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就不是个轻言放弃的人,一条路走不通,他就势必要换另一条路,不断地给自己创造价值。
得了这个办法后,他最宠的还是郭络罗氏,但是也开始不断地往府里纳格格。
格格侍妾这些,可以是皇上赐下,也可能是宫里有母妃的人赐下,但也有很多自己纳进门的。
皇家的玉碟上,只有嫡福晋,侧福晋,还有就是有长成皇嗣的庶福晋的名字,其他的根本不在意。
皇上没有心思管这个儿子,弘历就自己找女人,三、四年的时间,后院的人都快赶上皇上的后宫了。
但是,他还想在雍正面前立一个不近女色的人设,好多女人都没有名分,不过这些人大多数都是些奴婢。
过不了伺候人的日子,就想被人伺候,爬了床,但是除非特别喜欢,否则弘历是不会给名分,毕竟他觉得会耽误他的大事。
而且,对于这些女人,弘历也没有特别喜欢的人,所以大多都住在前院的围房,有侍妾名分的都是少数。
雍正十年,雍正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不过他自己是很放心的,后继有人,他也没觉生老病死有多可怕。
都说皇帝是权利的怪物,但是雍正不是这样想的,他对弘景从来都没有升起忌惮的心,只有疼爱。
还有骄傲,他骄傲自己有如此出色的儿子,骄傲自己比先帝更幸福,他跟自己的儿子之间,没有隔阂,父慈子孝,他很满足。
雍正没有被权利侵蚀,当初争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做的比其他人更好,而且他一直跟在太子身后,太子倒台,他若是不争,日后也没什么好日子。
如今他争赢了,也给儿子留下了丰盈的国库,还有清明的朝政,他觉得愿望都实现。
如今,他身体不好,想了几日,雍正就写下了禅位诏书,在一个大朝会上当众宣布,都没给人反应的时间。
大臣们也都有些难以置信,先帝当初直到死的那一刻都把权利看的那么重,如今龙椅上这位是一点也不留恋。
弘景也对此没有准备,他觉得雍正直到死都不忌惮他,就已经是最大的疼爱了,没想到,事情居然还会这样发展。
弘景有些愣神的接了圣旨,雍正:“珩瑞,你一直都是最好的孩子,阿玛相信你,一定会做的比阿玛还好。”
雍正十年底,雍正帝退位,景和帝登基,这是难得的没有父子相残的,没有血脉争斗的一次新旧朝交替。
弘景登基,雍正帝是为太上皇,还带着后宫的妃嫔都去了圆明园常住,就是为了弘景能更好的掌控权力。
弘景登基后,住在了乾清宫,太子妃富察氏为皇后,住在景仁宫;侧福晋西林觉罗氏为贵妃,住翊坤宫。
侧福晋马佳氏为宁妃,住启祥宫;侧福晋钮祜禄氏为安妃,住储秀宫;庶福晋瓜尔佳·文鸳为锦妃,住永寿宫。
庶福晋张氏和岳氏为嫔位;其他的庶福晋和格格,满族的,两位子嗣以上的为嫔位,其余有子的是贵人,无子嗣的是常在。
汉军旗、汉人和外邦女子,有子嗣的是贵人、常在,无子嗣的是大应。
实在不是弘景想抠门,是后妃实在是太多了,按着规矩来,才能避免一些麻烦,也是为了少花点钱,毕竟人多了,花钱的地方也多。
他后院的这些女子,都是很有钱的,位份低一些,让她们自己花点钱,这样他的钱就能省下来,去给老百姓做一些实事,再不济,还能开疆拓土。
皇子满六岁的都送到阿哥所,公主都送到公主所,他还有一条规定就是不论位份,孩子生下来都自己带。
反正也是长到六岁,而且后宫的这些女人大多数都有子嗣,也省的因为皇嗣的抚养,做无谓的争斗,还让皇子将来陷入生母、养母的困局中。
弘景做了皇帝之后,目标就是开疆拓土,造福民生,国库充裕,他也能大刀阔斧的改革。
从开海禁,造火铳,到更新技术,为大清修路铺桥,治理旱灾,洪水,甚至御驾亲征,收复蒙古诸部。
弘景的日子过得轰轰烈烈,刚开始的几年,他还会呆在京城,常去圆明园看望雍正。
到景和六年,雍正帝驾崩,弘景更是没了束缚,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开海禁,造火铳,练军队,为大清进行了一场大换血。
他也实行,以薪养廉,微服私访,减少朝廷的贪墨之风,在他的治理下,大清一片欣欣向荣。
弘景,提高商税,减少农税,等等一系列的变革,让老百姓的家里都有了余粮,大清的道路都宽广很多。
景和二十年的时候,弘景就已经是百姓口中最好的皇帝,深受百姓爱戴这个时候弘历都已经五十多岁了,想做的事情也都基本完成了。
他能做的就只有这些,不过他如今身体健康,甚至比他的好些孩子身体还好,他的好几个孩子都已经不在人世了,但是他还能继续生孩子。
经历的多了,对于孩子,他投入的感情就真是少了很多,这也是他避免自己伤心的方式。
更或者说,是他在这个世界里,身为男性的一种情感淡漠,毕竟他是真的没有付出很多,甚至对于一些孩子,一年也就见一两次。
他整日忙着为国家做些什么,更多的是,他在为自己的神魂积累功德,他顾不上后宫的女人,也顾不上这群孩子。
他能看到的,只有那些上朝办差,能为他分担的孩子,在所有人的眼里,他是最合格的帝王。
有能力,将国家建设的更好,也将后宫紧紧的控制,虽然有些争斗,但是没有瞒过他的眼,虽然不能做到公平公正,但是在前朝,绝对是干多少活,做多大官。
所以,前朝的大臣们,对此也很满意,至少他们有了晋升的通道,在景和帝的监督部门下,也很少有功劳被贪墨的情况。
这对于那些寒窗苦读,有本事的人来说,弘景简直是比那些书本上歌颂的皇帝还要宏伟,甚至夸奖他的文章,都流传不少。
(https://www.biquya.cc/id188833/2619913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