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回来,只能走“再归轨制”程序—再立名册、再履誓词、再读律文、再守试期,三月之后方可参与正籍入评。
一套下来,流程繁复,条目严明,比初归者还要多出七步。
可不但无人抱怨,反而越排队的人越多。
因为他们清楚,现在能有这条“再归轨”,就已经是王命难求。
操阅营营长亲自选调五十名“再归引导员”,全部为归返者中的佼佼者,受训、持籍、守律,统筹安排后续入营训练、文化补课、乡制讲解、田产试管等全流程辅导。
这些人不设威仪,也不打旗号,日常着浅青官衣,一人一册,带着归返者一户户填报、一件件说明。
他们不是官,更像是“引路人”。
一个曾在吴国讲律堂担任助教的归返人,名叫柳植,如今为再归档案署第一引导员。
他负责接待每一个“回头”的文吏。
他见得多了,从不讥讽,只在每次递给对方新册页时,会淡淡说一句:“你这次想清楚了么?”
没有压迫,也没有嘲笑。
一句轻问,却胜千钧。
很多人接过册页后站在原地不动,半天不写,有人眼圈发红,有人咬牙垂头,也有人哽咽道:“我当初……就是没信这东西真能守!”
柳植只摇头:“我也走过,没什么!”
“你现在回来,比不回来强!”
他递出笔。
那人双手颤抖,最终签了字,按了指印。
那一刻他抬头,满脸憔悔,又满脸释然。
他说:“我愿再守一回!”
而这一份重新立档的“再归申请”,自此在秦国档案里存下,作为一份真实的人心证明。
不是律文、不是规矩,是制度给人的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
供职堂专门建立“再归户档案组”,将所有再归者编入“归后分类”,一律三类管理:
第一类,主动回归且无留任吴职者,称“自归户”,试期三月,之后可转正;
第二类,曾于吴国为官、纳税、办事者,称“职转户”,试期六月,重考律法,重学政务;
第三类,曾协助吴国边政管理、设防、征税、办案、传令者,称“履职户”,需交代清楚所行所办,试期一年,接受监察评议后方可考虑列入边政辅助岗。
一切明明白白,不避讳,不追责,但也不放水。
你愿回来,那是你选择的开始,但你不能要求无视过去。
制度不会羞辱你,也不会奖励你,它只是记录你。
操阅营更是对“再归”兵员另设“重编营”,选拔条件比普通招录更严,但通过者同样享有转正、晋级、入籍机会,只需靠得是真才实干,守的是律。
而在讲律堂,新增的“再归讲台”也迅速成为南属百姓聚集最多的地方之一。
这些讲台不设官员,而是由再归者自荐上台,自述所行所思所悔所悟。
有一次,一个曾在吴国税署任外录吏的年轻人站在讲台上,讲自己如何听信旧友劝返吴国,想在新制下博个功名,结果进了才发现一切仍是旧式繁冗,只是换了名字,换了口号,实质仍是上压下、权压法。
他说:“我不是说吴不该改,我是说改得不彻底,改得不真!”
“我在秦国看的是规矩、是制度、是律法能守人!”
“我回吴看的是文书堆满案、口号贴满墙,人还是那拨人,事还是那种事,底下的百姓,听不懂他们讲的‘改制’,看不到他们说的‘好法’!”
“于是我又回来了!”
“回来不为功名,也不为身份!”
“我只想,我爹我娘我孩子,过得安稳点!”
讲到此处,现场安静到极致。
连巡讲官都没打断,只是站在一旁默默听完,最后亲手给他颁了一份讲律认证,并附评一句:“虽错而改,胜于一成不变!”
这段话后来被刻在讲律堂一块青石碑上,成了“再归讲律第一碑”。
也成为无数犹豫者、归正者、旧籍者再度抬脚迈入秦制的心理转捩点。
这一整套“再归制度”,香妃亲自拟定框架,由秦浩审阅确认,张青松督导执行,赵应天统筹协调操阅营人事配比。
秦王府在王都单设“再归监册室”,每日审核南属三郡归返名单,按区、按县、按户建表,以防混乱、重复、冒领、欺占。
这是一场巨大的系统修复,也是制度自信的具体体现。
你可以出走,你可以尝试,你可以比较,但你若回来,制度不会记恨你。
它也不会用恩情收买你。
它只给你秩序,给你规矩,给你一把尺,让你知道你站在哪个位置,朝哪条路走。
而你,若真走回来,说明你看清了这一切。
那好,欢迎回来。
笔墨纸册在等你,田地住房在等你,律法教课在等你。
你不是逃兵,不是败类。
你只是走远了,如今愿意走回来。
门从未关过。
你只是绕了一圈。
再归之人越多,南属百姓便越坚定。
他们看得明白,这一套制度,是真的。
能改人,也能等人,更能接人。
比那口号大旗更有力,比那宗庙血统更有信。
因为它说到做到,记得每一个人,改正就给机会,守规就有饭吃,背律就能抬头做人。
不是谁说你是人,而是你自己做出一个人的样子,制度就认你。
这不是权臣说了算,不是官员拣着选,是规矩一视同仁地把你接住。
再归,是人心真正的归。
不是归秦王,是归秦制。
不是归口号,是归秩序。
不是归宣传,而是归真相。
而这一切,连一个“兵”都未发,一个“战”都未起。
只有千万个百姓,踏着实地走回来,一句一句,一笔一印。
回头,再走进那扇门。
低头签字,昂头做人。
真正的归。
南属丹江西岸,归籍村三号教坊。
这座由供职堂、讲律堂联合设立的基层教育点,原本不过是给初次归籍者讲解基本制度和律令的临时讲堂,如今却成了三郡最热闹的去处。
一日三课,场场满座。
屋内坐着的是归籍者、借籍者、再归者、观望者、路过者,甚至还有吴国边地潜入的书吏、士族子弟、旧商行学徒,打着“来听听”的旗号,实则一坐就是一整天。
(https://www.biquya.cc/id185607/5679251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