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方磊走了进来,林黛玉问道:“方总!我想向你要这个姑娘做我的助理,可以吗?”
方磊爽快地说道:“你能看中她,那是她的福气!”
林乐说道:“方总,如果你同意,我就通知人事部,安排人接手她的工作!”
林黛玉歉意地说道:“方总!真不好意思了,刚认识就挖你的墙脚!”
方磊说道:“这个没问题!如果觉得她符合条件的话!”
林黛玉说道:“我也是凭我的直觉,感到这个姑娘十分合眼缘,但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方磊猜想不透,林黛玉与这个姑娘萍水相逢,素未谋面,为什么一见面就说和她有缘呢?
原来,林黛玉看到了自己的前世之后,脑海里总是出现自己贴身丫环紫鹃的影子,其实这个吴小桐,就是紫鹃穿越过来的,这是上天的安排,主仆两人相见,她岂能放弃这个二百多年才遇上的大好机会?
林黛玉对吴小桐说道:“你同我们一起出去食饭,等下回来再收拾行李过去!”
方磊说道:“林厂长,你是林总的堂兄,也一齐过去吧!”
林黛玉也说道:“乐哥!咱兄妹俩难得聚在一起,也该过去饮一杯了!”
林乐知道轻重,刚才林总请他,想婉拒,毕竟人家是老总,自己是打工仔,不敢造次,现在堂妹也请,就不能驳她的面子了。
他干脆地说道:“好吧!那我和小桐就去沾你的光!”
从厂长办公室出来,林乐上了方总的车,吴小桐也上了林黛玉的车,两车驶出厂区,沿着环村公路,直向南边商业区驰去。
两车开到东明大酒店停车场,四个人下了车,蔡东明早已在门口等候,刚才林黛玉打来电话,要接待制衣厂老板,他早已高兴得不知所以,兴华制衣厂有两千多人,干部职员起码有几百人,他们经常到酒店聚餐,高档消费,他正巴不得表妹帮他多拉几间厂的老板呢!
蔡东明陪伴着上到二楼,赶紧叫服务员冲来一盏好茶,然后对林黛玉说道:“表妹先饮茶,等下要点菜时,写下菜单叫服务员取来,我亲自下厨烹制!”
林黛玉说道:“当然啦!方总是我的客户,一定要好好招待!”
方磊吩咐道:“千万不要宰杀国家明令禁止捕猎的野生动物啊!”
蔡东明说道:“这个请放心,我绝对不会去赚那些昧心钱!”
吴小桐前世是丫环出身,手脚特别勤快,等服务员把茶壶茶杯端过来时,她立刻站起来帮忙,把茶杯摆在每个人的面前,又轻手轻脚地斟满茶水,才坐回自己的座位上。
方磊说道:“小桐,以后跟着林总出去办事,要大胆些,活泼些,不要总是羞怯怯的,感觉比人低一等!”
吴小桐应道:“知道了,多谢方总!”
蔡东明下厨,炒出来的菜确实与众不同,荤菜鲜而不腻,素菜脆而不涩,方磊“啧啧!”地称赞道:“家父也是开酒店的,可味道却比不上这里啊!”
这半年多来,方磊从未出来食过饭,一来觉得单人独马,没有意思,二来自己是开酒店的,食过高级的菜肴,一个山区小村,想也烹饪不出什么好东西来,还不如在厂食堂里对付着算了。
谁知,这里炒出来的农家菜,却是另有一番风味,令他胃口大开,食上了瘾。
林黛玉笑道:“觉得好就多来,既尝到了好味道,又帮衬了我表姐夫的生意,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方为华亦笑道:“下次我请你,可不能驳面子啊!”
林黛王爽快地说道:“好!到时给个电话,我就过来,而且是随叫随到!永不推辞!”
经过这半天的接触,林黛玉对他产生了好感,她觉得方总年轻有为,胸怀大志,事业心强,说起经营管理的理念,令她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林黛玉是凭着胆子大,又有上天的恩泽,才能成为成功人士,而方磊在大学里学的是工商管理,又在大酒店里做了三年,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当然是值得她虚心学习了。
晚饭后,林黛玉开车陪吴小桐来到制衣厂,又和方磊走进办公室,聊了起来。
吴小桐回到员工宿舍,收拾行李后,便钻进了林黛玉的小车,坐在副驾的座位上,竟是浑身上下都不自在,穷人家的女孩子,那里坐过这样的高级轿车?在出来打工之前,连见也没有见过呢!
林黛玉见她低着头,显然觉得还没有适应这样的环境,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她,以后慢慢地辅导她,于是问道:“小桐!可以向我介绍一下你的家庭情况吗?”
吴小桐说道:“如果林总想知道的话,我可以详细地告诉你!”
林黛玉吩咐道:“以后咱俩私下里,不准你叫我林总!”
吴小桐惊问道:“那我怎样称呼你?”
林黛玉说道:“你就叫我姐姐吧!”
吴小桐说道:“我可不敢啊!你是富贵人,我是下贱人!”
林黛玉严肃地说道:“谁说的?人没有贵贱之分,只要你努力了,就有成功的希望,就有大把前途!”
吴小桐看见林黛玉好象生气了,忙应道:“是!以后私下里叫你姐姐!大庭广众之下,还是叫你林总!”
林黛玉说道:“这就对了嘛!”
其实,她也想有个人叫她姐姐,在家里,她是老三,是妹妹,父母亲又叫她林丫头,如果有个人叫她做姐姐,多好啊!
现在,终于有人叫她姐姐了,满足了她的这个欲望,如果连这个小小的欲望都不能满足,对于她这个事业有成的女强人,真是有一丝丝的遗憾。
她决定:对待吴小桐,就好象对待自己的亲妹妹一样呵护她,教会她怎样去待人接物,提高她的业务水平,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吴小桐也是个直心肠的小女孩,将她的家庭情况,详细地告诉了林黛玉:
她家住在附城镇一个极其偏僻的小山村里,叫吴家村,村子里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百十来号人,以前只是一个生产队。
村子四面环山,中间只有一个小盆地,可种植水稻的只有五十多亩田,而且是贫瘠之地,产量低,一年打下来的粮食只够半年食用,还有半年的食粮就要靠在山上种植耐旱的作物来补充了。
这里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只有一条小山路从山坳处通往外界,近两年,上级计划退耕还林,这里已被列入搬迁计划,只是还未正式实施。
村子里的人都是同一个宗族,据说他们的祖先,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逃荒时经过这里,看见有荒地可以开垦,便带着男女老少十多口人,在这里落了户。
后来,他们的祖祖辈辈便在这里休生养息,繁衍后代,直至今日,发展到了一百多口人,他们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庄稼汉,过惯了穷日子,加上信息闭塞,道路不通,外面的精彩世界,也就与他们无缘了。
;
(https://www.biquya.cc/id39019/208809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