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571章 黄花岭上显威名

武德五年,

    秋七月,甲申,初五日,宜出行、搬家、结婚、求子,忌掘井!

    一支骑队,出了雁门关,走了两天路程,来到了云朔边境的岐道村,

    村后便是松涛如海的黄花岭,这里路分两条岔道,一条往杀虎口,一条去张家口。

    当然,此时杀虎口和张家口这两个地名还没有。

    往西北越长城口去的是颉利的定襄汗庭,在阴山下、敕勒川。

    而往东北去,那里被称为无穷之门,进入坝上草原,便是突利小可汗的牙帐所在。

    东宫车骑将军、武安县公薛万彻刚靠近岐道村,便闻到浓烈刺鼻的血腥味,

    “这里刚经历了一场血战!”

    做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战将,薛万彻一下子就察觉到这里的不对劲。

    “这血腥味,战斗结束没多久,这仗伤亡很大。”

    他的旁边,太子右卫率铠曹参军唐临皱眉,“难道我们还是来晚一步了。”

    此行,

    唐临是来宣读太子令,命令李逸将兵马撤回雁门关内的,而薛万彻是带着一百轻骑,护送他来传令。

    薛万彻还手握一道太子密令。

    “武安公以为,这战果是好是坏?”

    薛万彻打量了此处地形,黄花梁、金沙滩,几十里的山冈、密林,云中南下马邑的必经之路。

    “以有心算无心,这里确实是个伏击的好地方,李司空集结了三万人马,只要不走漏消息,云中苑君璋和步利设匆匆南下,只有四五万人的话,那他们败的可能更大。”

    “看来薛将军对李司空也很看好,难道是因你们的封爵邑号都是武安之故?”唐临听他说李逸赢面更大,心里也是轻松不少,于公于私,他都不愿意看到李逸兵败。

    李逸要败了,那代北防线又毁了。

    “我可不能跟李司空相比,他是武安郡王,我只是武安县公。”薛万彻身材魁梧,将门子弟,薛家五兄弟,在隋末号称幽州五虎。

    他爹薛世雄可是隋朝名将,攻伊吾镇北平,可惜后来战死,兄弟五个就跟着罗艺守幽州,在那几年,他们击败了多少进攻幽州的敌人,王须拔、历山飞、甄翟儿、高开道、昙晟、窦建德,

    尤其是窦建德几次挥兵十余万进攻,

    薛家兄弟,尤其是薛万均、薛万彻兄弟,那是屡屡战场建立奇功,兄弟俩将门子弟,却也真刀真枪的干出了一番功名,也向来是有点狂,天不服地不服的,以前也只有罗艺镇的住他们。

    但薛万彻对李逸,却难得有些佩服,服的不是他的官职爵位,而是他这几年那累累战功。

    越往前行,血腥味越浓烈,

    等过了岐道村,发现前方伏尸遍地,战场上遗留着许多残破的旗帜,折断的刀枪,还有插满地的箭支,好像黄花梁那贫瘠的土地上,长出了许多羽箭草。

    还未死透的重伤兵在呻吟,

    倒地不起的战马在悲鸣着,

    “是代北军,”

    “还有突厥人,”

    “还有粟特和铁勒人,”

    “天啊,几乎都是突厥汗国的兵将,居然死伤如此惨重。”

    薛万彻骑马慢慢穿行战场,仔细的打量着那些遗留在战场上的尸体、伤兵伤马,还有各种残破的武器等,

    连战场都还没来的及打扫,

    “看来这场仗是几个时辰前才发生的,这战场上我军尸体很少,更没有我军伤兵,”薛万彻得出结论,“这仗还没打完,李司空在此成功伏击了突厥军,敌人溃逃,李司空还在追击!”

    战场上伏尸无数,一眼望不到头。

    一众从太原赶来的人,无不吸了口冷气。

    薛万彻所料没错,

    战事正是今天午后时开打的,李逸率三万余人马,在此成功的伏击了苑君璋和步利设的五万联军。

    这支由代北军、定襄后隋军、突厥步利设所属的突厥部众、粟特部众、铁勒部众,甚至是一支奚军的联合军,

    他们根本没有料到,李逸会出现在云朔中间,这里已经算是苑君璋的腹心之地,

    两人都急着杀去马邑,要为子报仇,诛杀高满政夺回马邑城,然后就在此遭遇十面埋伏。

    一心要一雪前耻的淮阳王李道玄,和要献投名状的高满政,他们打头阵。

    高满政率他的五千朔州步骑,率先杀出。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苑君璋看到高满政还敢来此伏击,当即红着眼睛便挥兵急冲。

    高满政率五千人也顶上,双方大战,

    战不多时,高不满政这五千人就顶不住了,毕竟寡不敌众,而且他的五千兵里,还有两千新招的兵。

    高满政兵败退走,苑君璋是策马直追,曾经两家都是马邑豪强,两人也都是边郡游侠儿,一起也算志同道合,后来还一同加入了刘武周起兵,

    可不知何时,两人生隙,如今更是刀兵相向。

    杀子之仇,不共戴天。

    高满政逃的很仓惶,不是做戏,而是他这五千兵,真打不过苑君璋,何况苑君璋两万余大军后,还有两万多突厥各部联军。

    要是跑的不快,就要被包饺子了。

    高满政引的苑君璋穷追猛打,把他们引到了李道玄的幽州骑兵阵前。

    李道玄见敌人引来,便率四千余幽州骑兵,从黄花梁俯冲而下,加速冲锋,

    直接将苑君璋那因追击而拉成一字长蛇阵的兵马,截成七八段。

    高满政这时也率领跑的上气不接下气的马邑军,又杀了个回马枪。

    九千人马,联手作战。

    在后面行军的步利设,听闻前面高满政和李道玄联手伏击,不仅没有退缩,

    反而是第一时间就率兵杀了上来。

    丧子之痛,让这位步利设双眼被仇恨所蒙蔽,

    而此前云中之战,

    这些天他们也基本上弄明白了,那天李逸真的只带了万把人来援,而王君廓也是真的一口气跑了几百里,跑回了北燕州。

    那晚李逸连夜南撤,也是一路撤回了应州。

    他们却聪明反被聪明误,把李逸想的太神机妙算,觉得李道玄轻敌冲阵被围,是故意以身为饵。把王君廓抛弃友军,临阵脱逃,当成是要迂回包抄,

    更误信了李逸的虚张声势,以为唐军大军来援,早就设计好的这一切,

    于是他们五万大军,退守云中城里,追都不敢追,甚至因此没能及时回防马邑,

    这才导致了高满政叛乱,杀了苑君璋和他的儿子夺城投唐。

    现在,面对高满政和李道玄这不满万的人马伏击,步利设已经不去费脑子猜测了,

    干就完了。

    可这回,他又弄错了。

    当他率领人马杀上来,咬着牙吼出把高满政和李道玄这不满万人马全都围歼于此,一个不留时,

    李高迁和刘世让率领的忻代联军一万五千,出现在了他们后面,截断了他们退路。

    前后两军都被伏击,

    首尾不能相顾,

    王行敏、云师端率领定州步兵又杀向中军,

    刘黑闼、苏定方、李存孝三骑将,带着轻骑也杀入战场。

    苑君璋五万余联军,被李逸刘世让等三万余唐军伏击,反而是众不敌寡。

    伏击突然,

    突厥和代北军,大多都没有披甲行军,

    又被唐军切割成数段,

    而李逸一支又一支的兵马这么杀出来,还在黄花岭松林里,虚插了旗多面旗帜,

    人嘶马叫,

    好像还有千军万马在后,

    一支奚人小部落,最先被击溃,他们扛不住刘黑闼和苏定方这河北双骄的骑兵猛冲,

    他们接受突厥征召随颉利抢南边,颉利退兵后又把他们划给步利设,跟随援云中,现在又去援马邑,本来就心里多有不满,他们是想来抢掠的,不是来跟唐人死磕硬拼的。

    当被突然伏击,伤亡大增,又看到四面八方好像全是唐军,

    尤其是看到李逸的大纛出现,

    这支奚人小部落的首领,终于忍不住逃了。

    黄花梁上,

    李逸就站在大纛旗下,

    还特意穿了一身华丽的鎏金战甲,无比的醒目。

    大纛旗左右,各十二面牛皮战鼓。

    十二名壮汉,赤着上身,奋力的擂动着战鼓,鼓声如雷,激昂万分,响彻战场,

    唐军将士们在这一声声战鼓中,热血沸腾,奋勇争先。

    五万联军,

    成分复杂,

    战事不利的时候,便成了乌合之众。

    奚人小部落先溃逃后,便有其它的奚人部落、粟特部族军也开始溃逃,

    很快,连苑君璋手下的代北兵,也有逃跑的,甚至有人干脆临阵倒戈。

    恐惧的情绪迅速蔓延,

    无数人争先恐后的开始逃跑,

    溃逃成风,兵败如山倒。

    唐军大举掩杀,衔尾追杀,

    一路追杀三十里,

    敌军伏尸三十里,

    鲜血染红残阳,

    当暮色下唐临、薛万彻骑马找到了李逸时,李逸已经换掉了那套骚包显眼的鎏金战甲,

    换了套轻便些的犀牛皮甲。

    一众将领正向李逸汇报战果,一群参军正在奋笔疾书记录着。

    “步利设和苑君璋逃了,没能俘斩。”

    “不过还是俘虏了三万余,收获颇丰。”

    “阵斩数量还没有清点出来,仍在打扫战场,等稍晚些时候应当就有结果了,估计斩首不少于三千。”

    “敌人最多有一万五千人溃逃出战场,若不是只许追击三十里,一路追击到云中城下,还能斩俘更多。”

    “战马、武器、铠甲等也缴获不少···”

    高满政的铠甲上血渍凝固来不及擦拭,听到这些斩俘数字,激动的满面通红,“司空,末将愿率本部为前锋,为司空攻取云中城。”

    刘世让、王行敏、云师端等也是不甘落后,纷纷请战,连李高迁都喊着要一鼓气作,夺取云中。

    正在此时,

    在外巡查的轻骑来报,东宫使者到来。

    “来人自称是太子右卫率铠曹参军唐临、太子左卫率车骑将军薛万彻,前来向司空宣读太子令!”

    李逸闻言,眉头不由的皱起。

    (本章完)

(https://www.biquya.cc/id184566/5679258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