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 第483章 元寿二年

“为什么大汉会变成这样呢?”

    东海之滨,

    正在这边传道的周坚也发出疑问的声音。

    这不是他第一次这样问。

    在他从江北河南之地,一路游荡到川蜀之时,本以为自己已经见得够多了,思考的也足够深入。

    谁知道等来到了山东之地,见其民情民生后,却恍然生出了一种,“这场面我真没见过”的感觉。

    而类似的问题,

    他们刚刚送走的,来自东瀛齐国,还有殷洲新乡的使者也惶恐的提出过——

    前者这几十年来,忙于海事,多爱沿着陆地边缘,向南向西而行,和已经恢复的隋国做生意,并抽空跟堵在齐国海途节点上的吴国争夺航路,打压这个可恶的竞争对手。

    而新乡则无需多提。

    随着老一代的开拓者逐渐去世,新一代的掌权人成长起来,

    他们对隔着茫茫大海的故土,也丧失了许多归属感,心里很多时候,只想着耕耘殷洲的土地,而疏于同中原建议。

    所以,

    这两国如今还记得派使者跨越大海过来,已经十分忠诚了。

    可惜,

    眼下的大汉,终究没有了他们上一次拜访时的模样。

    奔亡的流民随处可见,

    对阳世失去渴求的人,也四处寻访着鬼神的踪迹,只愿投身来世,或者升入极乐之乡。

    有群雄占领山河湖泊,凭借地利而掀起反抗……

    这让齐国和新乡的使者,都生出了莫名的忧虑。

    也许在这一次朝见天子后,

    他们这几十年里不会再来了。

    即便还会有船只飘荡着靠岸,想来也只能在较为安稳的南方见到。

    毕竟齐吴这两个诸夏世界的“海上马车夫”,还是需要跟大国做生意的。

    “幸好隋国没有出问题。”

    “不然的话,这船都不知道能在哪里安心停靠。”

    “若海路一断,我国这日子也得跟着不好过了。”

    对太平道的追求一无所知的两国使者,只感慨着这些道士的从容淡泊,再与之道别的时候,还抚摸着胸口,发出满是真心的庆幸。

    对此,

    孙冲当时也只是含笑不语。

    但眼下,

    他却是不能忽略周坚这位道友的。

    于是他沉默了一阵,告诉他道,“让天下变成如今这副模样的,在于不公平、不均匀。”

    “大汉享有如此庞大的国土,人口也才六千万而已,难道没办法养活百姓吗?”他反问周坚。

    周坚想起自己走遍诸多郡县时,曾经见过、并且曾经亲自耕耘过的农田,摇了摇头说,“只看收获,农人是可以吃上饭的。”

    有无数的死鬼在地下鼓捣农事,

    还有上帝亲自下场培育良种,

    大汉现在的农业技术,其实是很发达的。

    加上外来一些良种的推广,更加省力耐用的农具不断出现,人口又没有暴涨到后世那恐怖的地步,

    以诸夏君子素来的朴质踏实来说,即便有了天灾,那只要按照《孟子》所说的“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就可以缓解了。

    孙冲随后又问,“大汉武功昌盛,周边有蛮夷敢于侵犯它,让它遭受夏国那样的痛苦吗?”

    周坚直接不屑一笑,“天底下哪有这样凶猛的蛮夷?”

    大汉早就帮身边的四夷做过去势手术了!

    即便国势衰颓至此,西域也安分守己的,任由汉人的商队通过自己的地盘;匈奴更是派遣使者过来,希望获得大汉的关注,重续双方的友好,祈求天子的赏赐。

    “那么结果显而易见了!”

    孙冲微笑着说道,“不过四个字而已——”

    人心丧尽!

    所谓“人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正因为如此,

    往往会被肉食者所忽略,

    但是人心向背的力量,堪称排山倒海,威力无穷。

    所以《荀子·王制》中提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是一句很伟大的话。

    而拥有着广阔土地、囤积着足够粮食的仓库、对外强大武力,威压群国的大汉,为什么会遭到民众的反抗呢?

    “有土地,但不属于百姓。”

    “有粮食,但没办法装到粗制的陶碗里。”

    “有武力,但却用于压迫手无寸铁的民众。”

    周坚也跟着发出叹息,“肉食者总是要了还想要,欲望无穷无尽,谁愿意无私的献祭自己,用血肉泪水去供养他们呢?”

    有了世代传承的爵位封地还不够,还想要让富贵得到更加长久的延续,让土地得到更加狂野的扩张;

    有了显赫的地位、奢华的生活还不够,还想要用象牙做的筷子、用琉璃做的酒杯来饮食,用宝石点缀自己的身体,增添那多到溢出的贵气。

    有了通天的权势、巨大的影响力还不够,还想要万民像没有头脑的苍蝇一样,盲从于自己发出的号令,并永远静默的,无法发出任何让肉食者感到不快的声音。

    所以当百姓面临灾祸的时候,

    他们只会欣喜——

    欣喜那些茫然无措的黎庶会更加依赖于自己;

    欣喜那些天灾带来的损耗,会让自己的财富变得更加充盈;

    欣喜那些苦难不曾降临到自己身上,让其可以站在高山之上,嘲笑被洪水席卷而走的贱民。

    这是黄河的堤坝迟迟得不到修整的原因,

    也是鬼神减少了对人世照拂的原因。

    总不能上面的人在吸血,

    下面还能有鬼神兜底,让他们能继续的压榨血泪,肥硕自己的身躯吧?

    “那太平道宣扬的黄天之世到来后,这样的不公还会存在吗?”

    周坚这样询问孙冲。

    他以为这位大贤良师会告诉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并让他进一步的接受“启示”,成为一个坚定的太平道弟子。

    结果孙冲却是摇头,“我不知道。”

    “因为人世是会变化的,但人心却是不变的。”

    “即便等到再无天灾之虑、凭借人力就能飞天遁地的后世,也总会出现攀缠在民众之上的蛀虫。”

    “这是人性本恶导致的。”

    “也是太平道走出隋国,向四方传播的原因。”

    周坚便问,“那教化人心,使其知恶而向善后,可以消解这种事情吗?”

    孙冲把脸一歪,捏着自己的胡须说,“这个我还是不知道。”

    “荀子说‘人性本恶’,可见这种东西生而有之,是很难根除的。”

    “如果读书多了,智慧多了,就可以取出恶意和贪欲,那治理天下的殿上诸公,又怎么会把大汉弄成这个样子呢?”

    于是周坚哀叹起来,“听你这么说,那众生平等、欢乐无忧的黄天之世,怕是永远也无法到来了。”

    孙冲张了张嘴,却被有所预料的周坚堵了回去,“你别说这还是不知道!”

    孙冲露出了一个随性的微笑。

    周坚便摸着自己那随着年纪,日益发福的肚子说他,“你既然什么都不知道,对人性也不抱有期待,怎么会加入太平道呢?”

    更重要的是,

    竟然还做到了大贤良师这个位置!

    周坚看这太平道,迟早也是要完啊!

    也上了年纪的孙冲说,“因为闲吧?”

    闲到明知道世事如此,却还忍不住去想、去做;

    闲到明知道人心似水,总在变动,却也愿意在其呼嚎痛苦时,向之伸出援手,而不去思考回报。

    “闲着无聊,来大汉搞事啊?”周坚哼了一声。

    “是啊!”孙冲也坦然应下,一点也不觉得他这个出身新夏的人,跑来中原进行造反大业,有什么问题。

    反正这世上的诸夏君子,都是从中原走出去的,如今跑回来,也是一种“出口转内销”嘛!

    随后,

    两人带着在这日益沉重、昏暗的世道中,难得的轻松笑意,回到了太平道在东方的驻地。

    孔光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并想要利用自己孔氏家主的身份,在曲阜推行“限田令”。

    孔光想着:

    他是搞不过其他权贵的,

    可曲阜是实际上的孔氏“褒成侯”封地,

    他总能自己的地盘上,实现自己的愿望吧!

    结果,

    他的尝试也遭到了反对。

    “你要做圣人,难道孔氏一族这么多张嘴巴,就不用吃饭吗?”

    “研读经典是很消耗精力和时间的。”

    “如果我们不拥有足够的土地,足够的佃农,田地会自己长出粮食,来填报你的肚子吗?”

    孔光说,“可也不至于占有这么多的土地……”

    对方理直气壮的说,“孔氏是天下学者心里的榜样,是天子独尊儒术后,读书识字之人所追求的模范!”

    “如果我们不能够拥有足够的事物来装点门楣,又怎么能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呢?”

    于是孔光哭泣起来,“我知道为什么国家会变成这样了!”

    “我连自己的家都管理不好,又怎么可能管好别人呢!”

    只希望后来者可以比他更加坚毅,有决心和手段,用快刀斩开这团纠缠了两百年的乱麻。

    孔光忍不住想起王莽:

    他那位连自己犯错的孩子都不能容忍,被许多人称赞的弟子,

    可以做到这一点吗?

    ……

    对于老师的想法,身处新都的王莽一点都不知道。

    他只是沉默打开了一封来自长安的书信,然后便深深地呼气,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封出自王太皇太后之手的信中说——

    皇帝不行了!

    她正在要求皇帝起复他,并嘱咐王莽为之后拥立新君,做好准备。

    “这是我的机会!”

    王莽心里想着,“我渴求的东西,终于可以全然将之握于掌中了!”

    他收拾信件,招来仆人做好搬迁回长安的准备,并随口问了一句:

    “夫人近来如何?”

    仆人说,“夫人还是不愿意见外人,大公子请求搬到她的院子里照顾她。”

    王莽答应了这件事,只嘱咐仆人,“注意好夫人的言行!”

    他需要一个孝顺的儿子,一个明了事理的妻子。

    这样,

    才能更好的证明,他是一个能够教化他人的圣贤。

    而在长安,

    虚弱的皇帝正无奈的对着董贤说,“我连先帝的寿数都没有赶上,登基至今没有创下任何功业,真是一件遗憾的事。”

    “而更令我感到遗憾的,是没办法保全你啊!”

    董贤在旁边哭泣,“我日夜向鬼神祈求,愿意用自己的性命,换取陛下的病情好转。”

    “还请您不要这样沮丧。”

    皇帝艰难的摇了摇头说,“如果祈求上天有用,那成帝也不至于为那连续的天灾而苦恼了。”

    他转而拉着董贤的手,告诉他道,“你放心!”

    “我已经答应了太皇太后的要求,起复王莽,让他担任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从而换取对你的保全。”

    “你的富贵还可以得到延续。”

    “我会在冥土中等待与你的重逢。”

    董贤只哭的更加悲伤了,“失去了陛下,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我又怎么忍心让您在阴冷的地下等待?”

    皇帝听了他的话,也跟着哭了起来,神色愈发的苍白无力。

    是夜,

    年轻的皇帝驾崩,

    皇宫再次敲响了丧钟。

    董贤没有被准许参加皇帝的葬礼。

    靠着身体足够好,成功熬死了对手,笑到最后的王政君十分厌恶的拒绝了董贤的求见:

    “以色侍人的家伙,我看了就烦心!”

    “皇帝的葬礼何等重要,岂能让他来玷污!”

    于是,

    董贤只能失落的回到那由皇帝下令,专门修建的豪华宅院中,告别了亲人,随后自尽。

    王政君并不在意他的结局。

    她只是高兴于自己再次的“垂帘听政”,还有关注下一任皇帝的选择。

    “国家现在很不稳定,需要一位年长的君主来把持方向。”

    有臣子这样提议,并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可。

    但王莽却提出了相反的意见,“皇位是凭借血脉来延续的,哀帝无嗣,自然需要与之亲近,并且行辈相当的诸侯来继位。”

    “关于这个问题,成帝之时,群臣已经讨论过了。”

    王政君也希望成帝的世系能够得到延续,让她这位皇室长者,能够得到符合礼法的供养。

    哪怕是通过再次过继。

    当然,

    吸取了傅太后的经验,王政君对继君的亲属关系,自然十分关注。

    若是再来一个性格刚爆,热衷于夺权弄势的“傅氏”,那王政君身体再好,也得被她气死。

    好在王莽说:

    “没必要这样担忧。”

    “我们只要拥立新君就好。”

    “至于他的家人,让他们以诸侯太后、妃子的身份待在封地,有什么不好呢?”

    反正已经过继了,

    按照礼法,

    新君跟诸侯可没有关系!

    实际上,

    若非傅太后死缠烂打,善于利用人脉,又死死的将孙儿握在手里,她当年也不会跟着哀帝,来到长安。

    “那好!”

    “那就照你的意思办!”

    王政君听从了王莽的建议,并将选立新君的事交给了这个侄儿,“你办事,我放心!”

    王莽露出了一个安抚人心的笑容,表示自己绝对不会辜负姑母的期待。

    于是,

    在他精心的挑选下,八岁的中山王刘衎,被拥立为新的皇帝。

    使者带着天子的仪仗,来到中山请求他登上车架,去往长安。

    刘衎拉着母亲卫姬的袖子说,“我要带母亲一同去长安!”

    使者说,“这是不被允许的。”

    刘衎便生气的说,“先帝前往长安选帝的时候,还带上了自己的祖母,怎么我不可以带上自己的母亲呢!”

    使者没有回答。

    小小年纪,但对人事颇为知晓的刘衎就说,“这肯定是因为有人进谗言,对我不怀好意!”

    使者只能警告他,“不要说这样的话!”

    刘衎不听,拉着母亲的衣袖不肯放手。

    但使者领受了王莽的命令,怎能放弃呢?

    于是他让人阻拦住了中山王的侍卫,分开了这对母子,自己动手将刘衎抱上了天子行銮。

    华盖一张,

    哭喊着母亲的刘衎便被带去了长安。

    他很不痛快的穿上了天子的冠冕,然后便想要行使权柄,寻找自己的母亲过来。

    结果王莽义正言辞的说,“八岁孩童,岂能治理好天下呢?”

    “应该寻求太皇太后的意见!”

    王政君没有改变自己的禀性,就像成帝时依赖自己的兄长们那样,依赖王莽这个侄子。

    她直接就说,“我一个妇人,不知道怎么治理国家,一切都交给新都侯处置!”

    于是,

    小皇帝的要求被搁置在了一旁,

    王莽代替他,主持起了这个国家的事物。

    (本章完)

(https://www.biquya.cc/id185167/5679266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