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高武:我,修炼巅峰强娶长公主 > 第665章 百姓请愿

“十八国如今一口一个‘盟’,可他们能保百姓吃饭吗?能让归顺者不被杀吗?能让人说一句真话,不被打断吗?”

“他们不能!”

“那他们就不是‘国’!”

“只是空壳!”

“我什么都没做!”

“可他们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输了!”

张青松站在一旁,不言语。

这一仗打到现在,不打不杀,只一口气拖下来,已经让十八国里大半诸侯动摇。

现在他们连反扑都不敢。

因为反扑,就要暴露—暴露他们对自己国家的控制已经松动。

不出意外,下一个出事的,就该是蜀国。

而张青松的情报也很快证实了这一点。

信鹰来报,蜀国边防第七镇爆发军粮哗变,起因是军库被挪用,士兵三月无饷,私抢商户,被地方豪族举报,结果兵士不服,上演逼将,营官被活活打死。

事发当夜,蜀国王庭就发布了内部“暂封”令,试图镇压风声。

但为时已晚。

第二天清晨,一队商旅在进入秦地南口时公开宣称,蜀国兵乱已起,边防不守,盗匪横行,朝廷无命。

这一句话,很快变成市井中的流言,再由香妃的人添油加醋,改成:

“蜀国大乱,边军自散,有百姓逃入秦地求安,见秦地秩序井然,跪谢不死!”

“军中兵士反思:若归秦,便可免死!”

“有一百人,已越境投诚!”

“更多的,正在路上!”

这几句话不知谁先讲的,但讲到第三日,咸阳的百姓已经自动在市坊口悬挂“迎新民”的牌子,甚至还有义士在街口搭粥棚,说要“接济归国兄弟”。

这种场面已经不是靠兵力和政令能操控的了。

这是人心。

一旦成势,谁都拦不住。

张青松把最新的统计报告摆到秦浩面前:

“殿下,截至昨日,已登记外来归附人口共三十七万四千九百八十二人!”

“其中六成已完成初审编户,其余仍在造册!”

“按趋势,十日内破四十万无疑!”

“咱们当初的边民计划,只做到了十二万的承载基准,现在已经远超!”

“必须加快田地开垦进度,至少要新增十万亩!”

“同时,东南五郡已紧急开设第四批临时粮仓,备储期限为六十日!”

秦浩翻过一页,没看完,就点了点头。

“再让香妃的人写点东西,讲‘新民’的事!”

“但别再说他们多苦,要讲他们多能干!”

“他们能做木工,能开井,能修房,能种田,能烧砖!”

“咱们不是在收乞丐,是在招才!”

“让他们自己去讲—讲他们有用!”

“讲他们能把这块地建设得比原来更好!”

“让老百姓知道,他们不是来抢饭的,是来做事的!”

“我们不是给饭吃,是给活干!”

“只要你能干,就能留下!”

“能干得好,就能变秦人!”

“这就是规矩!”

“这规矩,不分贵贱!”

“谁来都得按着来!”

“我们不要怜悯,不要可怜!”

“我们只要—人!”

“人心,归了我们,那十八国,再强也只是空壳!”

“而我们秦国—是活的!”

这天一早,东南五郡统一下发了一道简明的布告。

内容不过短短几行:“即日起,凡自十八国边地归附之人,若能安居两月、立功一事、守纪无过者,准入正籍,授民户!”

落款是东风军团事务署。

没有皇令,没有秦王之印,也无半句冠冕堂皇的套话,连“恩赐”两个字都没写。

这道布告张贴到各郡各村市坊门口不到一炷香时间,百姓便自行抄写了一百多份,贴满了墙壁、桥洞、街巷、粮仓、祠堂,甚至还有人刻在木牌上悬在自家门口,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民户接纳户”。

而归信营里,那些早就期盼入籍的“旧人”,更是在当天自发列队跪在营口,一个个递交血书,附上本名、故籍、愿望、誓言,有的写得词不达意,有的干脆就是一句“愿为秦人,勿逐我”。

营中负责登记的军吏眼眶都红了,一边登账一边抹泪,最后干脆将其中两封信贴在营门石柱上,上书:“愿者皆可为秦人!”

这五个字,被刻下来后挂在营门正上方。

那块木板很丑,灰色的老木头刮痕累累,裂口多处,用生铁钉挂上去时还歪了一边。

可就是这块板,成了所有人心里的旗。

它不是飘扬的战旗,是活着的希望。

香妃的人当天就将这件事写成了故事,用了最简单的文法,改名为《愿者为秦》,投稿到咸阳坊市说书台。

一个月之内,这段话传遍了边郡二十七座县城,百姓争相传抄,甚至有乡老主动捐木料,请工匠将这句话雕刻在村祠口。

“愿者为秦!”

这不只是一个允诺,它是一种新秩序的象征。

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守规矩,不管你从哪里来,不问你曾经是敌是友,是匪是兵,是贱是贵,只要你能在秦地干活、守纪、不闹事、不为乱,你就是秦人。

这才是真正的吞国之术,不用兵锋,不用杀戮,不用扩土,只靠一纸制度,把别人国里的人心连根拔走。

到了第九日,张青松从信鹰那里拿到了一封密信。

信是大吴旧部某亲王暗中托人递来的。

信上内容极短,只说两件事。

第一,大吴王庭已开会决定,撤回驻楚边军,改为“自守不攻”,表面仍称维护联盟之义,实则已脱离战备指挥权。

第二,东海郡欲寻求“通商之道”,盼得秦国设立边关互市。

落款是“吴中亲王·卫平”。

信纸是普通竹纹纸,连秦地常用的云锦封口都没有,可落款那一行字,却重如千斤。

张青松把信递给秦浩时,手都有些抖。

“殿下,吴国……”

“他们也动了!”秦浩接过信,没有看太久,只是轻轻一叠:“这不是通商,这叫投诚!”

“他们不敢明说,但已经开始靠拢!”

“我不管他们走哪条路来,只要到了秦地,我就接!”

“但要记住,不接贵族,只接人!”

“卫平要互市,可以;但必须由边民开口!”

“不是王室设令,是百姓请愿!”

(https://www.biquya.cc/id185607/5679249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