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高武:我,修炼巅峰强娶长公主 > 第644章 自择其主

“你走了,我们记你在!”

“你回了,我们给你门!”

王都之外,归籍村中,许多人听闻后默然。

不少人在夜里烧香祭祖,不为别的,只为告诉祖灵:“我虽改国,不失忠!”

也有人坦然地递交“归正申请”,准备回去考试、入官、重仕。

而秦王府的批令,仅有一句话:

“天下之民,自择其主!”

“强留者为盗,善迎者为君!”

“秦不夺人,只留门!”

张青松提笔批注:

“主上不以天下为棋,而以人心为田!”

“所耕之地,非疆土,而是人!”

香妃则在归籍答册中补下最新说明:

“凡归正者,秦国不留案!”

“如若再来,仍为旧人!”

“但离去之日所失者,须自行承担—职位不保、土地不还、进度清除,皆照律处!”

“天下可来可去,惟法不变!”

“你愿离,是你的权!”

“你愿归,我们的法还在!”

……

王都之南,三道“归正官署”前,排队者接连数百,人人手持旧籍文书,身后是沉重包裹与跟随老小。

他们站在官署前,听到执事官说:

“你若归,可回!”

“但别忘了,是你自己,走过了秦国的门!”

没有责难,没有拷问,也没有羞辱。

有的,只是让人静静思考:这条路,是你自己选的。

你可以去,也可以回。

但秦国的律法与秩序、制度与正义,它在那里。

它永远在那里。

只要你愿归,它就为你开。

南安郡广溪南岸,丹江桥头。

归籍村第一批民籍归正者正陆续启程,整整五百余户、两千三百人,队伍分批列出村口,由供职堂、户册中枢、赈民司三方设岗发放临时出境文书,每人手中都持有一张盖有秦王府火漆印的“归正确认状”。

这一纸确认状,上半部是登籍信息,下半部是离籍审批。

右下角盖着“自愿离境”印章,左上角写着七个字:籍存不动、权利中止。

它不是废籍,也不是除名,而是“暂停”。

你随时可以回来,但你离开之后,曾获得的田、职、序、补贴、试用权力,一律冻结。

你若再回,需重考核、重履约、重登记,一切自负。

村口送行的人很多,但没人劝,没人拦,没人讥讽。

也没人欢送。

归者自归,去者自去。

他们自己选的,村里也不会拦。

归正者中,年长者多是想着落叶归根;中年者多是想回去重新考功入仕;年轻者则多为家族召回,或抱有一线“吴国也能改”的幻想。

而就在归正者离开的同时,又有一队人自桥那头走来。

他们衣衫整洁,脚步急促,个个背着包裹、牵着老幼,一身风尘,却眉眼分明,意志坚定。

他们不是逃难,而是投身。

归籍申请新章已下,丹江以南四郡“待定户”开始大规模主动申报,全是未曾明确投籍,只借住秦制边地的人,如今看到吴国“归正法”出台后,终于决定“归秦”。

这些人看清了。

秦制不是陷阱,是未来。

吴国的“归正”固然仁义,但根本动不了民心根基。

你可以退回旧籍,但你面对的仍是旧地、旧税、旧官、旧律、旧屋。

而秦国,给你的是新的可能。

归正队伍与归籍队伍在丹江桥头相遇,擦肩而过。

没有一句话,但许多人低头咬牙,悄悄转身,又走回原路,重新排进归籍申请队列。

而桥头的赈民司执事官,也不多问、不讥讽,只接过他们手中还没来得及作废的“归正确认状”,撕下角章,将其放入“撤回档案”中。

一句话也没说。

但他们的名字,又回到了秦国档案册中。

你走了,走过。

你回了,也还是旧人。

归籍申请者越来越多,供职堂设立专门“回归档案组”,只处理曾归正后重新返回之人。

归正者离籍时须在档案上签名写明自愿、知后果、明责任。

而回归者,再入时须重新填一份名册,标注“此人已见彼政,愿归秦制”。

这一句,是秦王府亲笔批准的。

所有人只要填写这一行,便可再次入档,享“试回期”,三月后可转正式。

操阅营新增“观察营”,专门接纳那些曾入吴、再回秦者,由秦人老吏带教,复训、复考、复编。

讲律堂也设立“反思讲座”,请回归者上台讲述为何离开、为何回来。

不是洗脑,不是羞辱,而是记录。

一位名叫冯文的旧籍吏员,在讲堂上说了一句话,被后人整理入《南属讲纪》中,广传至今。

“我不是被秦国留住的,是被吴国推回来的!”

“我走的时候想要脸面,回来之后才明白,脸面不是活着的根!”

“秦国没求我来,也没逼我回。

是我自己选的!”

那天之后,他被录入供职堂后勤局,三年后升为南安档案组吏丞,入正八品。

他的档案册上,附有一句评语:知悔者为明,能返者为信。

这一页,被抄入《归籍总册·丙卷》,成为教育训例之一。

……

吴国王都并未阻拦归正失败者回秦。

他们也知道,挡不住。

吴王站在王台之上,看着御史台新一轮问卷回收,看到三分之二的民间答卷写着:

“可归正者寥寥!”

“吴法未立,人怎愿归?”

他闭目良久,开口:“下旨!”

“再废五百旧律,择秦法之可用者,三年内推行;令三郡试点扩大至六郡,归正申请不设限;凡再赴秦、再归吴者,赋免五年,职取实任!”

这是吴国第一次真正承认:秦制强于己制。

这一纸旨意传到边地,反应却并不如想象中激烈。

因为民众已经习惯了秦国那一套。

他们开始在讲堂里分学“秦律”“吴律”,开始比较哪套更合适。

他们早就不再是你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

他们有了选择。

他们有了判断。

这就是秦国真正打下来的疆土。

不是山河,不是地契,不是王位。

是人心。

而当你发现,百姓已经会自己分析利弊、自己判断政策、自己选择国籍的时候,那你已经不是王了。

你只是他们曾经的统治者。

未来是他们选的,不再是你给的。

……

秦王府收到吴王新旨,当日批复三言:

“既然他愿改!”

(https://www.biquya.cc/id185607/5679251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