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都市言情 > 桃源村轶事 > 第六十二章 理想

?这时候,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开荒造田,开渠引水,搞得热火朝天。

  桃源村的社员群众,在队长的带领下,也在那些山坡上,开起层层梯田来,如果是在往年,这是个农闲时期,村民们除了上山打柴,便在家里避暑,再也不用出来干农活了。

  这段时间,正进入大暑天气,骄阳似火,晒得人们热辣辣的十分难受。

  蔡中强怕大家中暑,中午安排休息时间较长,还特意留下两个社员,专门负责挑茶水到工地上,给社员们饮用。

  这一天中午,蔡中强带来了一张通知书,公社办公室招一个材料员,而且特招知青,要每个知青点派一个写作水平较高的知青前去面试,择优录用

  赵志刚说道:“许文风是咱们知青点的大才子,我提议由他去应试!”

  蔡中强说道:“大家发扬民主精神,畅所欲言,看谁去最合适?”

  巫飞燕说道:“那天在公社分配知青时,共有五个知青点,五个人中取一个,竞争也是很激烈的,我也提议由许文风去,这样把握大些!”

  龚震华也说道:“大家就是推荐我去,我也自认没有这个能力,还是由许文风去吧!”

  蔡中强说道:“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吗?”

  姚飞说道:“我也赞成许文风前去面试,他能为我们知青点争光!”

  蔡中强说道:“那好!许文风现在就赶到东平公社报到,参加考试!”

  许文风有些迟疑地说道:“我能行吗?五个人中选一个,他们的要求一定很高!”

  蔡中强说道:“不试过你怎知?会骑自行车吗?”

  许文风说道:“这个会,但那里有自行车?还是走路去吧!”

  蔡中强说道:“我家里有一辆,宁老师已调到村小学任教,不用坐车了,你跟我回家去取吧!”

  许文风骑上自行车,急急忙忙地向东平公社赶去。

  当他来到目的地时,那五个知青也到了。

  办公室主任把他们带到一间房子,里面已摆好了五张桌凳,看来是特意安排的,分发了试卷后,他对大家说道:“我给你们的时间是一个小时,到时我再来收试卷!”

  看来,办公室主任的办事效率,也是很高的啊!

  这次考试的题目并不深,看来他们对材料员的文化水平要求并不太高,也是的,材料员是在主任的领导下工作,他吩咐你收集整理材料,有一定的语言文学功底就行,参考资料,实活实说就行,决策者还是公社的一二把手嘛!

  对于这样的题目,难不倒许文风,他平时语文学习成绩就好,课余时间还喜欢到阅览室里,阅读各种课外学习资料,知识比较全面。

  一小时后,办公室主任果然进来,许文风只用了半个小时多一点,便做好答卷,现在还有两个知青,正在手忙脚乱地填空呢!

  主任说道:“你两位也不用再浪费时间了,快快回去开荒造田吧!”

  第一轮便淘汰了两个人,主任收了三个人的试卷,说道:“你们三个也先回去等候,到时再发录取通知书!”

  回到知青点时,大家刚好收工回来,正准备做晚饭。

  赵志刚迫不及待地问道:“大才子!考得怎样?”

  许文风说道:“题目不深,但成与不成,只能是听天由命了!”

  巫飞燕鼓励道:“文风!你一定会成功的!”

  其实,许文风也很想得到这份工作,并不是因为这份工作轻松,而是材料员经常要到各乡村去搜集整理材料,接触到基层干部群众多,他要想学习写作,就要多接触实际生活,多与干部群众沟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嘛!

  许文风正在焦急地等待着,白天照常和大家一起开荒造田,晚上却是辗转反侧,难以成眠,天刚蒙蒙亮,便悄悄地爬起床,到小河里去挑水,试图用体力劳动,来排解心中的那份焦虑。

  他每天晚上都要跑一趟供销社开在村子里的代销店,往常村里人收发信件,都是由代销店转发的,店铺就设在生产队部的旁边,处于村子的中心点,社员们晚上或白天闲暇时,都集中在这里聊天,很是热闹。

  巫飞燕真是个有心人,她想许文风之所想,急许文风之所急,晚上经常借故伴着许文风去店铺里去等信件,今晚说要买牙膏,明晚说要买针线,总之都有她的借口。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于巫飞燕的好,对于巫飞燕的情,他都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有朝一日,他要在**和巫飞燕之间,作出决择。

  这一天晚饭后,许文风又想去代销店等信件,恰巧蔡中强和几个生产队干部,兴冲冲地走了过来。

  蔡中强老远就扬着一张信纸,高兴地说道:“许文风,恭喜啊!你已被招为合同干部啦!”

  许文风接过那张录用通知书,呆呆地看了许久许久,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通知书上又明明白白地写着“许文风”三个字。

  他激动地说道:“谢天谢地!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巫飞燕深情地说道:“文风哥!恭喜你心想事成!”

  许文风真挚地说道:“多谢你!在这段难熬的日子里,无怨无悔地陪伴着我!”

  蔡中强说道:“咱们知青点,又出了一个文化人,真值得可喜可贺啊!”

  林学武说道:“不若我和陈加强点亮汽灯,又去照一晚鱼仔,大家一齐聚会,饮些米酒,庆祝一下!”

  林雨凡说道:“好呀!我去找蔡文娟她们几个女青年过来,唱歌跳舞,活跃一下气氛!”

  青年人办事就是干脆利落,搞后勤的搞后勤,走前台的走前台,各行其事,有条下紊。

  蔡中强说道:“这半个多月来,大家上山开荒造田,确实也很辛苦了,明天咱们就放假一天,让大家舒缓一下筋骨,不要绷得太紧了!”

  蔡文娟说道:“好呀!这段时间确实是累得散了架,今晚我也舍命陪君子,饮一碗米酒,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以利再战!”

  七十年代,是一个战天斗地的年代,是一个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年代,他们向荒滩要耕地,向山坡要口粮,要把穷乡僻壤,变成米粮仓,多种田,多纳粮,积极支援国家建设。

  这一代的年青人,也有他们的共同理想:把自己的青春,贡献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他们不怕辛苦,不畏艰难,无怨无悔地奋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为下一代人,积累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他们并无半点享受物质财富的奢求,这就是一代值得大赞持赞的年青人。

  在那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他们重视的,是精神上的享受,用唱歌,跳舞,来舒缓肉体上的压力,白天工作辛苦,肢体疲劳,一到晚上,就用精神享受来刺激肉体,重振雄风,以利再战!

  许文风写上一部《桃源村的年轻人》,大概就是基于这一种心态。

  ;

(https://www.biquya.cc/id39019/208802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