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都建立新越港澳了,你让我回去继位? > 第64章 娄山关前论政

经过几天的行军,赵琰一行人已经远离了襄阳,继续南下,很快就来到了楚地的边缘。

夕阳的余晖洒在蜿蜒的官道上,赵琰勒住缰绳,望着远处巍峨的娄山关城墙,眉头不自觉地皱成了一个"川"字。

岭南军的大旗在晚风中猎猎作响,近万人的队伍在他身后绵延数里,却出奇地安静。

"殿下可是在担忧过娄山关之事?"

程瑜策马来到赵琰身侧,手中捧着一卷竹简。这位工部主事自从跟随赵琰南下后,越发显得沉稳干练。

赵琰收回目光,轻叹一声。

"程先生来得正好。本王正有一肚子疑惑无人解答。"

"殿下但说无妨。"

程瑜微微一笑。

"你看这娄山关…………"赵琰指向远方,"据传守将韩啸性格刚烈,最厌恶权贵。本王虽为皇子,但毕竟是被贬之身,又带着这么多人马,他会不会…………"

"殿下多虑了。"程瑜捋了捋胡须,"韩家世代忠烈,最重规矩。殿下手持圣旨就藩岭南,他岂敢阻拦?"

赵琰摇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忧虑。

"其实,本王忧虑的,倒不是过娄山关的问题,而是过关之后……哎,过了娄山关,便是岭南。程先生,说实话,本王心里没底。"

程瑜闻言,眼中精光一闪。

"殿下可是在担忧岭南之事?"

"正是。"赵琰苦笑道,"这一路走来,本王招兵买马,搜罗人才,看似准备充分。可一想到岭南那蛮荒之地,土司林立,蛮族横行…………"

他说到这里,突然转头直视程瑜。

"程先生,你实话告诉本王,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程瑜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马鞍上取下一个水囊,递给赵琰:"殿下先喝口水,容属下慢慢道来。"

赵琰接过水囊,仰头灌了一大口。清凉的泉水滑过喉咙,让他焦躁的心情稍稍平复。

程瑜这才开口说了起来。

"殿下可知,一个文明对于另一个文明的征讨,往往不是以战争的胜败来论成绩的,而是另有判断。"

"哦?莫非先生说的意思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正是。"程瑜点头,"岭南之难,不在山川险阻,而在人心向背。属下这些日子仔细盘算过,殿下此行,有三大优势,也有两大短板。"

赵琰眼前一亮。

"先生快说!"

"其一,殿下麾下能工巧匠近百人,从铁匠到木匠,从泥瓦匠到织工,应有尽有。到了岭南,筑城建房、打造器械都不成问题。"

程瑜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卷名册。

"这是属下整理的工匠名录,请殿下过目。"

赵琰接过名册,快速浏览。只见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类工匠的姓名、特长,甚至还有简单的评价。

"程先生有心了。"

程瑜微微一笑,继续道:"其二,殿下如今有岭南军近万人,其中精锐不下三千。再加上楚王赠送的三百玄甲重骑和三千滇马,组建一支精锐骑兵绰绰有余。"

"其三…………"程瑜顿了顿,"殿下推行"同甘共苦"之策,深得军心。将士们愿效死力,此乃最大依仗。"

赵琰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那短板呢?"

程瑜神色变得凝重:"第一大短板,正如殿下所言,我们缺少识文断字之人。岭南土司统治数百年,蛮族自有其语言文字。若不能以文化之,即便武力征服,也难以长久。"

赵琰闻言,不由得眉头紧锁。

"先生此言切中要害。本王一路上只顾搜罗工匠医者,却忘了文教之事。"

"殿下不必自责。"程瑜安慰道,"此非一时之功。属下建议,到了岭南后,可先设学堂,教当地孩童识字读书。假以时日,必见成效。"

"那第二大短板呢?"

程瑜犹豫了一下,这才缓缓道来。

"这第二大短板…………是殿下身边缺少一位能统筹全局的谋士。"

赵琰闻言,猛地一拍大腿。

"先生此言,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他激动地在马背上直起身子。

"本王一直觉得哪里不对劲,原来症结在此!程先生、王从戎他们各有所长,但都只能独当一面。至于李虎、楚炜之流,更是只能为将,不能为帅…………"

"殿下明鉴。行军打仗、治理地方,需有通盘考量。眼下我们就像一艘大船,水手、工匠都不缺,唯独少了掌舵之人。"

“哎……”赵琰长叹一声,"可这样的谋士,去哪里找?"

"殿下勿忧。"程瑜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属下倒有个想法。"

"快说!"

"岭南虽是蛮荒之地,但数百年来,朝廷流放的犯官罪臣不在少数。其中不乏才华横溢之辈,只因触怒权贵而被贬谪。"

赵琰眼睛一亮:"先生是说…………"

"到了岭南后,殿下不妨派人查访这些流放官员。若能寻得一二贤才,岂不妙哉?"

"妙!太妙了!程先生果然大才!"

赵琰闻言不由大笑,他兴奋地策马转了个圈,突然压低声音:"其实本王一直有个想法,今日正好与先生商议。"

"殿下请讲。"

"本王想在岭南推行"改土归流"之策。"赵琰目光炯炯,"逐步废除土司制度,改设州县,派流官治理。"

程瑜闻言,倒吸一口冷气。

"殿下此计甚妙,但…………恐怕阻力不小。"

"所以需要谋士啊!"赵琰叹道,"这样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无高人指点,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殿下万福,不必忧虑,有朝一日,肯定能寻到这样的大才!”

程瑜安慰了他一句。

两人正闲聊着,前方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只见李虎带着几名亲卫疾驰而来。

"殿下!前方斥候回报,娄山关城门紧闭,守军戒备森严!"

赵琰与程瑜对视一眼,心照不宣地点了点头。

"传令下去,全军加速前进,半个时辰后,务必要抵达娄山关城楼下。

…………

与此同时。

娄山关内,将军府的议事厅内,烛火摇曳,映照在韩啸刚毅的面容上。他正伏案批阅军报,突然听到急促的脚步声从门外传来。

"报——!"

一名斥候单膝跪地,抱拳禀报。

"将军,关外十里处发现大军踪迹,约莫万人规模,正朝娄山关方向行进!"

韩啸手中的毛笔微微一顿,墨汁在军报上晕开一小片。他缓缓抬头,锐利的目光如鹰隼般盯着斥候。

"可看清旗号?"

"回将军,因距离尚远,未能辨明旗号。但看行军方向,应是从楚地而来。"

一旁的副将娄山关副将闻言,脸色骤变。

"万人规模?莫非是楚王率军亲至?"

议事厅内顿时一片哗然。几位偏将面面相觑,有人低声道:"楚王突然率大军前来,莫非是要…………"

"闭嘴!"韩啸一声厉喝,厅内立刻鸦雀无声。他放下毛笔,起身踱到军事地图前,手指在娄山关的位置重重一点。

"楚王若来,必先递上拜帖。如此悄然而至,不合礼数。"韩啸的声音沉稳有力,"再者,据探子回报,楚王近日正在处理襄阳世家之事,怎会突然南下?"

"那这支大军…………"

韩啸转身,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本将猜测,可能是岭南王赵琰的队伍。"

"岭南王?"娄山关副将愕然,"就是那个被贬的七皇子?他怎会有如此规模的军队?"

韩啸嘴角微扬。

"你们可别小看了这位七殿下。据京城传来的消息,他离京时不过千余人马,如今竟发展到万人规模,可见手段不凡。"

他走回案前,拿起一份密报。

"而且,三日前楚王曾派人送信,说岭南王不日将过娄山关,请本将行个方便,既然他来了,本将倒是要去会会他了。"

(https://www.biquya.cc/id175049/5679308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