"妈,你这些手艺...当年在上海学的?"

李桂芝沉默良久,终于开口:"六四年,我老师给访华的印尼总统夫人做过旗袍,用的是这种海浪纹..."她的手指轻轻划过绣样,"后来运动来了,老师跳了黄浦江,这些花样都成了"四旧"..."

院外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春晚开始放《乡恋》了。李桂芝慌忙擦干眼泪:"出去吧,你爸该找人了。"

(https://www.biquya.cc/id190751/5679313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