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四合院从学外语开始 > 第43章 拜访华侨

4月3日上午,方青云独自来到巴黎十三区的"潮州会馆"。这是一栋红砖砌成的三层小楼,门口贴着褪色的门神年画,檐下挂着两盏积满灰尘的灯笼。

"陈老先生在吗?"方青云用潮汕话问门口打盹的老头,"就说粤省来的后生仔求见。"

老头眯着眼打量他,突然用浑浊的潮州话反问:"澄海还是潮阳?"

"家父潮安人。"方青云拱手行礼。

方青云会潮汕话还真是多亏了他上大学时候的一个潮汕同学,再加上方青云那恐怖的语言学习天赋,这潮汕方言还真是让他学个七七八八,那位同学就是潮安人。

十分钟后,方青云被引到三楼一间茶室。六十八岁的陈鹤年坐在太师椅上,白发梳得一丝不苟,手里盘着两个油亮的核桃。茶桌上的功夫茶具泛着温润的光泽,显然是经常使用的老物件。

"后生仔坐。"老堂主指了指对面的红木椅,亲自烫杯沏茶,"快二十年没听过这么正的潮州话了。"

方青云双手接过茶杯,先敬天地,再敬长辈,最后才轻啜一口:"陈伯的茶艺,比广州泮溪酒家的老师傅还地道。"

老堂主核桃也不盘了,眼睛微微发亮:"你识得泮溪?"

"去年回去时,还在那吃了艇仔粥。"方青云从钱包取出一张照片,是他之前途经广州时在西关拍的街景,"您看,这是上下九新开的绸缎庄。"

老人的手微微发抖,老花镜后的眼睛突然湿润了。他颤巍巍地接过照片,指尖轻轻抚过那些骑楼轮廓:"这...这是宝华路转角?以前我阿爸开过杂货铺..."

方青云又说起潮州戏院重演《陈三五娘》,说起韩江新修的水闸,每说一句,老人的背就挺直一分。当提到潮汕人最看重的"出花园"成人礼时,老堂主突然拍案:"阿雄!去把祠堂供着的甜粿切来!"

管家端来潮汕特产的红桃粿时,方青云注意到屏风后有人影闪动,想必就是那个与T岛往来的马文雄。他佯装未见,继续说着家乡的龙舟赛:"现在用的都是新式龙舟,但鼓点还是'三三四'的老调子..."

老堂主突然按住他的手:"后生仔,你今日来,就为讲这些?"

方青云微笑:"游子思乡,乡人念游子,本是天理。"他轻轻翻开照片背面,露出题写的"海上生明月"五个字,"晚辈在巴黎访学,改日还想来请教潮州话的古音。"

离开时,老堂主亲自送到楼梯口,突然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说:"下月五号,会馆祭祖。"

方青云心领神会地点头。他知道,这根跨越万里的乡情之线,今天算是系上了第一个结。

......

回到公寓时已是傍晚,方青云刚推开门就闻到一股咖啡香。陈志明和林秀兰正坐在客厅的茶几前整理资料,茶几上摊着几份法文报纸和邀请函。

"怎么样?"陈志明抬头问道,手里还握着钢笔。

方青云脱下外套挂在门边,嘴角微扬:"比预想的顺利。陈老先生对家乡的事很感兴趣,还邀请我参加下个月的祭祖活动。"

林秀兰递过一杯热咖啡:"我们这边进展也不错。雷米教授对敦煌艺术很感兴趣,想邀请我们参加下周的东方文化沙龙。"她翻开记事本,"另外两位汉学家也表示愿意引荐我们认识几位艺术评论家。"

"有没有遇到什么阻力?"方青云在单人沙发上坐下,揉了揉太阳穴。

陈志明摇摇头:"只要不涉及政治,法国文化界人士都很热情。不过..."他推了推眼镜,"今天在索邦大学图书馆,我发现有两个亚裔面孔一直在附近徘徊。"

方青云眉头微蹙,正要说话,林秀兰突然叹了口气:"问题是,我们得尽快搞些宣传活动了。光靠私下接触,影响力太有限。"

"我正有此意。"方青云坐直身体,"我们可以组织一个小型中国文化展,或者办场美食文化节..."

"经费呢?"林秀兰打断他,翻开账本,"光是这间公寓的租金就超支了20%,伯尔尼批给我们的活动经费根本不够。"

房间里一时陷入沉默。窗外的雨滴敲打着玻璃,巴黎的灯火在雨幕中模糊成一片。

方青云起身从卧室取出厚厚一沓手稿,牛皮纸封面上用中法双语写着《大国崛起之法国》。他将书稿轻轻放在茶几上,手指在扉页上摩挲了片刻。

"这是......"林秀兰好奇地翻开第一页,随即惊讶地抬头,"你什么时候写的?"

"在英国时就完成了初稿,"方青云解释道,"来法国后我又根据实地考察做了修订。"他指着其中一章,"特别是关于法国大革命对现代政治制度影响的部分,我补充了不少新内容。"

陈志明推了推眼镜,快速浏览了几页:"如果出版,确实能解决经费问题。但内容会不会太敏感?"

"我特意侧重历史文化角度,"方青云翻到第七章,"关于现代国际关系的分析都做了模糊处理。不过确实需要先向国内请示。"

林秀兰突然眼睛一亮:"我有个主意。我们可以先举办一个小型读书会,邀请雷米教授他们来品评书稿,既算文化交流,又能试探反应。"

"好主意!"方青云赞许地点头,随即转向陈志明,"麻烦你联系伯尔尼,用加密渠道把出版申请和书稿样本送回国内。"

他又从书桌抽屉里取出一份中文原稿,郑重地交给林秀兰:"这份也一并送回,请部里专家把关。"

窗外,巴黎的夜空开始飘起细雨。方青云走到窗前,望着被雨水模糊的街灯,突然转身:"还有个想法——我们可以办个中华美食节。"

"美食节?"陈志明疑惑地皱眉。

"对。"方青云眼中闪着精明的光,"法国人对美食毫无抵抗力。我观察过,这里的中餐馆要么被T岛把持,要么就是迎合当地人口味的改良版。"他在客厅踱步,"如果我们能办个正宗的中国美食展,既能吸引媒体关注,又能借机接触餐饮界的华侨。"

林秀兰快速记录着:"需要从瑞士调厨师?"

"没错。"方青云点头,"请李大使协调,最好找一位精通各大菜系的大厨,再配两名助手。名义上就说......"他想了想,"为促进中法民间交流,举办'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周。"

陈志明已经开始起草电报:"场地呢?租金可不便宜。"

"雷米教授提过,索邦大学食堂愿意提供场地给文化交流活动。"林秀兰翻着记事本,"如果以学术机构名义申请,或许能减免费用。"

三人一直讨论到深夜。雨声中,方青云最后检查了一遍书稿,将出版计划单独装进蓝色文件夹。他知道,这两步棋一旦走成,不仅能解决经费困境,更能为中法文化交流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而巴黎的春夜,也因此多了几分令人期待的温度。

(https://www.biquya.cc/id190696/2566445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