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告诉本宫—为何我西北三处暗桩在同一日暴露?连带营中两名统兵校尉也被逼得退职?”
“是秦国边防将领太机敏,还是你们这些人太废物?”
赵衍的声音很轻,但越是轻,堂内气压越低。
跪着的那名为首探子浑身发冷,低声道:
“殿下恕罪……属下一时疏忽……我等一直按规矩潜伏,但秦人布防未变,却暗中更换了哨线格式,并派流民混入我接应点附近……”
“流民?”
赵衍冷笑了一声。
“你以为秦浩养的那帮流民,是吃饭等死的?他手里那几十个‘迁民营’,哪个不是专门用来打我们脸的?”
“他不光换防,他换了人,换了模式,换了方向!”
“我们还在守老路,他已经绕过来了!”
“滚下去,把你们的人全带回齐都,否则下次你们自己就不用回了!”
三人如释重负般退下,赵衍却没松口气。
他抬手招来幕僚,一名中年儒士悄声入内,神色冷峻。
“殿下,西域人已经对外放出风声,说齐国与他们密谈,允诺以楚地边境为让利筹码!”
“目前楚国已经开始秘密清查境内齐人商铺,楚太子府直接查封了我们在其都城经营的三家铺子!”
“越国方面也收紧对我商队进出水路的许可,诸国盟约已有裂痕!”
赵衍咬牙,脸色难看至极。
“他们在反咬,秦浩在做局!”
“我们不过是想借西域之力牵制他南部,他却反手把我们钉死在‘卖友求荣’的名头上!”
“你去查,是哪家人放的风!”
“从西域传出的消息,不可能凭空生成,一定是有人在配合他!”
儒士沉声应下。
赵衍随即又道:“楚人若信了这个,就会对我们防备!”
“越人本来就想退场,现在一疑我们,他们更不愿与我们并肩!”
“秦浩这一招,不是挑拨,是掘根!”
“他是要我们自己把自己砍了!”
儒士缓声劝道:
“殿下,秦国虽强,但其也处于孤势,只要合纵不散,终可削之!”
赵衍冷哼一声。
“你说得轻松,问题是这合纵还能撑几日?”
“现在每家都怕被算计,都想着如何先退一步保命!”
“楚人前天刚和西域通气,说愿意提供三座山寨让其驻兵,今天转头就开始查我齐商!”
“你觉得这像合纵么?”
“这就是一场无主之局,人人都在等,谁也不肯先跳!”
“而秦浩……他就是在等我们其中一个人出手!”
“然后借势击溃我们所有人!”
“就像三江口时,他一箭不发,却让整个东南战线自乱!”
赵衍说到这里,脸色阴沉得几乎要滴水。
那一战,他吃了大亏,不光是兵力损失,更是信心的崩塌。
至今,他仍记得那一夜秦军不战自退的那一幕,所有探子都信誓旦旦说“秦人已溃”,但转眼他们的后勤线却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那一场火,烧掉的不是粮,而是齐国的底气。
赵衍起身,站到窗前,目光扫过齐都夜景。
他忽然沉声吩咐:“去,传令边境第四旅团,暂缓北进,改为固守!”
“撤掉试探攻势!”
“同时撤回南部与西域交接处的商谈使团,立刻!”
儒士愣了一下。
“殿下是……要与秦人缓和?”
“不是缓和,是收手!”
“我现在不打!”
“让楚人先动,让吴人先动,让越人先动!”
“我不信他们谁真愿意替全天下人打头阵!”
“我就静坐齐都,按兵不动,看他们谁撑得住!”
“只要秦浩一日不出,我一日不动!”
“我就不信,他能永远不动!”
儒士躬身退下。
赵衍目中寒光一闪。
“这场仗,不是比谁猛,是比谁狠!”
“我不怕死,我就怕你不死!”
……
秦王府。
张青松刚从北境回来,满身尘土,眉头紧锁。
“主上,齐国收手了!”
“北面边境已无小队行动,斥候线退后三里,营地明火不再燃起,粮车三日未动!”
“明显是撤线,不想打!”
秦浩点点头。
“果然退了!”
“赵衍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再动一步,他就真成出头鸟!”
“楚国已经开始抛他,越国也对他起疑!”
“他不动,是正确的!”
“但他不动,我们就更不能动!”
“继续让我们的西北线看着像要打!”
“让他们一直绷着!”
“绷到他们自己抽筋!”
“把人调回来,换东风营三连去北境巡逻,带满套军械,半日换一处!”
“每次调换都放出风声,说‘秦军酝酿突袭’!”
“再放出两封‘假信’,一封送往楚国,一封送往越国!”
“内容一致—‘齐国准备配合西域人偷袭楚吴后防’!”
“让他们自己信!”
“秦军不动,话却不断!”
“我们要用话,将他们逼疯!”
“要他们在安静的情况下,乱成一锅粥!”
张青松应下。
秦浩坐在案前,提笔,不写军令,而是写信。
一封给东风军军纪处,一封给后勤管理所,一封给边防民兵统筹局。
信不长,但每封都写得极细。
这不是给外人看的,这是给自己人看的。
他知道,不出兵的仗最难打。
人闲着,就会浮躁,浮躁就会生乱。
他要在敌人绷紧时,让自己人松弛。
他要把所有的躁动,全部压下去。
敌人动不动,是天意。
自己稳不稳,是人心。
稳住了,他就赢了一半。
这一仗,不是箭矢刀枪的战场,是心智谋略的泥沼。
谁先浮躁,谁先掉进去。
他不会浮躁,他也不能浮躁。
他要所有人,都跟他一样—冷、稳、准、狠。
一击,必杀。
大晋旧都南侧,一座名叫青桐的小城,原本是商道中转,杂乱但不乱,平日多是过路商人、流民走卒。
可近一个月来,这里变了味。
秦国在几日前,将青桐作为“后备粮线整备点”公开布告,调来五百后勤兵、三十名修补匠,还有四十名专门掌粮仓的登记吏员。
这个动作在外人看来是小事,可真正有心之人一眼就看出来了不对劲。
后备粮线,一旦设立,就代表周边有战备需求。
青桐又临近大晋西南旧领,再往北,便是通往蜀地和越国的路口。
(https://www.biquya.cc/id185607/5679247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