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唐朝小教父 > 第264章 道家来了

毕竟这个造肥坊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生产,即便有王熙的加持,但是想要不出问题,那是不可能的。

    窦希瓘那边就选择比较省事的做法,因为自己根本管不过来,也不会管,那就直接找紫霞夫人合作。

    而李令问这边,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人手不够。

    其实准确一点的说法,也不是缺人,而是缺钱。

    这个缺钱,就是成本问题。

    崔神道就帮他出了个主意,也就是来找王守一。

    因为安业署就是暂时帮隐户找活干。

    为什么暂时,就是朝廷要先给人家土地,人家才能交税,不然的话,拿命交啊!

    但土地也得等,不是说马上就有,那这期间怎么办,就得帮他们找活计。

    崔神道就寻思着,这里的人力肯定比较便宜。

    其实最初也是如此,但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如今安业署的人力,不但不便宜,甚至还比外面高一些。

    最最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商人导致的。

    最开始的时候,是王守一去找商人,让商人招这些隐户送货,给一些酬劳,隐户就能凭借这酬劳,回到家乡,甚至还能余一些。

    毫不夸张的说,许多隐户不愿意回去,就是因为负担不起盘缠。

    商人得到的好处,就是安业署会给予他们的保障,能够避免在路途中,被一些官吏刁难,甚至走运的话,还能有官兵保护。

    因为府兵制的原因,官兵有些时候经常调度。

    商人当然愿意。

    王守一本来是让手下的商人去干这活的,故此也完成的非常出色。

    而一些本地的隐户,或者说暂时没有商人要送货去他家乡,就得找活安置,如今的百姓,几乎是没有什么存粮的,要几天不干活,真的会饿死。

    安业署本就为这为生,一天到晚就干这事,因此干得稍微出色了一点点,隐户来此投案自首,是必须报自己擅长什么,这是最初王熙他们定下的流程。

    安业署再根据这个,去寻找商人。

    一开始,这其实很难,因为如今的生产规模,都是家庭模式,一般是不招外人的。

    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些隐户,还是跑去农庄里面干活,就农业缺人比较多,但与佃农是有很大的区别,因为酬劳和工作内容,工作时长什么的,都是安业署帮忙谈。

    安业署现在可是一个实权部门,大家就还是给三分薄面,甚至还主动从安业署招人,就是一种示好,尤其是李林甫加入后,示好的人就更多,毕竟李林甫那脑子转得非快,各种明里暗里的操作。

    大家也更畏惧安业署。

    如今的百姓,只是穷,不是傻。

    我去安业署一趟,我什么都有保障,连雇主都不敢轻易打我。

    这尼玛.!

    导致不是隐户的都假装隐户,都跑来这里自首。

    甚至于工匠,什么的,全都来了。

    虽然目前商业规模不大,但还是要用人的,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多家奴的,尤其是洛阳这地方,四通八达,是运河的中转站,且商业远比长安自由。

    原本商人只是向安业署示好,去招一些人,结果没过几个月,就变成被逼的去安业署招人,自己招,人家不去,只能上安业署。

    不招不知道,一招-——嗯,真香。

    一句话,里面全是人才。

    不管你想招什么人才,全都在安业署能够找到。

    一时间,合同临时工,是大行其道。

    因为有仆人,或者部曲的存在,长期雇佣,还是少,主要都是临时合同。

    这一下子,就激活了人才的流通,等于商人能够迅速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人才,极大的刺激了商业发展。

    当下许多人想做买卖,只能是亲力亲为,招自己想要的人才其实很难的,如今别说互联网,连张报纸都没有,全看缘分。

    关键一点,大家是互不信任。

    不熟,不敢要。

    故此一般都是自己干,最多两个仆人,规模自然就小。

    而如今有安业署做保障,双方都不怕了,毕竟谁敢去得罪安业署,就连洛阳的那贵族,见到安业署,都得点头哈腰。

    规模的扩大,进一步又刺激招人。

    这王守一人都麻了。

    我特么只是来蹭一点功劳,场边看看饮水机就成,结果你让我当主力,这工薪也不匹配啊!

    但没有办法,已经上了贼船,只能是努力一点,勤奋一点。

    结果就是越努力,活越多,没完没了。

    李令问和崔神道并不知道的是,就目前这个安业署,已经是三个月内,开的第四家。

    没有办法,人太多,一家的话,根本就顾不过来。

    总结下来,来这里招人,不但贵,还特么矫情,你还不能随便惩罚他们。

    李令问听到这个情况,就不想弄了,我是来这里找便宜的牛马,干活好,好不吃草的,结果你给一群大爷,我特么贱啊!

    但是崔神道却坚持先看看,反正不来也来了,看看也行。

    因为在他看来,安业署的出现,是巧妙的打破了贵贱之别,因为安业署的存在,导致雇主和雇员在一定程度上是平等了。

    虽然这根本就不是王守一的初衷。

    但这是崔神道非常乐于见到的,其实很多时候,去反对体制的,往往是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感受到危机。

    外人看贵族,真是羡慕的口水都要流出来。

    但崔神道看贵族,却认为这么下去的话,迟早要亡,不是说他人品多么高尚,而是他看到其中的危机,他认为要改。

    在崔神道的坚持下,李令问也就看看吧,结果一看,二人立刻感受到安业署的魅力。

    那名单一拉,各种人才,各种年龄阶层,各种工薪标价,是应有尽有,是能够精准到每个岗位,这在当下,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当下招人,是什么活都干,就没有精准一说。

    而这又非常符合造肥坊的工作模式,一笔账算下来,如果真能找到合适的人才,还真是亏不了。

    二人倒是没有急着挑人,而是打算先回去看看,自己到底缺啥人才,再来这里招人。

    试问一年前,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安业署,竟然能够改变整个大环境。

    这就是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

    一个精准有力的政策,其实是能够改变大环境的。

    儒家就做不到这一点。

    因为儒家强调,是事无巨细,从国家到个人,从朝堂到家庭,都有一整套行为准则,或者说一套内在的逻辑,这么一来,就没有太多变化。

    这就是自汉以来,到明清,只是一些制度发生改变,其余的几乎都没有变。

    所谓的资本萌芽,其实也就只是萌芽,那是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不需要去遗憾什么。

    因为你要资本发展起来,就必须给予极大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简单精准的政策支持。

    可以这么说,如果只独尊一种思想,那么儒家的下限最高,但上限也最低。

    因为儒家全都规范好,再差不会差到哪里去,而这就是小农经济的最大需求。

    也是统治者的最爱。

    道家就刚好反过来,是下限最低,上限最高。

    因为道家是比较崇尚自然,不要去管太多,这就极有可能会冲破萌芽。

    至于法家,就是战时最高,其余皆是负数。

    在战乱时期,用法家,那战斗力是儒道根本没法比的,但如果是和平时期,独尊法家,绝对不可能超过二世。

    秦朝只要不改制度,就是扶苏上位,也得灭亡,只是大家认为扶苏上位,可能就是偏儒家,这就有可能延续下去。

    因为法家那套做法,但凡是个人,都无法长时间忍受的,除非是有个极强的外敌威胁大家的生存。

    最终形成的思想体系,就是儒法结合,王霸杂之。

    但是现在,道家来了.!

    哦,还有,那王毛仲也来了。

    “毛仲?”

    “你们两个怎么也在?”

    “你们不是约好的吗?”

    “俺不清楚。”

    王毛仲摇摇头。

    几人一照面,真是面面相觑。

    王守一问道:“你来这里是为何事?”

    王毛仲道:“前不久俺收到消息,说是有人在河道闹事,不准俺们将河道淤泥弄走,所以俺就赶了过来,顺便来你这里瞧瞧。”

    崔神道眉头一皱,问道:“是何人闹事?”

    王毛仲叹道:“还能是谁,不就是你们这些贵族。”

    崔神道问道:“他们为何闹事?”

    王毛仲道:“因为那些淤泥,以往朝廷疏通河道,淤泥都用于灌溉两边的田地,你们也知道河道边上的田地,是最肥沃的,也一直是被权贵把持。

    如今知道我们要将淤泥运走,自是不愿,于是堵在河道上闹事。”

    王守一立刻道:“这事我们管不了。”

    王毛仲道:“俺也没指望你帮忙,俺只是过来探望下你。”

    王守一道:“那行,待会我备宴,为你接风洗尘。”

    王毛仲呵呵道:“俺就为这来的。”

    崔神道见王毛仲胸有成竹,于是问道:“你打算怎么干?”

    王毛仲哼道:“对付他们,就只能蛮干,没有别的办法,俺是带着人来的,俺现在可是工部尚书,倒要看看谁敢闹事。”

    崔神道稍一沉吟,道:“其实没有必要,而且这可是洛阳,不是长安,你这一招来这里,可能也行不通,毕竟他们是人多势众,只要他们坚持下去,影响到粮食入关,对你可就非常不利。”

    王毛仲问道:“你有何妙策?”

    崔神道道:“只需要巧妙的停工,便能令他们退去。”

    王毛仲好奇道:“巧妙的停工?”

    崔神道道:“黄河不就在边上么,你只需要问那些河道官员,在那里停工,容易引发水患,他们可就不敢闹事了,马上夏天的大暴雨可就要来了。”

    王守一惊吓道:“崔老三,看不出你是个狠人,这一招可真是太损了。”

    崔神道道:“就只是吓唬一下他们,不会出事的。”

    王守一道:“那也不行,这么干,可真是太危险了。”

    “什么不行,俺就觉得挺好的。再说。”王毛仲哼道:“这与你何干?”

    “怎么与我没关系,我在那里也有田地啊!”王守一激动道。

    (本章完)

(https://www.biquya.cc/id190232/5679288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