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青这一路北归一直在整理乃父夏修平过渡给他的信息和阅历。天下格局,士农工商,百行百业,各有各的规矩,也各有各的道理,卓青整理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些模糊,有些懵懂。更多的是对世相越来越清晰入骨的认识。人世,人世,有人才是世界,一个人有多少斤两便能占多大平台,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活着,仅仅是日常三餐,养儿育女。但对于一些渐渐开悟的人而言,活着远不只此。
鲜勺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掌厨的。他的前身是治水时期伙食团。大禹治水时手下最优秀的人各有分工,井然有序才保证治水事业畅通无阻。后来天下大定,大禹深感厨之一道,虽是毫末技能,却也一勺关天下,遂让其手下问汤立鲜勺门,执五味,传厨艺,播薪火。这是鲜勺门最初的意图所在。天下十九门中鲜勺门,天星门,杏林,皆不会武功。
最初的鲜勺门只教厨艺,且免费。渐渐到后来六国破灭,礼崩乐坏。巫医乐师百工渐渐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生财聚人的重要所在。鲜勺门的门主于是顺应时代潮流,广收徒众,广开店面,财源滚滚。那个时候鲜勺门很是兴旺了一阵。不过好景不长。因为六国国事稳定之后,各色政令颁布,甚至朝令夕改,发家致富的鲜勺门显贵人人自危。
大魏三十一年,颁《管子令》,凡日盈利五千贯以上的店面,收税百分之五,烟叶,收盐铁,加开赌场和春楼。官府大量敛财,鲜勺门的威信和气象一天不如一天。食客稀少,赋税沉重,开饭店不如开赌场和妓院,鲜勺门便在这样的背景下渐渐失去道统。很多人转行,经营烟土,妓院,赌场,日经斗金,不仅仅得到官府的抬举。家里人还因此轻松博得仕途,一番风顺。鲜勺门执五味,传厨艺,播薪火的立意知道的人越来越少。
这一代的鲜勺门门主屈平是一个快六十的老人,他跟大商门商阙是多年的挚友,卓青也正是听了商阙的话来专程拜访他的。
屈平给人的第一个印象让卓青不由想起一个字——叟。他瘦,驼背,肤色蜡黄中带一点黧黑。不过眼睛却是两粒打磨抛光的墨玉一样,透光温润,闪耀着慈祥和智慧。
他招待卓青三人的菜式很精简,三荤两素一汤。八宝兔丝,炒黄牛肉,腊肉豆角,凉拌黄瓜,焖茄,海琼蛋花汤。卓青几人吃得心满意足,大呼过瘾。吃晚饭屈平问卓青,“我知道你是大门主,小老儿想问你的是大门主从这饭里吃出了什么?”别说卓青,便是满腹经纬的羊凤鸣也是莫名其妙。“屈先生不要叫我大门主吧,如今可是没什么天下十九门啦”,卓青说这话有些惋伤的语气。“而且,说来惭愧,除了感觉味道清新鲜爽,晚生真没发现有什么其他的地方”。
屈平站起身来,自顾自望着窗外的绿柳说,“你可知为何天下十九门中,独独治水门占了一个治字?”,然后自问自答,“上古洪荒,水患横行,禹王历经万难平定水患。龙登九五的时候,感天行有常,世道难治。才有治水门这一脉传世。治者,遇时而出,顺势而化。如同治水,不在堵而在疏啊“。“天下十九门创立的意图,乃是秉天道,维人道,开万世太平。天道不是怪力乱神,全在这十九门所囊括的吃穿住用行啊。”,屈平继续说。“我今日给你们吃的,乃夏食,为夏季所出,性质温良,养心安性去火。这是我鲜勺门的道统。时下的吃食,春吃秋物,夏宰冬藏,天下鱼贯而入,熙熙攘攘。商不商,厨不厨,官不官,这便是道统所失的所在。”
“一碗饭,那也是浮生取舍的惊鸿一瞥呐”,屈平说完,三人沉默不语。
“时代不同,道有所丧,也有所生。当今的天下,十九门有的财化,有的儒化,有的兵化,有的法化。然而不论如何变化,有一点须明白,那就是,合乎天道,存乎道理,在弃执间抱住春秋大义,便是我门人在这个时代立意所在。”老人缓缓说完,卓青轻扣桌舷,眼际浮现血流成河的征战,门派攻讦的博弈,贵族平民的倾轧妥协。一幕幕浮生飘摇的景象,卓青神色变得越发凝重起来。
“千年以降,数人可稳一方,百年以来,百人堪护一国,甲子以来,一国不保一方。”多说人多势众,国大将广,可是保境安民和生杀予夺都是出于政府,这些究竟如何处置妥当才算平衡合理,才符合天道。卓青在心里反复思量然后暗暗下了主意。
又聊了一会儿,屈平跟卓青谈了更加深层次厨道到天道的深蕴哲思,从伊尹百味出自盐,道孔子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一直到如今的天下奔流时态。卓青受益良多,对时局,时势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视野。临分别是,屈平给了卓青一幅鲜勺门对天下口味的综合分析图,告诉他日后兴许有用,卓青收起图,对眼前的老者佩服得更深了。
老人最后交待卓青的只有两句话“合乎时宜,为生民请命”,卓青觉得这两句话如擎天巨柱,难成,成则百世不倒。
(https://www.biquya.cc/id27642/162093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