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了一个院子,专门用来做教室,宁浅浅把墙面用水泥刷了几遍之后,又刷了黑色的油漆,然后给做了很多的粉笔,陆先生见到这样的教具,大为惊讶,但是,真的很好用。
全家老少齐上阵,春播总算是结束了,孩子们的教学提上了日程,陆先生熟悉了黑板粉笔之后,宁浅浅又给才买了笔墨纸砚,这些东西,价格实在是高,可不买又不行,字需要从小就练起来,特别是那些需要考功名的,从童生试开始,人家就得先看看你是不是有一笔好字,只能忍着心疼把这些必须的东西买回来。
宁浅浅下定决心,等把手头的事情做完了,一定要把这些东西自己做出来。
庄稼种上了,但是需要操心的事情更多,要操心出芽率,要操心浇地的水方不方便引过来,想要种好庄稼,不能指望老天爷商量,最基本的水利设施还是要有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肥料,现代化的化肥宁浅浅做不出来,但是,生态化的肥料她还是知道怎么做的。
军营里面有好几个茅厕,有专门的人负责清理,江奎找了负责这个事情的人,从人家手里买下这些,然后在军营附近挖了一个大坑,里面按照宁浅浅的方子,一层干土拌上枯枝烂叶,再加上一层粪便,再撒上一层生石灰,这样一层一层的堆起来,然后静等发酵。
发酵好的肥料,翻几次之后,经过烘干,成粒,用麻袋装起来,放在专门的地方,需要追肥的时候,直接撒到地里就可以。
各家各户把麦子种下之后,天气越来越暖和,到了要种蔬菜的时候。
庄子后面的山上,有一湾山泉,泉水顺着流到山下,为了保存这些水,就在山下用青石修建了一个蓄水池,宁浅浅就把蓄水池附近的地分下去,作为各家各户种蔬菜的菜地,然后,分了一些菜种。
庄子上的事情就这样一件一件的安排下去,江奎跟江三爷商量过之后,给各家分了粮食,临时的食堂就解散了。
庄稼种到地里,孩子们就回了学堂,每日里庄子上传来清脆的读书声,时间长了,附近一个村子的耆老找了过来,想让他们村的孩子也过来跟着一起读书。
江三爷就把这事跟宁浅浅说了,宁浅浅觉得现在陆先生自己教着二三十个孩子很累了,就过去询问陆先生的意思。
陆先生沉吟良久,说:“孩子们能多读些书,认识些字,从书里明白一些道理,这是我们做师长最想要看到的,只是现在,我年事已高,带着这么多的孩子有些吃力,再就是教室有些拥挤,再来一些孩子,已是有心无力。”
宁浅浅就明白了,陆先生也想要教孩子们读书,只是现在,他年纪大了,没有这个心力,还受到地方的限制,再来一些,地方也不够用。
宁浅浅想到那个村子有一些人佃了庄子上的地,人家求到跟前了,不帮着解决不像话,就对陆先生说:“先生,我想在庄子旁边那块空地上单独建一个院子,按照咱们现在的标准,多准备几间教室,到时候,可以按照孩子们的水平,分为启蒙班,童生班,这样先生教学就有的放矢,不像现在,既要顾这边,更要顾那边,不仅是识字,还有算学,律法,都要请人来教导,先生您一意下如何?”
陆先生惊讶的看着宁浅浅,看到宁浅浅一脸的认真,不由得对着宁浅浅施了一礼,宁浅浅赶紧避过,陆先生这才说:“姑娘大义,如此,孩子们定能获益匪浅。”
说干就干,宁浅浅当即就委派江奎去寻了盖房子的师傅,村里的青壮知道为了盖学堂,让孩子们有更好的读书环境,当即就主动来帮着干活,十来天的时间,按照宁浅浅的规划,一个五间教室带着一个大院子的学堂就建好了。
不能跟那些扬名在外的书院相比,让孩子们在这里读书识字已经是很好的环境了。
教导孩子们的先生很重要,还是宁松帮着找的,一位已经五十多岁的年纪了,考中了进士,因为没有什么关系,只做了一个礼部的小官吏,因为受牵连,独身一人发配到甘州,他对于大梁的律法非常有研究,请了来做教孩子们学律法正合适。
另外一位则是早些年白家的一位掌柜,曾经给白氏的父亲做过小厮,白氏的父亲白老爷子去世之后,被白家的旁支撵到甘州,后来负责白氏在甘州的几个铺子,上了年纪,不想继续操心,有心想要请辞,宁松就把人安排到庄子上,教着孩子们学算学。
教室有了,先生有了,下面就是学生。
隔壁村子的人眼瞅着学堂建起来了,接到信说可以送孩子们过去读书,很多人拖拉着自己家的孩子就过来了。
学堂的事情宁浅浅委派给了陆先生,陆先生面试过每一个孩子之后,按照他们目前的水平,分派到各个班级里面江氏一族的孩子可以不用教束脩,隔壁那个村的则是象征性的收了一些铜板,不过宁浅浅跟他们说好了,孩子用的笔墨纸砚要他们自己准备,原因无他,买这些东西太费钱了。
宁松往庄子上送了两个伤病,他们负责江源他们这些青壮日常的训练,甘州靠近边关,虽然他们的七皇子想要跟宁松合作,但是,鞑子可不仅仅只有一个七皇子,现在的鞑子首领成年的皇子就有十几个,他们明争暗斗,都想要成为鞑子首领严重最厉害的那一个。
为了向首领证明他们的厉害,几个皇子经常来大梁劫掠,不仅是粮食,还有人,男人掠回去当奴隶,女人劫掠回去分给一些部落做女奴。
宁松想要把庄子上的青壮训练出来,平时在家里种地,战时最起码能够不慌张,能够护卫家中的兄弟姊妹。
两位伤病,一位叫赵通,一位叫王简,都是三十来岁的年纪,他们在甘州已经待了十多年了,家乡没有什么亲人,受伤之后,本来领了朝廷给的抚恤金就可以回乡,听说当地会给分两亩优抚田,俩人不想回家,宁松本来想着给安排到庄子上的,后来想到江氏一族来了之后,可以请他们两个训练庄子上的青壮,一直等到春播结束,这才把两个人给派了过来。
赵通跟王简都是在战场上厮杀过的人,他们的招式,虽然是军营里面统一教授过的,但是,在战场上经历过之后,那些招式在他们一次一次的杀敌的经历中变得更加的实用,后来,宁松把军体拳教给他们,他们结合着自己学的,糅合了军体拳的精粹之后,教导的招式更加简捷,杀伤力也更大。
庄子上每天杀声震天的训练,让隔壁村子很是好奇,听到学堂里面的孩子们回去说了之后,这个叫做山坡村的村长跟耆老动了心思。
山坡村大部分人姓马,他们当初也是一个家族逃难来到这里的,在一个山坡上选了一块地方开始盖房子,后来,陆续的更多的逃难的人加入到这个村子里,村子慢慢的壮大起来。
因为是在甘州城的南边,鞑子攻打甘州城,他们能够第一时间得到信息,然后,按照已经商定好的路线,往山上跑,只要上了山,那些骑着马的鞑子就不能耐他们如何,骑马上山不容易,山上也容易设埋伏,这些年,他们村里基本上没有人在村里被鞑子掳走。
但是现在,有人教着年轻人学功夫,据说还是专门学对付鞑子的功夫,村里人怎么能不动心呢?这甘州地界,谁跟鞑子没有血海深仇啊,别人能学,他们也能学!
山坡村的村长跟耆老有一次登门拜访江三爷,这次带着厚礼,来了之后么没有废话,直接提了他们的想法。
江三爷可不能随便的答应下来,这事是宁将军牵头做的,也是宁将军派人过来的,教江氏一族的人,那是江振中早就说过的,山坡村的人过来跟着一起学,最起码得跟宁将军商量一下才行啊。
江奎已经在甘州城忙活几个铺子的生意,江三爷就跟宁浅浅说了这事,宁浅浅倒是觉得这是好事,不过怎么安排,还得看人家两位教头的意见。
(https://www.biquya.cc/id178213/5679309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