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上朝,那些个大臣斗来斗去。”
“争权夺利,没有人关心百姓生活。”
“流民不安置,土地兼并,越多越多的百姓活不下去,只得无视朝廷的律法。”
“成为流民,流浪在各地。”
“最近,朝廷又颁布了最新的诏令。”
“说什么,哪里的流民多,便杀哪里的县官。”
“那些县官为了保住乌纱帽,便派人把守在各地的官路要道,不准百姓流进他们管辖的范围。”
“光是我知道的,便已经有百人,死于官兵的杖下了。”
听着这些话,徐增寿顿时就有些火冒三丈。
这哪里是想要安置流民的政策?这不是让各地官员,驱赶流民吗?
这就是要把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彻底逼上绝路啊。
这是明君?
朱高煦和朱高燧顿然。
“可嘉靖皇帝,不是很聪明吗?”
“我听说,其十四岁掌权,便独揽朝中大权。”
“为何会突然变成这样?”
乞丐老者,身为军户,对朝中的事情自然是知晓甚多。
继续开口道。
“是聪明,独坐深宫十余年,皇位稳固。”
“可皇帝自私,有何之法?”
“你们以为,皇帝不知晓朝廷内的党争?”
“不知道大明几十万的百姓,流离失所?”
“不知道北虏南寇?”
“其实皇上什么都清楚,不过,他依旧对这些东西视而不见。”
“纵容严嵩,严世藩等人,克扣军饷,俸禄,只为他一人所需。”
“浙江的倭寇,从嘉靖朝二十五年便猖獗肆虐。”
“若非戚继光将军,都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平定。”
戚继光?
徐增寿微微一愣。
“这戚继光,这么厉害?”
老者颔首点头。
“自然,戚继光将军所训练的戚家军,其战力非凡。”
“朝廷十多年没能平定的浙江倭寇,戚将军只用了两年。”
戚家军的组建是嘉靖朝三十八年。
浙江倭寇被荡灭,是嘉靖四十年,也就是去年。
在这之前,抗倭军队,基本上遇到倭寇就是溃逃,甚至还有杀良冒功的现象。
直到戚家军的出现,才让百姓们知晓。
原来……大明将士是能够荡灭倭寇的。
朱高煦倒是对这人略微的感兴趣。
听这老头的意思,戚继光训练的戚家军,战力非凡。
甚至能够不折损一兵一卒,便打胜仗。
“戚继光?”
好像镇守皇史宬的那名将领名字,就叫戚继光吧?
朱高煦朝着徐增寿望去。
“你认识?”
徐增寿随即小声解释道:“高煦,咱们在皇史宬里遇见的那名将领,便是戚继光。”
闻言,朱高煦恍然大悟,难怪第一眼看上去就很是不凡。
不对,戚继光好好的抗倭名将,怎么好端端的来守皇史宬?
总而言之。
朱厚熜在位期间,前期明君典范。
后期,逐渐成为昏君的模样。
长期不上朝,导致党争十分严重,加之,任用奸臣严嵩等人。
为其敛财,丝毫不顾民生,不顾国家。
若非南方倭寇已经猖獗到一定地步了,不然朱厚熜也不会管。
其税赋十分之重。
甚至有的地方,十室九空。
反正不仅不是好皇帝,也不是好人,可谓是自私自利到了极致。
“看来,姚先生第一次猜错了。”
得到想要的答案后。
朱高煦三人便没有过多停留。
……
回到酒肆后。
朱高煦心情异常兴奋和高兴。
看来,朱厚熜这张王炸,要提前出了。
本来他们是不打算提前出的。
可奈何,这仗王炸已经不是两张牌,而是真的炸弹。
能够直接掀牌桌的牌。
这张牌一出,朱高炽和朱瞻基不被废,那自己说实话,还争个毛?
于是,朱高燧便连忙将梦中朱厚熜的所作所为,写成奏疏。
亲自递交给朱棣。
太子东宫。
朱高炽不知为何,总感觉有些上不来气。
总感觉,要变天了。
此时,夏元吉,蹇义等人都察觉到朱高炽的不正常。
便关切的询问道:“太子爷,您这是怎么了?身体不适吗?”
“是否需要让太医前来?”
朱高炽嘟囔着嘴,放下手里的奏疏。
环视周围目光关切的群臣。
喃喃道:“身体倒是没什么不适。”
“只是略微感觉到心里有些发慌。”
“心思不宁。”
“总感觉,要出大事。”
群臣相互凝望了一眼,出大事?
身为太子,能出什么大事情。
于是纷纷劝谏朱高炽放宽心。
这时候,太子妃也来到屋前,她今天也有些思绪不宁。
心里发慌,这种异样的感觉一出现,她便连忙来找朱高炽。
好在,朱高炽并无大碍。
能够让她心里发慌的事情,也就只有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俩的安全。
“你怎么来了?”
太子妃自然也是没有隐瞒。
“我心里有些慌,以为你有事,便赶来看看。”
朱高炽微微一愣。
“你也心里发慌?”
得知太子妃的心里也发慌,夏元吉和蹇义顿时便意识到不妙。
该不会。
真的要出大事情吧?
仅仅在一刻的时间里,原本晴朗的天空,凝聚了一层又一层的厚云层。
时不时还有阴风刮过。
……
与此同时。
朱棣缓缓抬头,朝着窗外望去。
阴冷的风,开始呼啸,他紧促眉头。
今日天气变化,倒是有些诡异。
其站起身,来到屋外,仰望着漆黑的天空。
不打雷,不下雨,就一层阴云在天上挂着。
正常来说,天象正常来说,都是意味着大事情发生。
比如海啸,地震,洪水等等,在出现前,都会出现异常的天象。
就在朱棣思绪着的时候。
小鼻涕来到其身旁,恭敬的说道:“皇上,汉王和赵王来了。”
对此,朱棣便回到了尚书房内。
不多时,朱高煦和朱高燧便来到朱棣面前。
其恭恭敬敬的拱了拱手。
“爹。”
朱棣颔首。
“嗯,什么事。”
朱高煦和朱高燧相视一眼。
开口说道:“我和老三,又梦了一趟嘉靖朝。”
“得知了些关于嘉靖皇帝的事情,写成奏疏,爹,您看看?”
朱棣倒是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目光朝着小鼻涕望去。
小鼻涕瞬间便心领神会,将朱高煦递上的奏疏,接了过来。
而后,递到朱棣的手里。
其刚准备打开奏疏的时候,朱高煦紧接着,开口说道。
“爹,您先别看这里的内容,我还有件事想要汇报。”
听着这话。
朱棣思绪片刻,将奏疏合上。
“说。”
紧接着,朱高煦便说道:“爹,您应该清楚,未来朱瞻基的长子,会搞出土木堡之变这种差点灭亡江山的事情。”
朱棣点了点头。
这件事,自己自然是知晓,因此在另一个世界的朱祁镇被杀了。
而永乐朝的朱祁镇,也将憋死在娘胎里。
顺带,定条祖训,后世子孙,不得取名朱祁镇。
彻底杜绝土木堡之变发生的可能性。
“其实,土木堡之变,有两个发展方向。”
“这其中一个,便是我和老三,举兵靖难。”
“但这是被更改过的历史,实际上,原本历史中,我和老三都在土木堡之变之前,死了。”
“朱祁镇被俘后,其弟朱祁钰,临危授命。”
“挽救大明江山的倾覆……”
朱高煦将原本历史中发生的事情,全都讲书给了朱棣。
朱祁钰,除了心慈手软了些,做皇帝没有什么太大的毛病。
听着这些花,朱棣心里其实还是有些高兴的。
最起码,朱瞻基的两个儿子,其中一个能用。
做的还挺好。
“老二,你说这些,想要表达什么?”
朱棣目光淡然的望着朱高煦。
可要是按照朱高煦这么说的话。
那朱高炽的地位更加稳固了。
只要让朱瞻基,日后选择朱祁钰做为继承人即可。
何必选择汉王朱高煦呢?
“爹,您别着急啊。”
“儿子还没说完呢。”
“朱祁镇在治国,治理上,确实要比他兄长要好。”
“不过,或许是因为身体的缘故,其唯一的一个儿子,在其当上皇太子后,便夭折了。”
“其无嗣,不多时,朱祁钰病倒。”
“孙若薇联合几个臣子,便重新拥立朱祁镇当皇帝。”
朱棣顿时愣住。
重新成为了皇帝?
倒是好手段,看来,自己杀孙若薇没错。
这个蠢货,居然还有脸重新当皇帝。
说完这些,朱高煦便示意朱棣,可以阅览自己递交的奏疏了。
朱棣疑云满面,不知朱高煦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缓缓翻看这份奏疏。
嘉靖皇帝朱厚熜,少年登基,即位之初,励精图治。
彰“嘉靖新政”,其能无忧,然……其贪图长生修道,嘉靖新政没有维持几年。
便开始,沉迷炼丹修道,任用奸臣敛财,漠视天下。
享受皇帝权力,而不履行其义务。
二十余年不上朝。
致使国事荒废,党争严重,天下苦役,贪污腐败无处不在。
卫所制度彻底沦丧。
北虏打到北京城下,南方倭寇猖獗十余年。
明军面对倭寇,便是败逃溃逃……
朱棣越看信件中的内容,眼神越发的锋利。
杀意也越来越高。
甚至能够看见,朱棣的气血已经开始涌上大脑了。
看到一半,朱棣便再也看不下去。
合上奏疏,从椅子上一跃而起。
“好!好一个明君!!!”
朱棣双手叉腰,低沉着眉头。
满脸愤余。
咬着牙,喃喃道:“好一个二十余年不上朝的明君。”
“来人!去把老和尚给我带过来!”
明君,就是从姚广孝嘴里说出来的,因心中愤怒。
朱棣不再对其用敬语。
当初在酒肆里的时候,就不应该对庄牧说那句话。
就应该当场砍死他!!!
省的祸害大明,祸害自己的名声。
紧接着,朱棣继续对着小鼻涕冷神吩咐道:“去,把太子爷,皇太孙,还有夏元吉,蹇义六部官员,都给朕带来!”
我要换储。
本来知晓朱瞻基还有个儿子能力还行,他挺高兴。
结果告诉自己……朱祁钰命短的同时,且子嗣稀少且夭折。
加之,朱厚熜的事迹,也让他换储君的想法,愈发庞大。
知晓事情的严重性,小鼻涕便连忙去东宫请人。
等吩咐好后。
朱棣再次打开这本奏疏上的内容,看了一眼。
不过,只是看了一眼,便立马合上。
不能多看,多看了自己真的受不了。
……
东宫太子府。
朱高炽刚平复心情,准备继续和群臣们处理奏疏的时候。
却见,太监尖锐的声音传来。
“皇上口谕。”
听着这道声音。
朱高炽,夏元吉,蹇义等人纷纷来到门口。
跪听。
太监随即连忙说道:“皇上口谕,命太子太孙……等六部尚书,即可进宫。”
朱高炽微微一愣。
看来,自己的感觉没有错。
应该是发生什么大事情了。
很可能还是关乎到自己的大事。
其夏元吉,蹇义等人也是面露忧虑。
“太子殿下,皇上这时诏见,该不会真的出了什么大事情吧?”
朱高炽无奈。
“行了,猜这没多也没有用,赶紧进宫才是正事。”
“免得皇上发怒。”
来不及多少,朱高炽便带着群臣,赶往尚书房面见朱棣。
按理来说。
正常来说,大事情基本上就是他们几个商量着来。
朱棣这次将六部尚书,都召集到了一起。
很明显,是有大事情要说。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
半个时辰后。
朱高炽,朱瞻基,朱高煦,朱高燧,夏元吉,蹇义等人齐聚在了尚书房内。
此刻的尚书房,寂静的很。
甚至能够听见太子朱高炽喘息的声音。
东宫距离尚书房的距离不算远,他们很早便抵达了。
可抵达之后,朱棣便一直静默的坐在龙椅上。
眉宇下沉,冷漠,且沉默。
这让他们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直到,姚广孝的到来。
“皇上,姚先生来了。”
闻听此言,群臣纷纷抬头。
姚广孝?
怎么他也来了。
朱棣把弄着手里的这份奏疏。
开口道:“让他进来。”
不多时,姚广孝便踏入了尚书房的门槛。
能够感觉到,今天的尚书房,人格外的多。
奇怪,自己早就退出朝堂。
群臣和皇帝讨论事情,自己不应该在场的。
正常来说,要么自己和朱棣讨论事情。
要么群臣和朱棣讨论事情。
自己是不掺和朝政的。
“臣姚广孝,见过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年余八十,还要跪下行礼。
不应该啊,皇上这到底怎么了?
朱高炽,朱瞻基都有些懵圈。
姚广孝八十岁,朱棣十分敬重,整成来说,其还没行礼,就被朱棣给免了才对。
而这次,朱棣只是冷漠的看着姚广孝行礼,没有阻拦和免掉。
(本章完)
(https://www.biquya.cc/id185155/5679300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