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使臣兴致不减:“大夏繁华之景我吐蕃实在是羡慕,只盼着我吐蕃的百姓有一日也能这般,男女都能经商置业,只可惜,吐蕃如今大半的地方都在经历干旱。”
皇帝:“竟有此事?吐蕃境内多处雪山,竟然会有干旱一事?”
吐蕃点头:“雪山水不流经平原,三年前平原出便出现干旱,平地存水少之又少,如今更是稀缺。”
皇帝叹息:“这倒是难题,今后朕可派工部与你们商议此事。”
吐蕃自然是欣喜应答的。
可是皇帝此刻显然重心不在这里,他看向黎若棠:“知澜也将前往西北驻守,听闻西北王妃是要留在汴京城做生意的,待知澜出京,王妃还不愿入宫教授公主琴艺吗?”
黎若棠震惊的看着皇帝,没想到,他还没放弃让她入宫的事情。
闻拾的脸上已经快挂不住了,他骤然冷下去的脸,此刻黑沉一片。
满堂上下,对于皇帝的心思有知道的,也有不知道的,此刻都屏息凝神。
黎若棠立马说:“王爷回西北,我自然也是要去的,哪里有才刚成亲便分开的。”
皇帝挑眉:“不做生意了?”
黎若棠笑了笑:“自然是要,但是生意到哪里不是做?而且,方才听闻吐蕃平原缺水,我倒是认为这是一桩好生意。”
皇帝纳闷:“这怎么又成生意了?”
黎若棠看向吐蕃使臣:听闻吐蕃欲建引水渠?
使臣眼神骤变,放下手中酒盏:王妃何以得知?
我今日无意间看过吐蕃的一个游记,得知吐蕃三年前就在思量如何将雪山水引到平原。
她身上还带着那本书,然后将其中一页打开,书本上详细画了引水结构。
吐蕃使者说:“这是目前吐蕃做的最详细的引水图纸,可惜引水并不成功。”
黎若棠便说:不成功的原因,或是因为一开始用的沙石就不对,若以大夏产的青石加固,再拉一个铁索悬桥,经过这条高山倒灌之地,便可将雪山融水引入平原之中。
李乐瑶冷笑:王妃在纸上谈兵?吐蕃地势险峻,岂是这般儿戏......
黎若棠:对于别国是不可能,但是吐蕃可以,毕竟,吐蕃是能在峭壁上种青稞的,铁索悬桥是我们工部的拿手好戏,到时候只需要工部出一个搭建图纸便可,至于材料,大夏的材料肯定是要比吐蕃的砂石之类更为坚固好用的。
李乐瑶:“说的这么简单,难不成王妃要出钱?”
黎若棠点头:“我就是打算出钱啊,因为我看中了吐蕃的香料,这门生意我不想错过,所以我愿意出资修建引水渠,以换取与吐蕃的香料贸易。”
吐蕃使臣突然起身,满脸都是笑意:王妃若能助吐蕃建成水渠,吐蕃的茶马古道十年通商权,都将对王妃敞开,一应货物往来均不受阻。
吐蕃使臣们纷纷出来跪下,以谢这位慷慨的西北王妃。
毕竟吐蕃真是太穷了,折腾了这些年不仅水渠没修好,钱也花没了。
满殿哗然,李乐瑶更是惊呆了。
皇帝和大臣们都觉得这是意外之喜,吐蕃的物产丰富,与大夏比并不逊色多少。
可从前敌对,贸易互相不通,就连皇帝想吃个雪莲虫草都得费些功夫。
如今吐蕃居然主动开放了贸易互通的权利。
李乐瑶颤抖的声音说:“你可知修建水渠是多复杂的事情?你什么都不懂,就让工部出个图纸就行了吗?那工匠从何处找?”
闻拾:“这就不劳公主费心了,前些日子我义父刚组建了一支工匠,足足六十余人,个个都是能工巧匠,修建过大夏四方,无数巧夺天工的建筑皆出自他们之手,所以人都是现成的。”
这群民间最好的工匠,是当时谢墨找来给黎若棠重修鸳鸯阁的。
如今用在此时最是合适。
李乐瑶再无话可说,她坐在自己位置上,觉得自己颜面尽失。
皇帝看着黎若棠,她愿意以出资换得的不止是吐蕃的贸易,还有地位。
一旦助吐蕃开渠引水,那么她黎若棠的名字,今后在吐蕃那便是普通神圣一般的存在。
便是在大夏,都会彰颂她的功德。
这样的女娘,得百姓爱戴,谁又敢再轻视她一分。
她推掉一个区区入宫教习,又有谁敢说她?
黎若棠看向李乐瑶:“修建水渠一事繁忙,只怕更是没有时间入宫教授公主琴艺了。”
皇帝只得说:“学琴此等小事,如何跟修建水渠之事能比。”
吐蕃使臣恭敬说道:“大夏能有王妃这般善人,也是我吐蕃的幸事,皇帝陛下,相信我们之后的谈判会十分顺利。”
皇帝要的就是吐蕃这句话。
之后的宴席,其乐融融,双方都是十分满意的散场。
闻拾随后便以西北王府的名义下帖,邀使者三日后入王府商讨贸易之事。
黎若棠坐着马车和闻拾回府时,她笑容抑制不住,不断的盘算着和吐蕃今后的贸易利差。
以及,她想要的第一所学堂,可能将要设在吐蕃了。
闻拾就这么看着她:“待你和吐蕃将商贸的事情谈好,我们便启程去西北吧,修建水渠的事情先让工匠进去,每三日传信即可。”
黎若棠点头,这才发现闻拾似乎不怎么高兴。
她凑过去问:“怎么了?”
闻拾瞧着她:“陛下心思这般明显,将来你处理完融城的事情,还要回来?”
黎若棠点头:“我会在处理完融城之事后,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让他不再敢动心思。”
闻拾唇角扯了一下:“你就这么确定?你以为手握贸易,名声威望能吓退陛下?”
黎若棠:“陛下是要做明君的,既然是明君,就要为了名声,我不过是他觉得新鲜的一个女子,动摇不了他的帝王心。”
闻拾也不是在揣测皇帝敢不敢,而是他觉得,如果一个男人真心想得到一个女子,千难万险,他也有办法。
三日后,黎若棠与吐蕃使臣签订了许多的贸易契书。
她与吐蕃使臣相谈甚欢,甚至以朋友相称。
而她也得到了一个消息,那就是吐蕃准备求娶一位大夏公主。
毕竟吐蕃归顺,带来的是无数的吐蕃资源,以及自己的军事归顺。
所以,吐蕃要大夏公主嫁进来,融合吐蕃血脉,这样才能使这场归顺,更有说服两国百姓的意义。
(https://www.biquya.cc/id185266/5679303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