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以历史为镜,列举多起因“面子工程”沦为“烂尾工程”的案例,警示道:“那些曾被标榜为‘城市名片’的项目,最终沦为财政包袱、生态伤疤,不仅让地方政府信誉扫地,更让纳税人的血汗钱打了水漂。如今的跨海大桥争议,若不及时刹车,恐将重蹈覆辙。”文章质问:“比起一时的‘亮眼政绩’,难道守住生态底线、护住民生口碑、筑牢国防根基,不是更值得珍视的‘名声’?”
评论员在文末疾呼:“真正的执政智慧,在于直面争议的勇气与纠错的担当。与其固执己见维护‘决策正确’的假象,不如放下身段倾听民意、尊重科学。唯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重新审视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才能避免让‘宏伟蓝图’变成‘历史骂名’。”这篇评论引发体制内外广泛共鸣,不少读者留言感慨:“发展需要远见,但更需要敬畏民心的温度。”
.........
河东省委宣传部、河东省委网信办一直在关注网络和媒体上关于港九—珠城—澳城跨海大桥的各方面报道,发现无一例外都是负面的。
面对着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批评、炒作,河东省委、省政府上上下下都有些蒙圈。
建设港九—珠城—澳城跨海大桥,对于两岸三地的居民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吗?怎么会跟网上说的那样?
建设港九—珠城—澳城跨海大桥对于环境的影响,河东省环境保护厅早就已经评估过了,什么红树林、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等,建设中也会完全避开,根本就不存在着那些环境保护专家说的那样,还有,这是推动两岸三地居民出行、带动经济发展的大好事,是民生工程,是便民工程,何来的什么面子工程?
河东省委、省政府、环境保护厅等相关部门也在网络上,媒体上回击质疑,摆事实,讲道理。
但在全国网民的一致声讨中,这些声音就像沧海一粟,没有泛起多大的浪花来,很快就沉没在网民们的口水中了。
甚至有支持河东省委省政府建设港九—珠城—澳城跨海大桥的,就被说成是水军、五毛党,是在为河东洗白。
徐雨萌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竟然左右不了网络舆论!
网络的特点,热度不超过三天,最多也就是七天的记忆。
徐雨萌觉得,听之任之好了。
几天过后,这波舆情热点就消退下去了。
既然要推动建设港九—珠城—澳城跨海大桥,就让他们说去骂去,港九—珠城—澳城跨海大桥不能因为有网络上的质疑就停顿下来。
但这次的网络舆情明显的和徐雨萌想的不太一样,一周过后,网络上依然舆情汹涌,还有愈演愈烈之势,热度不减,而且越说越离谱。
有人在社交平台发布所谓“独家揭秘”视频,煞有介事地分析:“港九—珠城—澳城跨海大桥根本不是什么便民工程,而是某些利益集团的洗钱工具!1300亿的投资里,至少80%都会通过层层转包流入私人腰包!” 还附上模糊不清的“内部文件截图”,声称大桥建设方与境外资本存在秘密协议,资金最终会转移到海外账户。
某知名论坛出现一篇万字长文,恶意揣测:“姬氏家族急于推动大桥项目,是因为其名下航运公司即将破产。一旦大桥通车,沿线港口吞吐量必然暴跌,成千上万的码头工人将失去饭碗。这就是资本为了自救,不惜牺牲底层百姓的鲜活例证!” 文章还虚构了“码头工人联名信”,煽动道:“兄弟们,等大桥建好,咱们全家老小都得喝西北风!”
(https://www.biquya.cc/id146421/2716615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