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高武:我,修炼巅峰强娶长公主 > 第640章 空壳

关口门楼上仍旧是吴国城徽,但守门的士兵已换了一批,身着秦国制式戎装的操阅兵,分列两侧,整齐肃立。

每日入关之人众多,但无论谁来,操阅营都不多问,只一句话:“出示登记,遵守秩序!”

通关文书统一由“青河登录所”审核发放,由供职堂、赈民司、户册中枢三方共同设点,层层盖章,每一纸凭证都在秦国的新档案中留下痕迹。

而这三方机构,皆归属南属治理总署管辖,受命于秦王府。

不设高墙,不设关卡,不设重兵压迫,但每一个人,都在入关一刻,完成了身份的转变。

青河之西,尚为吴国疆土;

青河之东,已是大秦南属。

这座渡口,便成了吴人最后的选择处。

是回去,还是留下。

在这处渡口两里外,一座新建的“归籍村”正在扩建。

村中接纳者皆为来自吴国丹江、明溪、临浦三郡的“弃籍者”,亦称“弃籍新民”。

这些人主动注销吴国籍贯,放弃原身份、田契、祖祠,宣誓归入秦法,履行新律,重新入籍,重新定户。

他们的原籍地许多人不理解,说他们背祖忘宗、背叛国族。

可他们不争不辩,只是默默在归籍村中搭屋修墙、种田施地,领粮、读书、学律、操兵。

他们不再求声名,也不再仰望旧王。

他们只求一个将来。

青河登录所内,供职堂官员薛兴正在整理第三批“弃籍申请”。

这批总共七百四十六人,其中有原临浦县佐官一人、书吏三人、牙行主二十七人、学馆讲书者五人,其余为小户百姓、商贾帮佣、旧兵、逃民等。

每一位都有详细记录:

原名、原籍、祖祠、族谱、田契、旧所、识字程度、家庭结构、原隶属府郡、目前居所、接引人、推荐人、推荐人资格……

这不是普通入籍,而是彻底的“重生”。

薛兴阅完文书后,在每一位申请者档案尾页写下:

“此人已愿彻底割断旧籍,具认于众,入我秦籍,得归庇护,许以三年田地权、五年赋税免、三年教育入学特权,五年内不得反籍,不得异动族谱,不得诋毁法令!”

这份文书一旦签名盖指印,便无法反悔。

户册中枢将据此录档,供职堂派员长期跟进。

归籍新民一经登记,即获新编户号,赈民司当日发粮,第三日发耕具,第五日进习堂,按统一课程读书、识律、背《大秦律序》,每日晨起高诵秦律。

七日之后入训营,分批练武、学操、识阵、授制式口令。

再十五日后,统一评定,能者入操阅营,不能者入屯所、义学、工坊、商号,皆由南属治理总署统一调配。

这是一整套系统,严丝合缝,没有缝隙。

它不是临时安置,而是彻底吸纳。

不仅吸纳人,还吸纳思想、语言、行为、信仰、价值观,吸纳整个旧国制度下残存的可控人口,将其洗净涤除,变成新制之民。

操阅营每日会在归籍村发布《行为评鉴》,表扬者记功,犯错者扣分。

供职堂每日评优,讲律堂评卷,赈民司按月奖惩,户册中枢据此决定谁能转正、谁需观察、谁需警告。

一切公开、透明,清清楚楚写在布告栏上,村民自己看,自己记,谁不努力,谁不守规矩,一眼便知。

而这一套制度,正在以青河为起点,向吴国腹地扩散。

王都虽怒,却无力。

他们尝试封锁消息,结果从南安传回的书信、讲义、口述、商单、粮票、文书,如春水入江,愈禁愈多。

他们命边军围封渡口,结果操阅营在青河另一侧巡逻保护百姓,反被百姓夹道欢迎,士兵动弹不得,只得仓皇退回。

他们派探子潜入归籍村制造混乱,结果第三日,探子被村民联手押至青河登录所,当堂认罪,自述来历。

登录所未作惩处,只发一纸通告:

“秦国治,不以血统为先!”

“悔罪者不究,弃恶者得录!”

“若能立志归正,亦可如人!”

这份通告一出,归籍村人心大振,青河关口申请归籍者三日激增两倍,甚至连吴国边军中也开始出现松动。

供职堂暗中记录,已有六十七名边防军私下递信求引,表示愿自弃旧军,入操阅营重新归附。

而这一切,香妃每日整理为十简,送至王都。

秦浩只写一语:“水至,无须开渠!”

“渠者,法也!”

“水能自流,法自成势!”

张青松再阅十简,沉思半刻,私语一句:“此为夺国之法,不用兵锋而收天下!”

赵应天看完归籍总表,唇角冷弯,语气沉稳:“他国尚未识破,以为秦国在诱降,不知诱之者为律、为政、为民,降者非人,而是国心!”

南安、广溪、苍柳、青河。

一环一环,连线成面,线内全是大秦。

从旧国裂痕中长出新制,以庶人之愿断旧权,以归心之实吞疆土。

这天下,再无铁骑破城之声。

只有万民走过边关,亲口说出:“我愿归秦!”

吴国王都,永和殿。

重檐飞阁,金柱映光。

可堂上却无半分威仪,只有死水般的沉寂。

吴王坐在高座上,脸色如灰,连日来连饮数碗苦药,仍止不住心中发寒。

户部尚书站在下方,手中握着最新的商税简报,字数不多,却句句扎心。

“临浦郡三港停税,明溪郡商人停市,丹江郡商队转道!”

“本月较去年同期商税减四成六,其中盐铁茶三类关税下跌最重,合计亏空三万六千金!”

吴王听完,没说话,只是手指轻敲龙案,敲得每个大臣心里发颤。

他早知道亏损严重,却没想到已至骨折之地。

朝中重臣此时大多低头沉默。

兵部尚书嘴唇翕动,几次想说话,却终究没有开口。

因为他们都知道,问题不在这些亏空账册上,而在那些账册背后的人。

商人流失了,吏员逃走了,边军投诚了,百姓翻墙了。

甚至连士子、书生都弃国而去。

而他们这些王都权臣,眼睁睁看着,却无能为力。

刑部尚书低声开口:“陛下,再不设法扼制流逃之风,恐吴国上下……真要沦为空壳!”

(https://www.biquya.cc/id185607/5679251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