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还能靠着野菜草根之类的充饥。可越往前走,那些野菜草根也被人挖光了,不仅没吃的,连水都难找。
在他们又饿又渴时,恰好碰上一队人牙子,于是便把李翠那两个侄子卖了,一人换了十斤粮食和一竹筒水。
李翠那族叔痛哭流涕,“翠丫头,我也是为了他们好啊。跟着我只能饿死,去了人牙子那里,好歹还能活命啊。”
其他人也是哭,“我们也是不得已的,我们自己都要饿死了,哪里还带得了两个孩子。”
李翠恨得不行,捡起木棍对着他们就是一顿打。
打完又跪地大哭。
“夫君,这可怎么办?我们去哪找那两个孩子啊?”这要是爹娘兄嫂都没了,那两个孩子,就是她老李家最后的根了。
“只要活着,总能找到的。”温三郎安慰,“小妹和外祖救下的那位郎君有些本事,我们回去看能不能找那郎君帮帮忙。”
他大舅哥那俩小子,一个十一,一个九岁,都不是特别笨的那种,想来应该能在人牙子手中保全自己。
只要活着,那便有希望。
李翠闻言,瞬间又燃起了希望,“对对对,回去求那郎君帮帮忙。”
只要能救回两个侄子,她给小姑子当牛做马都成。
四人又对着那几人逼问一番,确定他们是真不知道李翠其他家人,以及张家村一行的下落后,这才放过他们。
四人接着又在这一带来回找了几遍,花了不少铜板问了好些同样是躲山里,后来又跑出来的人,还真让他们给问出了些情况。
其中,有几个人在靠近川县的山里,见过甘县张家村的人,那些人能准确说出张家村村长的名字,想来不是说谎。
张家村那批人有二三十人,都带了些东西,其中有一人,按特征很像是张梅的兄长。但是张家村的人都没往安定郡这边来,而是往深山里去了。
既然还有人活着,那便有希望,张梅也算松了口气。
而李翠那边,也有好消息,他们又找到另外几个李家村人,得知李翠的二哥二嫂还活着。
只是,当初他们逃的时候,她二哥二嫂想着要再找一找家里人,便没跟他们一起,如今他们也不知道啥情况。
虽如此,但也终归是好消息。
眼看时间已经不早了,四人便又赶上马车回去了,等过两日再回来找。
而另一边,杨柳村暂住地,江氏得知温大郎和温三郎去打探他们岳家的消息后,便找上柳五娘的娘亲黄氏去说嘴。
“你说这温家,真是好笑的很。我们这两家在跟前的亲家,没见他有多少帮衬,倒是费心去打探那些没影的。”
“指望着别人会觉得他家仁厚?我呸!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罢了,人前装好人,人后咋样还不知道呢。”
“之前我家老头子还活着时,倒是还知道亲家,我家老头子一走,就看不上我们家了,连给小辈坐个车都不让,还要打要杀的。”
黄氏实在不耐烦听她说嘴,“温家确实仁厚,昨日还给大家分了那么粮呢。你可别刚领了人家给的粮,背后就说人家。”
说到粮,江氏就更来气了,“你说温家什么意思?那么多粮,竟也不给我们两家先分一些,直接就给了村里。这是明摆着看不起我们两家,不想认我们这两家亲。”
“我们家,可就只剩一袋粮了。”
说起粮食,黄氏心里也有些不是滋味,在她看来,有东西肯定是先紧着自家亲戚的。可温家偏生就全给了村里,都没想过私下给他们留一些,显得对他们这些亲家很不上心。
但她也不想跟江氏一起说温家的不是,便道:“人家的东西,人家怎么安排,那是人家的事。行了,我这正忙着呢,你赶紧走吧。”
黄氏正把野菜切的细细的,然后合着麦麸和面粉,一起做粗粮饼子呢。
她家的人可比杨家多,粮食也没剩多少了,不省着点只怕撑不了几个月。
如今这情况,冬种是指望不上了,就算朝廷平息了战乱,他们也得撑到来年秋收才行,这可是一整年的时间啊。
江氏见黄氏不跟她的话茬,撇了撇嘴,暗骂了句窝囊,从黄氏那野菜筐里抓了把野菜,悻悻的走了。
按她说,这要是两家合起来,闹上门去,怎么着也能从温家抠出点粮来。反正她也几乎跟温家撕破脸了,自然是能捞多少好处是多少。
等江氏走后,柳五娘的爹柳有富上前对黄氏道:“江婆子那人,你以后少跟她来往。”
“我哪有跟她来往,她自己凑上来的,还顺走我一把野菜呢,真是腌臜婆。”黄氏也是气,就没见过这样的。
“她的话你也少听,别跟她瞎凑合。温家这亲家算很不错了,逢年过节的,该有的节礼就没少过。我们但凡有事求上门去,他们也没有不管。”
“粮食的事,五娘昨日就回来说了,那是人外祖做的决定。人本就是他救的,给他的谢礼,他怎么安排都成。给是情分,不给亦是本分,不可多想。”
“我知道。”黄氏应,“只是这粮食不多了,心里总是愁。”
柳有富也叹气,“唉,听里正说,彭阳县的农户已经要开始秋收了。他这两日正打算遣人去问,看有没有需要雇长工的人家,到时候让村里的壮汉去帮人秋收,挣点工钱。”
如今已是九月下旬,今年天旱粮食成熟的晚,往年这个时候都已经收完了,再歇半个月,就是种冬小麦的时候了。
“当家的,如果没有民乱,我们不用出来避祸,如今应该也要秋收了。”黄氏抹眼泪。
“西汾河都干了,只怕也难有收成。”
“万一也下雨了呢?彭阳县都能下雨,我们天水郡指不定也下了雨呢。”
“现在说这些也没用,走一步看一步吧,我们村已经算好的了,至少大家还留有命在。没听五娘说,她那俩妯娌,家人躲山上,只怕都死光了。”
说起这个,黄氏又要哭了,“也不知元娘如何了。”
黄氏一共生了五个,最大和最小的是闺女,中间三个是儿子。
大闺女柳元娘嫁给了县城的一个小贩,走之前托人给家里捎过信,说是跟夫家到蓟县投奔亲戚了。
可蓟县的百姓都走了,也不知道大闺女如今在何处,人如何了。
“元娘婆家有些本事,指定不会太差,你就放心吧。”柳有富安慰。
得亏小闺女嫁了同村,不然又得多担心一个。
(https://www.biquya.cc/id184425/2785557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