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山到底是个憨厚的人,即便是赵玉菊恶贯满盈,他也做不出在她死后继续蛐蛐她的行为,话顿时停在了此处。
屋里一时安静下来,只剩下王德功粗重的喘息声。
王程鹏站在一旁,看着王德功判若两人的模样,心里也不是滋味。
他记得上次见面时,老爷子还能中气十足地训斥晚辈,现在却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般局促不安,不时用袖子抹着眼泪。
就在此时,王德功突然抓住儿子的手,力道大得惊人,脸上满是懊悔的说:
“铁山啊......”
“爹这些日子躺在床上,把这辈子的事都想明白了。是我老糊涂,被猪油蒙了心,才会......才会这样。”
“归根结底,倒是还是我拎不清,让你和银山受委屈了。”
“我没想到……没想到你还能来看我。”
说到这里,王德功的声音越发颤抖了起来,说:
“铁山,能再看到你,我真的很高兴。”
说着,王德功蜡黄的脸上竟渐渐泛起血色,干瘪的两颊透些红晕,连带着那双浑浊的眼睛都亮了几分。
他的身体本就不错,之所以病到卧床不起的程度,归根结底还是心病。
父子俩就那么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很快便过了一个小时,被王银山喊着过去一起吃个饭。
孙秀芳手脚麻利地炒了几个菜,一盘腊肉炒蒜苗,一盘炒肉片,一碟腌萝卜,还有一锅热气腾腾的野菜汤。
虽然不算丰盛,但已经是难得的待客之礼,毕竟王银山本就不太富裕,现在又多了个需要调养身体的王德功,家庭负担也是变得越发沉重了起来。
吃饭的时候王德功坐在主座上,精神明显好了许多,甚至主动夹了一块腊肉放到王铁山碗里,声音也比之前洪亮了些:
“铁山,多吃点,这些年......你受苦了。”
王铁山低头扒着饭,闷闷地“嗯”了一声,眼眶却悄悄红了。
他夹了一筷子菜放到父亲碗里,低声道:
“爹,您也吃。”
看着碗里的菜,王德功也是极其高兴,难得胃口也好了起来,比平时多吃了不少饭。
王程鹏在一旁看着父子俩其乐融融的场面,心里也舒坦了不少,暗道自己的决定果然没做错。
这顿饭吃得格外安静,却又格外温暖,仿佛多年的隔阂在这一刻被热腾腾的饭菜融化了。
只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再温馨的场景也总有结束的时候。
饭后,天色渐晚,王铁山一家准备起身告辞。
王德功依依不舍地拉着儿子的手,嘴唇颤抖着,似乎有千言万语想说,最终却只是拍了拍他的手背:
“铁山......有空常回来看看爹。”
王铁山重重地点头:
“爹,您好好养着,过些日子我再来看您。”
“我们两家也住得近,等您身体好了,也可以过来看看我,看看您的孙子和孙女。”
趁着父亲和爷爷道别的空档,王程鹏悄悄把王银山拉到一旁,从兜里掏出两百块钱塞到他手里:
“二伯,这钱您拿着,给爷爷买点补品,或者家里添置些东西。”
王银山一愣,连忙推辞:“这哪行?这钱我不能收!”
王程鹏硬是把钱塞进他手里,低声道:“银山叔,您别推了。”
“爷爷心里有疙瘩,肯定不会收我们的钱,但这钱您得拿着,就当是为了这个家。”
“有了这笔钱,你们家和爷爷也能好过不少。”
王银山捏着钱,犹豫了一会儿,最终叹了口气,勉强收下:
“行,那这钱我就先替爹收着,该用的时候用。”
“你放心,这钱我只会用在爹身上,绝对不会乱用!”
回家的路上,暮色渐沉,远处的山影模糊成一片深青。
王铁山走在前面,脚步比来时轻快了许多,甚至偶尔还哼两句不成调的山歌。
王程鹏跟在后面,看着父亲那如释重负的背影,嘴角微微扬起。
他知道,这一趟来得值了,父亲心里的那个结,终于解开了。
夜风微凉,却吹不散心头那股暖意。
重活一世,这一次,自己这一大家子人总算是越活越好,心想事成!
……
1977年10月12日!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便到了这个对全中国都至关重要的日子。
正是在这一天,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招生对象包括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这一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全国范围内引爆,激起了无数人的希望和热情。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街道上便已经热闹非凡。
报童们背着装满报纸的布包,一边跑一边高声吆喝:“特大新闻!高考恢复了!快来看啊!”
他们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像是要把这个好消息传遍每一个角落。
人们纷纷涌向报摊,争相购买当天的报纸。
报纸的头版头条用醒目的黑体字写着:“国务院批准恢复高考制度!”
下面还配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教育部的大门,门口挤满了前来咨询的年轻人。
人们拿着报纸,激动地讨论着,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
广播里也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这条消息。
播音员的声音铿锵有力,带着几分激动和振奋:
“广大知识青年们,高考恢复了!这是你们的机遇,也是国家的希望!请抓紧时间复习,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
收音机前,无数人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一个字。
工人们放下手中的工具,农民们停下田里的活儿,知青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村口的广播喇叭下,听着这条改变命运的消息。
他们的眼神里带着几分期待和激动,像是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如果能够考上大学,他们便有了离开这里的资格,重新回到城市中去。
“高考恢复了!我们有机会上大学了!”有人激动地喊道,声音里带着几分颤抖。
“是啊!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旁边的人附和道,眼里闪着泪光。
人们争相奔走相告,像是要把这个好消息传遍每一个角落。
村里的知青们聚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复习计划;
工厂里的工人们放下手中的活儿,围在一起讨论着报考的学校和专业;
学校的老师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连夜编写复习资料,准备为学生们辅导。
街道上,书店里挤满了人,大家都在抢购复习资料。
书架上原本积灰的《数理化自学丛书》《语文基础知识》《政治经济学》等书籍,瞬间被一扫而空。
书店老板忙得满头大汗,却笑得合不拢嘴:“这么多年了,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热闹的场面!”
广播里继续播放着激动人心的消息,报纸上刊登着详细的报考指南,收音机前挤满了求知若渴的年轻人。
整个中国,仿佛在这一天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王程鹏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手里攥着一张报纸,眼神里带着几分坚定和期待,他终于等到了这个至关重要的日子!
河田镇废品收购站。
庄先习惯性地打开了收音机,一边整理着堆成小山的废品,一边听着广播里传来的新闻。
收音机里传来播音员铿锵有力的声音:“国务院批准恢复高考制度!广大知识青年们,这是你们的机遇,也是国家的希望!”
庄先的手猛地一顿,整个人愣住了。
他的耳朵竖得老高,生怕错过一个字。
广播里的消息像是一道惊雷,劈开了他平静的生活。
他的脑子里嗡嗡作响,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和兴奋。
“高考恢复了?真的恢复了?”庄先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几分不敢相信。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收音机的旋钮,眼神里闪烁着复杂的情感。
他下意识地看向了废品收购站中堆积如山的书本。
那些书本原本是被人弃之敝屣的废品,有的封面已经破损,有的书页泛黄,甚至还有几本被雨水泡得发皱。
可此刻,这些书本在他眼里却不再是废品,而是价值连城的金窝窝。
“这些书……这些书可都是宝贝啊!”
庄先的声音颤抖着,带着几分激动和兴奋。
他的脑子里飞快地计算着,这些书本里有多少能够用得上,能够作为那些即将高考的学子们的复习资料。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翻动着书页,眼神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他知道,这些书本很快就会成为无数知识青年争相抢购的宝贝,价值连城。
他的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怎么把这些书本高价卖出去,赚个盆满钵满。
然而,还没等庄先从发财的喜悦中回过神来,便看到了一道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李大飞!
作为废品收购站的主管单位领导,李大飞穿着一身笔挺的中山装,脚上蹬着一双锃亮的皮鞋,脸上带着几分严肃和急切。
他的身后还跟着几个工作人员,手里拿着笔记本和文件夹,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
李大飞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威严:
“这位同志,将这些书都收到仓库里去,没有我的命令,一本都不能卖!”
他的眼神扫过庄先,像是看穿了他的小心思。
庄先的脸色顿时变成了苦瓜,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失落和懊恼。
他知道,自己的发财梦破灭了。
这些书本,现在已经不再是他的摇钱树,而是成了公家的财产。
损公肥私这个罪名,他可是担待不起。
他低下头,心里暗暗叹了口气,这些堪比黄金的书本终究不是自己的东西时,却猛然想起——之前因为王程鹏的话,他囤积了一些书!
庄先的心里猛地一跳,像是被什么狠狠撞了一下。
他忽然想起之前王程鹏对他说过的话:“我觉得这些书本可能会派上用场。”
当时他还觉得王程鹏是在胡说八道,可现在看来,王程鹏的话竟然应验了!
庄先的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震惊和佩服。
他震惊于王程鹏的远见,佩服他竟然能提前预料到高考的恢复。
可震惊之余,他的心里却生出了一个疑问——这到底是巧合,还是王程鹏已经提前知道了点什么?
只是任凭他想破脑袋都想不清楚其中的关键,只能庆幸自己这次听了王程鹏的话,囤积了一些书本,能发一笔横财。
然而,就在庄先琢磨着怎么将这些“奇货”卖个好价钱的时候,他的脑海中却忽然生出了一个念头:
我为什么要卖掉这些书,自己拿去学习参加高考不好吗?
这个念头像是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他心里的迷雾。他的眼睛猛地一亮,像是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宝藏。
他知道,这时候的大学生待遇好,包分配工作,吃的是“皇粮”,住的是单位宿舍,工资高,福利好,简直就是人人羡慕的“金饭碗”。
“对啊!我为什么要卖掉这些书?我自己去参加高考,考上大学,不就能改变命运了吗?”
庄先的声音颤抖着,带着几分激动和兴奋。
他的脑子里飞快地盘算着,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期待和希望。
他知道,自己虽然年纪大了点,但也不是没有机会。
高考恢复的消息一出来,无数知青、工人、农民都在摩拳擦掌,准备迎接这场改变命运的考试。
他庄先,为什么就不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呢?
这样想着,庄先的眼神里带着几分坚定和决心。
他知道,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了。
他要抓住这次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产生这种想法的人绝对不止庄先一人。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无数像庄先一样的人,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毅然决然地拿起了书本,投身到了这场改变人生的考试中。
他们中有知青,有工人,有农民,有复员军人,甚至还有已经成家立业的“大龄考生”。
他们的年龄相差很大,有的刚刚高中毕业,青春洋溢;有的已经年过三十,甚至四十,脸上写满了岁月的痕迹。
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形成了独特的“77级”“78级”大学生群体。
(https://www.biquya.cc/id185655/2734163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