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晋武大帝 > 第079章袁家嫡长子袁术

俗话说得好:吃人嘴短,拿人手软!

无规矩不成方圆,官场有官场的规矩,国家有国家的国法,军队有军队的军规。老百姓之间,也有老百姓的人情世故。

这江湖游侠当中,自然也就有游侠的规矩!

当年,董魁逮到那三个人时,本可以顺藤摸瓜,一网打尽。然而董魁,却是大大方方按游侠规矩办事。如此作态,就是想用游侠们的规矩套住对方,让他别有下一次。

董魁运气好,效果还不错!那真是一帮守规矩的人,六月十五日,是董魁在五年前逮住他们的日期。

算上今年,事情已经过去了五年。前四年,每年六月十五日,董魁总会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礼物。

董魁知道,这也是游侠的规矩之一。

董魁抓住了他们的辫子,却选择放弃追查,选择送礼送财送情份,再放他们一马。按规矩,他们每年都要给董魁送上一份心意,礼物自选,贵贱随意,只要心意到了就行。

这种年年一次的心意礼物,要持续到董魁主动开口提要求,要他们去办一件事为止。

事情办不成,每年一次的礼物继续送!

事情办成了,这份人情才算是还清了!

此时此刻,白马寺大殿中,书案前。

午间练字,白纸十数张。

在提笔练字的期间,董魁嘴角勾起一抹笑容,嘀咕道:“今天,是六月十日了。今年有点不一样,我人不在西凉,不知道五天后,会不会亦如往年一样,收到一份心意礼物?”

一念至此,董魁深吸气,静心提神,继续练字。

董魁准备写一篇名为《劝学》的文章,《劝学》一文,出自先秦,著作者为荀子。

这是一篇能够流传万古,永垂于世的大德文章。

奇怪的地方就在于,在东汉这个年代,董魁自幼被逼着习文学武,向来只是听说过有这么一篇文章,却是无论怎么找,都找不到典籍流传。

很奇怪的一件事,只闻其名,不见其实。就仿佛,是有某种势力,在可以销毁这篇文章一样。

董魁估摸着,蔡邕应该也是没有收藏!

如若不然,像是这种能够传世万古的文章,自己当年启蒙教学时,自家老爹应该会从蔡邕那里要来一份手抄本,给自己当做学习读物。

既然蔡邕没有,那么,这事就好办了。

像是蔡邕这种爱书成痴的大儒,自己以好字配好文,再加上自己上门送礼,低头服软,赔笑说好话,必定能让他化干戈为玉帛。

没准,自己还能落下一句‘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浪子回头,尚可雕琢’的好评语!

用十二张白纸,写了上千字练手。

此时手已热,笔韵已成,心中那种想要书写尽兴的势头,已然是越加强烈,有种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感觉堵在胸口之中。

深吸气,冥神静气!

董魁研磨挥笔,就在这白马寺的大雄宝殿中,开始抒写文章!

笔走龙蛇,字体刚正,一纸虽轻,可是浩然正气却有千斤重。

顺带说一句,在书法这种杂学道路上,董魁虽然算不得是宗师,却也是个有数的大家。一字千金不敢当,百十个字加在一块,还是能换几饼马蹄金的。

身正、笔正、心正、字迹自然堂堂正正!

顺着感觉走,写的畅快,写的舒爽通透。眼见一篇好文将要成型,却偏偏就在这时,胡赤儿急急忙忙跑进大雄宝殿,瓮声瓮气说了句:“少主,袁家来人了,自称是袁家嫡长子,袁术。”

听见此话,董魁笔法一顿,随后就是眉头紧皱。

董魁停下笔,叹息道:“胡赤儿,你就晚点来吗?”

扫兴!

真是扫兴!

一句说完,当董魁试着再行续写,学了两个字之后,眉头已是越皱越深!断了,气韵已断,心境不平,笔势出现了断层。

断了就是断了,找不回来了。

强行续写之后,纵然能瞒住外行,却是瞒不住蔡邕那种行家。

“你毁了我一副好字。”董魁深吸气,没好气的瞪着胡赤儿。

胡赤儿则是傻不拉几,摸着自己的脑袋,嘿嘿憨笑着。这家伙的脑袋里都是肌肉疙瘩,压根就不懂得什么叫好字,又是好在哪里。

在他眼中,字迹只有两种,一种是好看的,一种是不好看的!

董魁扔了笔,指着十几张写满字迹的白纸,向胡赤儿说道:“拿去烧掉,吩咐刘静堂前待客。我去后院卸甲换衣,袁家还是看得起我,派来嫡长子袁术前来,真是让我陋室生辉,寒舍有光啊。唉!麻烦。还得换身衣服,做足了礼数。”

穿甲待客,很不礼貌。

袁家嫡长子都来了,董魁不得不尽足礼数,以免落人口舌。

袁术是嫡长子,这没错。

这是整个大汉都公认的事实,说起袁家这一代的嫡庶之分,也挺有趣!私下里总是被人在茶余饭后谈起,被人津津乐道!

话说,东汉初年,有一少年叫袁安。

袁安不是什么大门大户,他就是泥腿子出身,侥幸多读了几本书而已。少年袁安沉着稳重,在县里当了功曹吏。所谓功曹吏,就是个给县尉大人跑跑腿、送送文件公函的职务。

简而言之,往小了说,其性质,就是相当于大户人家里的跑堂伙计,车马家仆!

光武帝时期,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耍手段熬资历,袁安从功曹吏熬成了县尉。

汉明帝时期,发生过一次楚王刘英谋反事件!

谋反忤逆之事,虽然在事发之前,就胎死于腹中。可是,这种自家人造反的丢脸大事,压根就瞒不住。既然被人挑开了,就不得不查。一查之下,牵连了成千上万的人。

成千上万的人群里,肯定就有冤枉的。

头疼的地方就在于,朝廷分不清谁是人,谁是鬼。汉明帝丢了脸面,他一着急,底下办事的人就更着急。索性就搂草打兔子,硬是啥都不查,逮住一个算一个,只要是跟刘英有联系的人,就统统抓起来。

刘英乃是楚王,跟他有书信来往,人情交际的人,多不胜数。

眼瞅着这场谋反案,将要变成文字狱,往无法收场的局面而发展时!有人推荐了袁安,说袁安有断案之才,最善处理繁琐之事。

于是乎,袁安从一县尉,被直接升职为楚郡太守,专门处理楚王谋反以及牵连事件。

袁安是真有本事,案件办的冤不冤枉,已经不可考究。

反正袁安是把局势给拉了回来,把文字狱,重新给办成了谋反案。成功给汉明帝收拾了烂摊子,兜住了面子。

一年后,袁安从楚郡太守,高升为司州河南尹。

舞台越大,袁安的能力就越大。此人有大才,不仅做事偶尔出彩,并且还能从不犯错。十年之后,袁安高升,成了太仆,有了站在皇宫大殿,在大殿朝会上指点江上的资格。

自此而起,袁安才算是进入真正的核心权力。成为那种,挥笔泼墨,就能塑造江山。出言谏策,就能谋划乾坤的官场巨鳄。

汉明帝死后,汉章帝时期,那个时候啊,北方草原上的匈奴,早已经分裂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

南匈奴臣服汉朝,北匈奴挨揍挨多了,虽然没有臣服,却也是跟汉朝套近乎。

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有一年,南匈奴偷袭北匈奴。北匈奴庞然大怒,以为是汉朝在幕后策划,让南匈奴来打自己。

于是乎,北匈奴就准备偷袭大汉边境。

开战之前,时有武威郡太守孟云,就给朝廷上书,说:“皇上啊,这笔账,咱不能认,所以得和谈。既然要和谈,那咱就应该把以前俘虏的北匈奴俘虏给放回去,多多少少,咱也应该先表示一下诚意,要先取得北匈奴的信任。臣以为,这场仗,能不打就不打,毕竟经过王莽那一闹腾,咱朝廷的底子,被耗费不少。权柄又被那群儒家,给趁机吞食了太多。臣以为,还是别打了。”

一封奏折交到朝廷里,朝会上,大臣们意见不统一,逐渐分成了两派。

一派坚持要打,因为这些大臣都在朝廷上任职,家眷都在洛阳。他们想让朝廷出兵,只有早点把匈奴杀干净,他们才能早点过上不用担心受怕的好日子。

毕竟,那时国力空虚。只要匈奴铁了心南下,就能穿州过境,就能直指司州,让大军围攻洛阳城。不把他们杀干净,大臣们害怕啊。

另一派,则是以袁安和孟云为主,他们人少,但是他们很团结。从头到尾,就一句话:“放俘虏,展现诚意,必须得和谈。”

汉章帝不傻,他才不会耗尽刘氏的国力,去跟匈奴死磕。他就是想让这帮儒家大臣不舒服,让他们知道在北边还有两个匈奴,让他们把目光和心思放在北边,别一有空就来算计刘氏那点家底子。

汉章帝,采纳了和谈。

从第二年起,袁安就被升任司空,然后是司徒,最终位列三公,成了文官翘数,百官之首第一人。

袁安有两个嫡系儿子,分别是:袁敞、袁京!

袁敞凭借袁安的关系,做了太子舍人,而后是将军、大夫、侍中、太仆、光禄大夫、最后是司空,位列三公!

袁京的嫡系中,有个儿子叫袁汤,袁汤平步青云,在汉恒帝时期,做到了司徒、太尉。也是位极人臣,成了朝廷三公。

袁汤的嫡系中,长子叫袁成,次子叫袁逢,小儿子叫袁隗。

嫡长子袁成,死的早!

是次子袁逢,继承了他爹袁汤的爵位,如果不出意外,再过几年,没啥政绩和功勋的袁逢,只要再熬熬资历,就能担任司空一职,位列三公。

小儿子袁隗就比较牛逼了,后来者居上,竟是领先一步,先一步做到了太尉、太傅,位居三公。

可惜,袁隗爬到位极人臣之时,尾巴翘了,被政敌给逮住机会,屁股还没坐热,就被踩了下去。

四世三公,不算上开家祖宗袁安。四代人,就有三个国公级人物。

若是再加上已经继承爵位多年,正在熬资历的袁逢。袁家这一门,稳稳就是五个国公级人物。

现如今,袁逢是根正苗红的嫡系。袁术是袁逢的亲儿子,这一点,不用质疑。

至于袁绍嘛,身份就有点可疑了。

能确认的只有两件事,第一,袁绍比袁术年长。第二,袁绍他娘,只是袁家府邸中的一个婢女。

大户人家的婢女,就是主人家的泄欲工具。一大家子生活在一块,婢女怀了身孕,到底是谁洒下的种子,这事还真不好说!

有人说,这是袁逢他哥哥袁成撒的种。

有人说,这是袁逢他自己洒下的种子。

别人家的内部事情,家丑不可外扬,外人不得而知。总之,事情到了最后。当年,嫡长子袁成早死之后,是次子袁逢继承爵位。

刚刚继承爵位的袁逢,点头承认那婢女腹中的孩子,是自己的种。

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有意思了!

当亲儿子袁术出生之后,当今袁家家主袁逢,是以嫡长子的规格,邀请众多好友,给袁术举办的满月抓阄宴。

按理说,袁术上面有个庶出哥哥叫袁绍,袁术只能以嫡子而自居,不能在‘嫡子’当中再加上一个‘长’字!

如果袁绍真是袁逢的种,那正确的叫法,应该是:庶长子袁绍,嫡子袁术!

董魁没兴趣知道袁绍到底是不是袁逢的种,这对袁家以外的人来说,压根就不重要!

当董魁卸甲换衣,穿着一身华服重新来到大雄宝殿时,只见有一人气质超群,正以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的气度,在安安静静的观看十几张写满字迹的白纸。

在他旁边,被充当婢女使用的刘静,正在跪坐熬煮茶汤!

看见这人,董魁笑道:“原来是你啊,你就是袁术?”

听见董魁的话语之后,那位雍容华贵的贵公子,则是抬起头,指着一张白纸说道:“好字迹,好气韵!可惜,笔势断了。后续的两个字,总是差了几分味道。对了,你为何知道《劝学》这一篇禁文?公然默写朝廷禁文,可是朝廷大罪。”

(https://www.biquya.cc/id185942/5679307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