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展示之前,还是得先考考大家的眼力。”
在于教授的指示下,两名助教战战兢兢地打开箱子,从满当当的填充物里取出十几枚贴着编号的天青色瓷片。
“这些碎片里只有一枚是真正的汝窑,其他都是不同时代的仿品,大家排队来近处看看,看有没有同学能分辨出来。”
——“啊?”
——“这不长得都一样吗?”
——“这么小的碎片能看出什么啊?”
——“……”
底下的同学原以为于教授搞了这么大阵仗,今天定能一饱眼福,结果看到展示出来的只是大大小小的碎片,全都大失所望。
面对同学们毫不掩饰的失落,于教授耐心地解释:
“你们可别小看这枚碎片,等过了今天,你们再想看到它,就得到博物馆去看喽!”
姚开昔对这话深以为然。
古董圈子里有句话叫‘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汝窑的珍贵,就在于存世量极少。
从北宋晚期汝窑现世,到宋朝灭亡汝窑消失,前后不过二十年。
短短的二十年里,又只有宫廷烧制出的瓷器才能被冠以‘汝窑’之名。
在姚开昔的记忆当中,被记录在册的汝窑不过几十件,于教授能得到一枚碎片,已是极为不易。
至于那些形状完整,能上拍卖会的,更是稀世珍品,每一件都被拍出了九位数的天价。
如果不是英年早穿,再过几年她八成也能拥有一件汝窑的。
传说中,汝窑的来历源自宋徽宗的一个梦。
梦里,大雨停歇,一抹天青色自云层中倾泻而出。
徽宗醒来后,始终无法忘记那抹令人心醉的天青色。
于是,他写下一句‘雨过天晴云破处’,随即就下令,让工匠烧出这样的颜色。
打工人都知道这个要求有多抽象,但古代匠人跟我们毕竟不同,他们如果做不好,是真的会出人命的。
全国工匠都为这句话而忙碌。
最后,汝州的工匠竟真的将只在徽宗梦中出现的天青色烧制出来了。
汝窑的烧制不计成本,条件苛刻。
须以玛瑙入胚,制作时更是需要完成足足七十二道程序,道道都是绝活。
汝窑胎体较薄,需要工匠一毫米一毫米的修整。
上釉时,工匠动作不能有丝毫的拖泥带水,必须紧抓泥胚,快速的放入釉中浸泡。
这还只是开始。
汝窑最特别的就是颜色,这种颜色无法被形容,也从来没有在自然界中出现过。
这样纯粹的颜色,需要极为苛刻的烧制温度配合。
一千二百二十度的烧制温度,上下波动不能超过十度。
那时没有后世的先进设备,温度全靠工人通过一个小孔人工掌控。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弥足尊贵的天青色还需要天气的配合方能显现。
只有在温度和湿度都适宜的下雨天,烧制出来的颜色才会是恰到好处的天青色。
釉面如玉,润如堆脂。
真真的‘天青色等烟雨’。
在场的学生们不说对历史和古董有多了解,至少是感兴趣的。
经于教授这么一说,便纷纷来了兴致。
在助教的安排下,每10人一组,轮流上前观察。
教室里足有200多人,就算每个人只是急匆匆的看了一眼,也花去了将近半小时的时间。
姚开昔明白,普通学生根本没有能力做这样的鉴定,于教授此举只是为了增加趣味性,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
(https://www.biquya.cc/id184359/2788155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