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八零逆袭:从渔村到传奇 > 第二十六章 风雨同舟

台风登陆前夜,气压低得让人喘不过气。苏晚秋站在仓库门口,看着天边翻滚的紫黑色云团,后颈的汗毛根根竖起。明天就是首批和服腰带交货的日子,五百件成品整齐码放在仓库里,只等郑裕成派车来运往香港。

"大姐,收音机说台风要转向港口..."苏朝阳气喘吁吁跑来,手里举着湿漉漉的半导体收音机。

苏晚秋刚要说话,一滴冰凉的雨水砸在她鼻尖上。转瞬间,暴雨如注。

"快!盖防水布!"她冲进仓库,抱起一摞准备好的塑料布。女工们闻声赶来,七手八脚地拉扯着塑料布往货架上盖。

仓库铁皮屋顶突然发出可怕的呻吟声。一阵狂风掀开了西北角的铁皮,雨水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正对着堆放成品的区域!

"不!"李桂芝尖叫着扑向最近的货架。苏晚秋抄起铁锹冲过去,想用木棍暂时撑住塌陷的屋顶。就在这时,一道黑影从她身边闪过——张建军单手撑着货架一跃而起,独臂抓住摇晃的铁皮,竟用身体当支点硬生生顶住了缺口!

"建军哥!"周玉梅的尖叫淹没在雷声中。

锋利的铁皮边缘割破了张建军的肩膀,鲜血混着雨水顺着手臂往下淌。他咬紧牙关纹丝不动:"搬货...快!"

苏晚秋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转身组织女工们转移货物。小林和几个姑娘脱下自己的外套包住精致的绣品;李桂芝指挥着年轻女工排成人链,一箱箱腰带在众人手中传递;连平时最娇气的林燕芳都抱着货物在积水里奔跑,头发淋得透湿。

"小心电线!"苏朝阳突然大喊。仓库角落的电闸爆出一串火花,整个厂区瞬间陷入黑暗。

雨幕中,苏晚秋看见张建军终于支撑不住,铁皮再次塌陷。周玉梅不知哪来的力气,抄起一根木梁冲上去,和张建军一起扛住了摇摇欲坠的屋顶。

"蜡烛!谁家有蜡烛?"苏晚秋在黑暗中大喊。

一盏、两盏...微弱的烛光陆续亮起。女工们从家里带来的蜡烛插在空瓶子里,沿着工作台排成两列。昏黄的光晕中,李桂芝正在检查被雨水打湿的腰带。

"还好,只潮了二十多件。"她抬头看向挂钟,"现在晚上九点,赶一赶还来得及。"

苏晚秋刚要说话,一阵尖锐的耳鸣突然袭来。她扶住墙,强忍着眩晕翻开秘典。在烛光映照下,最新浮现的一页上写着:"台风路径突变,明日深圳港封港预警"。

她的心沉到谷底——就算连夜赶工,货物也运不出去了!

"大家..."苏晚秋的声音有些哽咽,"今晚可能要通宵..."

"苏老板别见外!"小林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咱们渔村的姑娘,哪个没经历过台风天补网?"

"就是!"另一个女工突然插话,手里针线不停,"上次我男人生病,是苏大叔连夜开船送去的医院!"

烛光下,十五双手在布料间穿梭。苏晚秋看着这些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突然理解了什么叫"众志成城"。她默默拿起针线,加入赶工的队伍。

凌晨三点,风雨渐歇。最后一件返工的腰带熨烫完毕,周玉梅正在角落里给张建军包扎伤口。退伍军人赤裸的上半身布满伤疤,新添的伤口还在渗血。

"别动!"周玉梅红着眼睛按住他,"这铁皮锈得厉害,得好好消毒..."

张建军疼得龇牙咧嘴,却还故作轻松:"小伤...比起战场"

"闭嘴!"周玉梅突然哭出声,手却轻柔得像在对待易碎的瓷器。她撕开自己的棉布衬衣下摆,蘸着白酒擦拭伤口。

苏晚秋悄悄退开,却听见身后张建军低声说:"玉梅...等这批货交完,我想...想请你..."

她没有听清后面的话,但周玉梅破涕为笑的样子已经说明一切。

天蒙蒙亮时,郑裕成的奔驰车碾过积水停在院门口。老人家的皮鞋踩进泥水里,眉头都没皱一下。

"苏小姐,"他检查完所有成品,满意地点头,"比约定的还多二十件备品,考虑得很周到。"

苏晚秋紧张地攥着衣角:"郑先生,听说今天港口..."

"已经安排好了。"郑裕成露出老谋深算的笑容,"走文锦渡口岸,那边不受台风影响。"

直到货车驶远,苏晚秋才长舒一口气。她转身看向横七竖八睡在车间里的女工们,轻轻拉上窗帘。晨光透过缝隙,照在一张张疲惫却满足的脸上。

两周后,香港质检报告传来——所有产品通过检验,绣品部分获得"优异"评级。随信附上的是一张冬季大衣订单,数量两千件,单价是腰带的三倍!

"老天爷..."周玉梅数着合同上的零,手指发抖,"这、这是多少钱?"

"够建个小厂了。"她召集所有女工到院子里,站在磨盘上宣布:"从今天起,大家就是"鸿霓"的正式员工!月薪六十元,年底有分红!"

女工们欢呼雀跃,只有李桂芝忧心忡忡:"晚秋,这么多订单,咱们哪来的场地..."

"妈,记得村东头那个废弃的粮仓吗?"苏晚秋指向远方,"我已经和村支书谈好了,五年租期。"

张建军突然举手:"我有个战友转业在供电局,拉电线的事包在我身上。"

"我表姐说广州服装厂要处理一批旧设备..."周玉梅兴奋地插话。

苏晚秋望着七嘴八舌出主意的众人,眼眶发热。她想起2023年参观过的深圳博物馆,那些发黄的老照片里,第一代创业者也是这样白手起家的吧?

林志强得到消息的速度出乎意料。苏晚秋正在丈量粮仓,一辆黑色轿车碾过泥路停在她面前。

"苏小姐好手段。"林志强摇下车窗,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阴鸷,"连郑裕成都被你唬住了。"

苏晚秋不动声色地合上卷尺:"林先生有事?"

"别以为抱上郑家大腿就高枕无忧了。"林志强递来一份文件,"看看这个。"

文件是份红头复印件:《关于加强来料加工企业管理的通知》。苏晚秋心头一跳——这正是秘典预警过的政策风险!

"所有外资合作都要经过市里审批。"林志强得意地点燃香烟,"而审批办主任,恰好是我舅舅。"

苏晚秋强作镇定:"我们手续齐全..."

"是吗?"林志强突然指向远处,"那个退伍军人,有残疾证吗?雇佣残疾人可是能减税的...你们报税时提了吗?"

苏晚秋后背沁出冷汗。她确实忘了张建军能享受政策优惠,更没想过这会成为把柄。

"给你指条明路。"林志强压低声音,"把郑家的订单转给我,利润分你两成。否则..."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粮仓,"这厂房怕是批不下来。"

"不劳费心。"苏晚秋转身就走,心跳如擂鼓。

回到作坊,她立刻翻开秘典。过度使用带来的剧痛让她眼前发黑,但终于看清了一行小字:"残疾军人就业优惠政策,见1982年深府字第38号文"。

"建军哥!"她叫住正在修篱笆的张建军,"你的退伍证能给我看看吗?"

当晚,苏晚秋带着材料找到县民政局。值班的老科长戴着老花镜检查张建军的战功证明,突然红了眼眶:""阴山穿插英雄连"...我儿子当年就在这个连队..."

次日清晨,一份《关于扶持残疾军人创业的批复》连同免税证明,静静躺在苏晚秋的案头。

粮仓改造工程热火朝天地开始了。张建军带着几个退伍战友架设电线;周玉梅指挥女工们粉刷墙壁;李桂芝则对着香港寄来的大衣样品研究版型。

苏晚秋站在尚未完工的厂房中央,耳鸣声与施工噪音混在一起。

(https://www.biquya.cc/id190751/5679312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