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芯片产业的发展
小明!
当初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秦文明看到的第一个熟人就是小明,也就是童年时候的自己,之后,每次进出几乎都有小明来接应,只不过到了后来,771厂搬迁,他才很少见到小明了。
上次小明偷偷过来,和秦文明一起出去了,不过只是短暂的一瞬间,被秦宝川给吓回来了。
回来之后又经历了什么,就不是秦文明知道的了,不过按照惯例,一顿揍是少不了的。
“大伯,我可想你了,你……”小明还想要说什么,被周建国给一把拉住了:“小明,你这淘气包,赶紧回家去,别在这里捣乱。”
秦文明要是伪装的秦宝山,他的儿子小明叫他大伯,这不就露馅了吗?还好众人不知道小明是谁,否则可是会被人怀疑的。
周建国说完,已经有人拉住了小明,小明抱着秦文明的大腿,死活不松手:“大伯,大伯,我要跟你走……”
“小明,你先回去,晚上我去你家住。”秦文明说道。
小明这才松开了手:“大伯,说好了,可不能反悔。”
“嗯。”
看着这个小屁孩离开,众人松了一口气,林老好奇地看着这个小孩:“他是谁?”
“厂里的一个孩子,从小就是淘气包。”周建国说道:“不用在意,走,咱们吃饭去。”
吃过饭之后,林老去了招待所,秦文明则来到了家属院。
相比大山里面的771厂家属院,这里的环境要好得多,地方也要大得多,终于不用住以前的筒子楼了,盖的都是崭新的两室一厅。
小明带回来了消息之后,秦宝山就在家等着了,就算是知道秦文明已经吃过了饭,赵秀梅还是又炒了几个菜,在桌子上凉了热,热了凉,反复了几遍,楼下的小明兴奋地带着秦文明上来了。
“爸,大伯来了!我给你立功了,下次再有事,你可不能打我!”小明这是用功劳换挨揍。
“咱们这住宿条件好了不少啊。”秦文明进来之后,看着房间的布局,不由得说道。
这年代就不用想电梯了,都是五层到顶的普通住宅楼,中间一个楼梯,两边是两户对门的人家,面积也就是四五十平,进门是客厅,南北各一间卧室,南边还多了一个狭长的厨房,厕所也在进门的一侧,还能留出一个小窗户来对着楼道通风。
用外面世界的眼光来看,这个小房子是很憋屈的,但是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这条件好了不少啊,和以前只有一个房间的筒子楼来说,这房子宽敞了不少,一家三口不用挤一张床了,也不用去公共厕所了!
“是啊,咱们搬迁之后,有了足够的空间,也有了足够的资金,就搞起来了这种家属院,厂里的职工每人都能分一套,大家伙都很高兴啊。”秦宝山说道:“说起来,这都是你的功劳,来,咱们今天兄弟俩喝几杯。”
“在食堂那边已经吃喝不少了。”秦文明说道:“我就陪你再喝几口吧,咱们还是多聊聊天。”
“大哥,你最近在忙什么呢?这次回来,还带着林老,肯定是有重要的事情吧?”秦宝山问到。
“是啊,有重要的事情,明天就要开会了,空军的天字一号工程,38所也要搬过来了,咱们双方联合研制。”“38所也要来了?他们也该搬出来了,在山沟沟里,干什么都不方便,分配几个大学生,都不愿意去。”秦宝山感慨地说道:“空军的天字一号工程,放在咱们这里,那就是对咱们的信任啊。是什么项目?该不会是预警机吧?”
自己这老爹还是有眼界的,居然猜出来了!秦文明现在还不能回答,毕竟这个项目对普通人是保密的,也不知道秦宝山有没有机会参加这个项目。
秦宝山也没有等秦文明回答,继续说道:“当年搞空警一号,用的就是咱们771厂生产的电子管,现在继续搞预警机,还得用咱们771厂生产的零件!咱们技术科也没有闲着,咱们目前正在和外国谈判,打算引进一条芯片生产线,电子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代是属于芯片产业的。”
听到秦宝山的话,秦文明皱起来了眉头:“从国外引进是好事,但是,想要引进可不是容易的,如果不小心,很容易掉进陷阱之中,你知道芯片领域里的摩尔定律吗?”
“这是什么?”秦宝山摇头表示不懂。
“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18个月到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也就是说,芯片的性能大约每两年翻一倍,同时价格下降为之前的一半。”秦文明说道:“宝山,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还是你来说吧,我记录。”秦宝山拿出来了小本子。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要搞芯片,那就必须要快,速度稍稍慢一步,我们引进过来的生产线就已经落伍了,耗费巨资引进的生产线非但不能赚钱,反而还会建成就落伍,只能赔钱。你们计划引进的是什么芯片技术?有5微米吗?”
目前,秦文明走的路子是从外面拿芯片,价格不贵,性能超出这个时代很多倍,是最合适的办法,他不是没考虑过发展这里的芯片产业,但是太难了。
没有人能了解芯片产业更新换代的速度,各种机构的效率拖延,会让这些项目统统失去价值。
不用说八十年代了,从七十年代来说,就干过这种事,在73年,国内决定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3英寸晶圆生产线,按照当年的计划来说,绝对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比对面的宝岛提前了两年,比韩国提前了4年。但是,各种原因导致整个项目拖延了七年的时间,安装好已经是八十年代了!
进入八十年代,国内依旧没有意识到芯片产业竞争的残酷性,以为只要引进过来生产了就能赚钱,结果在八十年代初期,用便宜的价格大批量引进美国的二手生产线。整个八十年代,先后引进了33条淘汰的芯片生产线。
然并卵,这些项目都没有任何作用,引进过来都成了垃圾,按照秦宝山现在说的,估计是从国外引进落后淘汰的二手货!
引进过来有什么用?当垃圾吗?
国内也知道芯片落伍的情况,所以提出来了各种口号,先后组织了三大“战役”,按照时间关系的话,今年的应该是531战略,也就是:“普及5微米技术、研发3微米技术,攻关1微米技术”,这里面几乎没有成功的例子,全部都失败了,引进的时候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谈判两三年,上级审批、项目落实,五六年就过去了,能成功就见鬼了。
“咱们计划引进的是10微米的技术。”秦宝山回答道。
毫无疑问,就是外国淘汰的生产线了!
秦文明摇头:“这个项目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要引进的话,那至少也得是5微米,而且要保证今年就能投产!哪怕是拖到明年,也会丧失先进性,如果要选择这条路,就只能一往无前,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嗯,我会把你的建议告诉厂里的。”秦宝山说道:“咱们厂资金充裕,自己说了算,要动手就肯定会足够快。可惜咱们国产的设备不给力,否则的话……”
“国产的设备应该是可以的。”秦文明说道:“只不过,国产的设备缺乏大规模产业化生产的能力,如果有机会,我们也可以采购国产设备试一试。”
说起芯片发展来,会让人痛心疾首,也有很多人会说,在八九十年代,我们的芯片技术不差,当时都是被买办给害了,到处都是造不如买!然后还会举出很多的例子来。
实际上,得用辩证的观点去看问题。
先进的技术?这个当然是有的,比如说徐老带队研发的“分布投影光刻机”,达到了当时国际的最高水平,后来开展览会,外国人都用惊讶的目光看着国产的光刻机,装出一副虚心求教的样子来,把光刻机的技术学会之后,就跑回去改良了,同时放开了对东方的芯片设备禁令,让大量的芯片生产设备占领东方的市场,徐老他们虽然搞出来了先进的光刻机,但是一台都卖不出去,没有利润,就无法继续发展下去。
透过现象看本质,仅仅是这一点,就透出了国内芯片的现状:没有形成产业化,没有产业链!国内就算是有了高科技也没用,全国大部分的电子厂都是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全国芯片加起来的年产量,还不到岛国一个公司一个月的产量。
没有规模,就无法做大。
这些问题都很多,但是既然771厂想要尝试,那秦文明倒是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意见,这比771厂自己摸索要好得多了。
而且,有了芯片的生产技术之后,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主动相控阵雷达技术,把其中最关键的T/R组件生产出来,如果能把这种东西搞出来,那己方的预警机、海军的舰载雷达,都可以进入到主动相控阵雷达时代了。
秦文明对此充满期待,以后国产雷达的发展,还是得看771厂!
这一夜,很多人都在忙碌着,首都过来的空军代表、装备部门的领导、38所的人员,都陆续赶来,招待所里一直都有响动。
王老也是在半夜的时候赶来的,当他来到招待所的时候,看到了刚刚来到入住的一个熟悉的面孔。
“老周,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
周光耀,空警1号预警机的技术总负责人!他来这里干什么?王老似乎猜到了什么,心脏剧烈地跳动起来。
(https://www.biquya.cc/id177526/2985952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