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制度不光是治理,更是文化输出。
当你在课堂里背着“秦王制令”、“大秦律序”、“忠公守法、为民为上”的课本长大,当你识得字、学得律、考得吏,你就自然明白自己是谁。
你不是原南越人,你是秦国人。
这是彻底的洗血,不动刀枪,却比征服更深刻、更彻底。
而这一切,还没有结束。
赈民司最新统计汇总称:南安郡东南境内,已连续有三个村镇自主组织民兵队伍,主动请求供职堂派官设“乡守所”,自建屯兵、自缴赋税,愿归入秦籍,守边防御草原流匪。
他们是自愿的。
他们要的不是俸禄,不是勋爵,而是—“让人知道,我们已是秦国人!”
这一句话,秦浩看完后沉默了半晌,最后淡淡写下一句:
“封为‘南边民兵第一屯’,准赐旗,编号列籍!”
“此为吾大秦最忠之兵!”
……
南越亡国百日。
无一兵一卒攻城,无一场大战交锋。
新法立,新户成,新官起,新制行。
秦国拿下的不仅是南越的土地,而是南越的命脉、文化、骨骼、信仰与民心。
而这些,被整整写入了大秦法录、新制档案与户籍系统之中。
那不再是一场征服。
那是天下,正在改姓。
叫秦。
南安郡北部,原南越边地旧城之一—广溪。
此地曾为南越通往楚国、西越的重要边贸重镇,街市繁华,商队云集。
但在南越王政末期,此地先后被草原人骚扰、赈民司接触、供职堂设点,短短两月,三度易权,如今终于彻底归入秦国新制。
东风军团第四营驻扎于城北,操阅营设立于城西郊原驿馆,赈民司办事厅与供职堂、户册中枢支部共同办公,接连三条街道已成南安北部行政核心。
广溪城内的变革,比南安其他地来得更迅速,原因只有一个:这里的商人最多,利益最重,投降最快。
在南越朝廷尚未完全崩溃之时,广溪城中七大盐商、四大粮行、三十六名核心牙行就私下联名投函秦国,表示愿意接受秦制,只求保产业、保货源、保渠道。
供职堂第一时间接收,赈民司随即入驻,将所有商会全部并入“秦商总会”,颁发新制商执,要求重新报备所有商业往来账册、仓储货物、地契税册。
商人虽恨繁琐,但看到赈民司高效回款、户册中枢精确登记、操阅营每日按点巡街,仅仅一旬之后,便主动将所有旧账交上,请求按秦国律制补税、报税、修税。
他们不再信任旧制度。
而秦国带来的新制,虽严、虽密,但明。
有明文,有标准,有回报。
报税够了,给你纳税凭据;仓储登记了,发你仓储准证;月末申报营利额,供职堂亲自送上勋记与折税赏。
商人最懂趋利避害。
广溪城内,最快接受新政的,不是农民,不是文士,而是商贾。
他们率先带头换榜、挂旗、迁籍、送子入学、设义堂、筹建讲律所。
他们把整个商市搬进了秦国的制度里。
东风军团未出一刀,广溪城便在秦王府政令下彻底改变。
街头已不再有人提起“南越”二字。
讲堂中不再出现“旧律”条文。
学馆的讲书先生改用《大秦律序》为教材,开篇即诵:“民有庶,国有法。
法不修则民无主,主无法则国不正!”
连茶楼说书人,也换了词。
“昨日讲的是秦王起兵三江口,今儿说的是秦王府如何设立赈民司,救十万流民于饥寒之中……”
“你道那供职堂是何等神异?每日三千人审入,吏员分文不取,办事皆有章程,递文一份三日必回。
你若去旧王朝,递状纸十年都没人看一眼!”
讲到这处,台下人皆点头称是,茶汤未凉,掌声先起。
不是强迫,是民愿。
不是占领,是归心。
广溪只是一个缩影,南安全境皆如此。
户册中枢最新通报:原南越境内,设立“临籍转正计划”总计三百四十二点,处理登记事务官吏达一万七千六百九十二人,日均转正人数四千以上,正籍编户总计突破四十万。
操阅营常备士卒达三万余,驻守十四个边关节点。
供职堂正式录用南安本地吏员八千一百余人,其中原南越旧文吏占比不足三成,其余均为秦国内地派遣与新制选拔出身。
赈民司下辖赈务点超过五百处,地方仓储体系重建完成,统一由“南属仓储总署”接管调度,按需拨粮、定点发放,百姓登记即可领取,领取之后按期进行评估分档。
每一项,皆有数据。
每一步,皆有章程。
而这一切,正由香妃主导的南属治理体系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散至整个南疆。
秦浩收到最新总览时,未言语,静静看完所有数据之后,随手提笔。
“南越已平!”
“南安可定!”
“以南安为基,推进吴越改革,设立南属三郡治理试点,照南安法,执行秦律,编户列籍,考评分级!”
“赈民司分三路进入吴境,供职堂开设吴南供职所,户册中枢设‘江南登记院’,操阅营派遣‘第七补编营’前往丹江、昌义、临浦!”
“东风军团暂停推进,不入吴地!”
“先令行,再人至!”
“人心可动,山川自来!”
张青松一字一句抄录下来,抬头低声一句:
“主上,此举非伐,实为传道!”
秦浩未作回应,只缓缓阖目。
他知道,十八国联军仍在。
但这一场仗,从未开打就已经输了。
他们以为要打的是一场兵战,却不知道,早在他们开始集结之时,秦王府已经在另一个战场悄然布下棋局。
他不是要打败谁。
他是要把这天下写进秦国的律法里,刻进百姓的骨头里,种进所有人后代的学堂里。
等他们发现,已经晚了。
南越已经消失。
而接下来,将是吴国。
楚国。
大越。
直到那一天,这天下的每一户人家都知道,他们不是十八国之一的臣民。
他们,是大秦人。
南安郡通往吴国的边道上,原南越关隘“苍柳关”已被秦国操阅营接手。
没有封锁,没有战事,关口依旧开放,但所有出入人员必须由供职堂“江南通行所”登记验证。
(https://www.biquya.cc/id185607/5679251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