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都市言情 > 别人听劝仿明星,你开局扮神明? > 第426章 提升

  台上,元始天尊敏锐地感受到了林楠内景地的异象,他随意地瞥了一眼,便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圣人的心思,向来难以捉摸,难以推测,万古以来都难得有所波动。
  但此刻,元始天尊的内心却微微泛起了一丝惊讶。
  “这似乎是太上师兄昔日集结我和通天师弟,一起推演的那种法门。”他心中暗自思忖,“这林楠,竟然真的要将这法门修成了!无怪乎师兄师弟都认可了他。此法一旦修成,虽然力量尚且微弱,却足够包罗万象,还有无穷的成长空间。”
  元始天尊看着林楠,心中念头微动:“虽然还比不得吾等三清生来单一强横,却也无有上限,假以时日,或许能成就一番非凡的造化。”
  尽管心中这般想着,元始天尊讲道却并未停下,依然继续娓娓道来,将那深奥的元始之道,一点一滴地传授给林楠。
  林楠沉浸在道法的海洋中,那一点玉清之始气,在他的体内缓缓孕育着,仿佛在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另一边,唐三藏师徒乘坐着车迟的蒸汽火车,离开了车迟。刚一离开,他们便都感到有些“不习惯”。
  在车迟生活了五年,除了孙悟空这个原生态猴王,对原本的生活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之外,唐三藏、猪八戒和沙僧都早已习惯了车迟的种种便利。衣食住行,各种现代化的设施和便利,让他们过得十分惬意。
  因此,乍然离开车迟,那种强烈的不适感便扑面而来。这种感觉,就如同从繁华的文明社会,一下子回到了落后的封建社会;又如同从现代化的城市,突然来到了荒野部落,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和不便。
  离开车迟之后,唐三藏的习惯一时之间也难以改过来。他口中礼佛的声音,不再像以往那样频繁,不再动辄就念“阿弥陀佛”。
  大雷音寺那边,很快便察觉到了唐三藏师徒的这一变化。正好,唐三藏师徒仍然需要再度经历几难,才能圆满完成取经大业。
  在离开车迟不远后,他们偶然路遇一个村庄。
  “倒是没有一丝妖气,只是我们来时,也并未见过这么一个村庄。”孙悟空睁大火眼金睛,仔细打量了一番,然后说道。
  只不过,他心中也有些奇怪,为何这里会突然多出一个村庄。
  “可能是车迟开荒的百姓?”猪八戒提出了一个可能性。
  在车迟的这几年,他对车迟的各项事宜都十分了解。其中就有“开荒”计划,车迟朝廷鼓励百姓向着外界开荒,还出台了诸多奖励政策,以促进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带着这样的疑问,师徒几人再次迈开脚步,朝着村庄走去。
  远远地走到村口,他们便看到有人在村口瘫坐着,悠闲地晒着太阳,只是那状态显得有些迷茫,眼神空洞无神。举目望去,村里像这样的人还真不少,不少村民都显得无所事事,对生活似乎失去了热情。
  “这个村子……”唐三藏眉头紧锁,心中愈发觉得这个村子有些不同寻常。他走上前去,向一位老丈恭敬地询问:“这位老丈,敢问此地是何处?”
  老丈有气无力地回答道:“本村乃是‘无兴村’。”
  “为何叫‘无兴村’呢?”唐三藏继续问道,心中满是疑惑。
  老丈长叹一声,语气中充满了消极和无奈:“因为我们这个村子,虽然日子过得富足,吃喝不愁,生计也无需担忧,可大家却觉得生活毫无乐趣。全村上下,除了每日例行的劳作,再没有别的兴趣爱好,生活也毫无意义可言。”
  “原来如此。”唐三藏师徒几人听后,心中都有些感慨。这是他们取经路上首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路走来,所见的百姓,要么每日为生计辛苦奔波,要么受妖怪威胁,要么被恶劣天象所困,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无奈。唯有车迟的百姓,衣食无忧,生活安稳,没有这些烦恼。而这无兴村,却与他们以往所见大不相同,着实令人意外。
  “为何会如此无兴呢?”猪八戒再次站了出来,主动发问,“既然吃喝不愁,为何不追求些更高层次的东西?”
  “人生在世,并非只有吃喝二字,理应有更多的追求才是。”猪八戒接着说道,眼神中透着一丝认真。
  “那我们究竟该追求些什么呢?”村民们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问道。他们身上既有消极的情绪,又隐隐带着一丝期待,似乎在等待着唐三藏师徒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还没等唐三藏这位高僧开口,猪八戒便抢先说道:“你们既无吃喝之忧,那自然应当追求些更高层次的东西。比如,让更多的人吃得饱、穿得暖,让世间变得更加美好。”
  然而,猪八戒的这番回答,却让无兴村的村民们面面相觑,显然没想到他会给出这样的答案。
  在那悠悠岁月中,一段奇异的经历悄然展开。
  众人皆不知晓,这几年间,猪八戒在车迟国竟有了别样的际遇。他加入了“大同社”,整日里穿梭于大街小巷,不遗余力地传播着大同社的理念。日子一长,他自己也对这理念深信不疑,满心都是对大同世界的憧憬。
  五年时光匆匆而过,猪八戒逢人便讲:“这世间本应人人平等,天下大同才是正道……”他为了这心中的理想四处奔波,乐此不疲。
  一日,猪八戒正说得兴起,唐三藏却赶忙上前制止:“八戒,休要胡言乱语。”
  此时,无兴村的村民们将唐三藏师徒团团围住,目光中满是期待,都在等着唐三藏开口。而唐三藏师徒却隐隐觉得这村子透着一股诡异的气息。
  从表面上看,这村子似乎丰衣足食,可村民们却个个消极怠惰,仿佛对生活失去了追求。
  这着实令人费解。师徒几人环顾四周,村子里没有富丽堂皇的建筑,但粮仓却堆得满满当当。更奇怪的是,不见有人在田间劳作,村民们却衣食无忧。
  沙悟净轻轻扯了扯唐三藏的衣角,轻声说道:“师父,此村物质条件虽充足,但村民们内心空虚。弟子觉得,或许可将佛法传授于他们,以解其心头之惑。”
  沙悟净在车迟国这几年,经历颇为独特。他一方面在各大医馆做护工,以凡人之躯目睹了无数生死离别,心中对生命多了几分敬畏;另一方面,他又不像猪八戒那般,加入了“大同社”,还对车迟国盛行的天下大同、人人平等的理念深信不疑。所以,沙悟净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佛门弟子。
  “阿弥陀佛。”唐三藏久违地念了一声佛号。那一刻,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一心向佛、心怀苍生的高僧模样。
  只见他双手合十,朝着周围的村民们深深鞠了一躬,说道:“贫僧乃是从东土大唐而来,历经千辛万苦前往西天取经,如今功德圆满,正欲归去。若诸位有意,贫僧愿将大乘佛法传授于诸位,或许能排解诸位心中的空虚。”
  话音刚落,一位老人满脸疑惑地问道:“为何说是‘或许可排解’?这大乘佛法难道不能彻底解决我们的问题吗?”
  唐三藏微微一笑,说道:“佛法虽妙,但世间之事并非仅靠佛法便能解决。诸位不妨去探索世间的诸多奥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追求。向西而行,有一国度名为车迟,那里的人们精神富足,即便没有佛法,也能达到那般境界。”
  “所以,贫僧也不敢断言,这大乘佛法就是世间唯一的精神良药。”唐三藏发自肺腑地说道。这是他在车迟国生活几年后的深刻体会。
  在车迟国的这几年里,唐三藏从未见过任何与佛法相关的东西。然而,车迟国的人民却生活得十分快乐,精神世界也无比充实。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即将成佛的唐三藏也不得不承认,大乘佛法虽能济世度人,但并非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可无兴村的村民们显然不认可唐三藏的这番言论,他们纷纷露出不满的神情,有人抱怨道:“我们也曾听闻大乘佛法的威名,据说它能让世间安宁。难道除了大乘佛法,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还有一位老者村民质疑道:“那车迟国既没有大乘佛法,为何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如此富足呢?”
  唐三藏摇了摇头,缓缓说道:“这几年,贫僧被安排体验各行各业的生活,从不同角度深入了解了车迟国人民的生活。贫僧靠着修行佛法,险些就要证得佛陀之境,智慧自然非同一般。即便在其他领域,贫僧也自信能有所建树。”
  “在车迟国的这几年,贫僧逐渐看清了其本质。车迟国所推行的理念,可称之为大同,也可称之为社会,更可称之为文明。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个体带动群体,群体又反馈个体,共同实现升华。”唐三藏寥寥数语,便道出了车迟国的特征本质。
  “社会”二字,便是车迟国的基石。
  “哼!”无兴村的一位村民冷哼一声,说道:“照你这么说,我们还不如去投奔车迟国算了,还听你说什么‘大乘佛法’!”
  听到村民如此评价“大乘佛法”,唐三藏连忙说道:“并非如此,大乘佛法同样有其可取之处。”
  说着,唐三藏便将大乘佛法的妙处一一阐述出来。他的话语中,既有对车迟国的赞美,也有对大乘佛法的客观评价。
  这时,一位村民突然问道:“那么,你究竟是一位修行佛法的僧人,还是车迟国之人?”这一句话,直接让唐三藏愣在了原地。
  他陷入了沉思,想起了自己的身份——大唐取经僧人。此次西行,就是为了取回真经,普度众生。可没想到,在车迟国生活了几年后,自己竟有些迷失了方向。
  这一问,让唐三藏忍不住双手合十,念了一声佛号:“阿弥陀佛,贫僧陷入迷障了。”
  经过一番自省,唐三藏再次抬起头来,却发现所谓的无兴村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刚刚还围在身边的村民们也都不见了。
  “嗯?”唐三藏一脸疑惑,连忙询问自己的徒弟。
  孙悟空笑着说道:“师父,这无兴村本就不存在。刚刚那些村民,都是灵山上的菩萨罗汉所化。此番,就是为了考验我们的心性!”
  唐三藏闻言,顿时恍然大悟。他双手合十,念了一声佛号,心中涌起一丝愧疚。但经过这次考验,他不再感到迷茫。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天空中,祥云缭绕,佛光普照。一众菩萨罗汉端坐在祥云之上,低头俯瞰着下方的唐三藏师徒。
  为首的菩萨说道:“此次我等施展神通,以无兴村考验唐僧,让他摆脱了车迟国的影响。唐僧在车迟国历经五年磨难,佛心蒙尘。这无兴村之难,也算是对他的一次磨砺。”
  “接下来,唐三藏师徒还需再经两难,方能功德圆满。”
  而在另一处神秘之地——元始天尊的弥罗宫中,林楠悠悠转醒。此时,元始天尊的讲道早已结束。
  林楠此次听道收获颇丰,但所领悟的内容还只是初步消化。毫无疑问,一次讲道的内容,并非林楠当场就能完全理解的。不过,这些收获都将化作他的底蕴,在日后的岁月里,助力他一步步提升修为。
  就在林楠转醒的瞬间,他身上散发显化而出的内景地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诸多异象中,顶上三清之气里的那一道本属的始气,已然开始萌芽转换。
  此次听道,林楠虽还未彻底领悟“玉清之境”,未能将自身气息完全转为玉清之气,但前路已然不再迷茫。再加上他自身所存的上清气、太清气,这最后的一道玉清气,已不再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https://www.biquya.cc/id185659/2567288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