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沈慕风说了会处理,但万一就有没防住的漏网之鱼找了上来。届时,面对危险的,可就是整个村的人。
一个信王,一个侯府嫡子,能调动的势力,必定不会少。
提前把粮食分给了村里人,他们得了好处,若真有什么事,也不好多说什么。
随后,几人又统一口径,只说那公子是富商之子,路上遇到贼人打劫,这才受了伤躲在山上,被他们所救。
回到山上,杨柳村人见温家拉了一大车粮食回来,都十分羡慕。
这一看,就是那受伤的郎君感谢他们的。这么一大车粮食呢,只怕够他们一家吃个一年半载的。
怎么他们就没这么好的运气,能救上这么个贵人呢?
听说柳二狗那老头,不过给人带个路,就得了五两银子,温家只怕得了更多。
真是人比人,羡慕死人。
回到后,程老汉叫来温勇,把事情跟他说了。
温勇没有意见,这人本就是岳父和闺女救的,这得的谢礼,他们想怎么处理,那是他们的事。
于是,二人一同去找了杨里正,把要把粮食分给的村里的事一说。
杨里正直呼温家大义。
他们在这山窝也住了有十来天了,住下来后,村里有不少人去了县里想买粮,结果发现粮价都涨到230文一斗了,他们这些逃荒的百姓,哪里买得起。
村里不少困苦的人家,存粮本就不多,他正为以后着急呢,少不得又要拉着村里的富户一起接济。这一次两次的,或许没问题,次数多了,谁都会有意见的。
如今好了,有了温家这一车粮食,问题就解决一大半了,
温家这一车粮食,一共15石,共1800斤,还都是舂好了的黍米。
留五石出来给巡逻队当工钱,剩下十石均分给村里人,一家也能分至少十斤。
这十斤的黍米,自己再加上些糠和野菜,节省着吃,怎么也能吃个一月半月的。
杨里正赶紧又敲锣,把村民们集合起来,把温家的义举一说。
村民们听说温家要把粮食分给他们,都十分高兴,纷纷表示感谢。特别是那些粮食本就不多了的人家,更是对温家感恩戴德。
杨柳村的风气还是很不错的,都是些老实本分的人,奇葩较少,相对比较和谐。
逃荒这些日子,温司遥一直观察着,就是觉得村里大部人都还算不错,这才把粮食给了村里。
至于家里人吃的,如今还充足。有系统在,她空间亦有不少财宝,不会让他们饿着得。
村里人欢天喜地的领了粮回去,没一会儿,便有不少人家给温家送来了他们挖的野菜或捡的蘑菇。
这家一抓那家一把的,虽每家都给的不多,但加起来,还是足足有两三筐的。
程氏让几个儿媳把这些都拿去焯水晾晒起来,制成菜干,等以后没菜的时候吃。
傍晚时分,杨柳村派出去打探消息的巡逻队回来了,带回了一则好消息。
朝廷调了定北军,前去陇州平乱,目前已经从朔州的其他郡前往陇州,想必要不了多久,就能平定民乱,他们便可以回去了。
杨柳村一行欢欣鼓舞,晚食的粥,都做的比前几日稠了不少。
在这里住了这么些天,如今总算看到盼头了。
人的悲喜并不相通,在大家高兴的时候,也有好几个刚得知了娘家消息的娘子在默默垂泪。
杨柳村每隔一天,便会派巡逻队驾车前往安定郡官兵值守处打探消息。
一为知道天水郡那边的情况,二也是为那些嫁到杨柳村的女娘们打听娘家的消息,寻找亲人。
张梅和李翠的娘家,一直都没消息,今日前去打探消息的巡逻队,总算打听到了点消息,可却不是什么好消息。
那张家村和李家村的村长,并没有带着村民们外出逃荒,而是选择了上山躲避。
他们今日遇到了几个李家村人,据他们说,他们在山上躲了两日,那些乱民搜山时,他们村不幸被发现,乱民大开杀戒,村民四下逃命,如今大家都走散了,他们也不知道其他人情况如何,是不是还活着。
李翠得知噩耗,哭的不能自已。到现在都没见到娘家人,只怕是凶多吉少了。
张梅也是心情沉重,张、李两村相邻,上山躲避只怕离得不会远,李家村都被发现了,张家村只怕也难幸免。
不过相比起李翠来讲,张梅倒是没那么伤心。张梅在娘家并不受父母宠爱,与父母和兄嫂的感情都是淡淡的。
李翠就不同了,她未嫁时,在家父母兄长都是很疼她的,她嫁人后,对她依旧很不错,有什么好东西,也都会送一份过来给她。
家里其他三个妯娌的娘家,都多少会来婆家打秋风,就李翠家从来没有,相反,还会往温家拿东西。
这一直也是李翠的底气所在。如今娘家遭逢巨难,她怎能不心痛。
温三郎心里也不好受,见娘子哭得这么伤心,只说明日他亲自去打听,既然有人能跑出来,肯定就不止他们几个。
温司遥叹气,在信息闭塞的乱世,要想找人何其艰难。
在原主记忆中,李翠是有两个侄子还活着的。几年后,被温三郎找到了,不过已经卖身给大户人家当马夫了,从良民变成了奴籍,签的还是死契。
那个时候,温家没钱没权,根本没法把人给赎回来。
(https://www.biquya.cc/id184425/2785557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