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很想念舞台剧《半生缘》,因为它代表一种逝去的情怀、不再的时光。合导此剧的胡恩威导演看着我跟演员排戏时,突然冒出一语:"把对手戏交托观众的表现手法不就是小津安二郎的电影语言吗?"小津会是最适合把《半生缘》搬上银幕的导演吗?
另一出内地观众也有缘得睹的香港导演张爱玲作品,是毛俊辉先生的《新倾城之恋》。我参与的是《新》的第一版。当时毛先生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倾城之恋》可以改编成音乐剧吗?"当然可以。《半生缘》不也被写成歌剧吗?只不过歌舞剧和歌剧都属于表现形式,当一部作品选择了表现先行,"张爱玲"反而要起身让位了。
所以任何想把张氏作品变成自己的作品的导演都要回答如下问题:张爱玲重要,抑或阁下要表达的内容更重要?
唯一一次没有挣扎,是排演以她生平和作品为主干的《张爱玲,请留言》。在2001年的秋初,台湾演员丁乃筝应我邀请来港演出该出独脚戏,就在我们讨论《倾城之恋》中范柳源对白流苏所说的"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电视传来一艘客机直冲美国纽约世贸中心的画面,那天是9月11日。
《张爱玲,请留言》说穿了是一出《对照记》--基于它是在"张爱玲"重新登上最近一次潮流高峰之前排演(香港话剧团的《新倾城之恋》在2002年10月首演,台北越界舞蹈团的《寻找张爱玲》在2004年5月首演,林心如的电视剧《半生缘》在2004年首播,李安的《色·戒》是2006年开拍),我必须替香港大多数不知道张爱玲为何许人的(年轻)观众进行恶补,才会想到一举三得的"借用":借在台上模仿当时大受欢迎的电视有奖问答游戏节目"一笔out消"带出一百个张爱玲生平的问答题,并将酷似主持郑裕玲的丁乃筝混合为一,再通过丁在剧中换装扮演了张爱玲和她笔下的女角,从而出入于过去和现在去进行对"真正中国女人"(范柳源语)和"现代中国女人"的搜寻与再造。
《张爱玲,请留言》因篇幅所限,不可能把张爱玲笔下(中国)"女人"的所有处境尽涉其中。以"女人的幸福是结婚"为副题的一出戏,自然没有23岁便"为国捐躯"的王佳芝的分儿。纵然,《色·戒》的"戒"也可解作"戒指",而戒指又是幸福的象征,只是从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一件对象,那就难免会令原来的精神变质。《色·戒》在李安的演绎下把王佳芝从不了解自己的女孩变成一个救赎汉奸的女人,你可以说是某种一厢情愿的解读。但在"没有人相信没有人"的眼下,我倒觉得李安的《色·戒》虽然和原著有距离,但改动背后到底有着很多的善意--如果两性在张爱玲的世界里逃不掉是"虎"与"伥"的关系,起码李安找到了只有他才能提出的"化干戈为玉帛":让每个人都去面对自己的男性与女性一面吧,唯有能像李安般接受自己既是易先生又是王佳芝,我们才会懂得恨的力量为何抵不过温柔。
张爱玲本人在1995年逝世。冥冥中安排了她在9月出生,又在9月离开。更巧合的,是1995年夏天进念早已预留9月档期第四度搬演张爱玲。当时有意凑合四位导演,每人各自献上一段折子戏。谁会料到上演在即忽尔传来张的死讯?进念、我与张的"缘分"虽不是在这里画下句号,但无疑这个巧合也有其不可解的历史意义──是一种"不解缘"吗?
下一次改编张爱玲哪出作品好呢?刘若英是最佳白流苏,丁乃筝最想演丁阿小,但电影《色·戒》中那群"小孩开大车"的大学生提醒了我80年代曾经有过的愿望──把《余烬录》搬上舞台。有这样的一天,我或许会把戏排得像费里尼的电影一样,荒诞、可笑、疯狂、悲哀(凉),为什么不?
(https://www.biquya.cc/id14711/813762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