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独行月球》还没立项的时候路云就成了它的总科学技术顾问,那时候还是一七年底。
当时他在影视方面只有《向往的生活》第一季和《战狼2》男三号的成绩。
《超时空同居》和《流浪地球》只是拍完了,还没上映。
刚成立了蓝星航天公司,正在研发“放飞-70”火箭发动机,连“万户”火箭的PPT都还没公开展示过。
好在因为“金蟾”迷你月球车的事跟国家探月任务拉上了关系,逼格一下子就上来了,所以被《西虹市首富》剧组请去客串。
也因为这个关系,他提前接触到了打算拍《独行月球》的张池鱼和沈藤,不仅成了电影的科学技术顾问,还说了要投资。
《独行月球》筹备了三年,到现在二零年底终于要开机拍摄了。
路云这个科学技术顾问并不需做很多事,主要是给《独行月球》剧组牵线,给他们介绍几个月球方面的专家。
然后最后做一些审核工作。
另外就是指导蓝星天工做出更符合《独行月球》气质的科幻道具。
原先的时候要么视频沟通,要么偶尔跑一次,但是当《独行月球》筹备组正式入驻了东方影都,也开始在摄影棚制景之后路云就不用乱跑了,从《流浪地球2》剧组出来拐个弯就能见到《独行月球》剧组的各个负责人。
今天是《独行月球》筹备期的最后一天,明天就要开机了,路云过来参加他们开的总结会议。
看着坐在“科学技术顾问”身份牌后边的路云,最早跟他接触的沈藤和张池鱼相当感慨。
他们没想到短短三年时间路云竟然成长到这种恐怖的地位。
航天方面的事他们不了解,只知道参与国家航天任务非常光荣,蓝星航天公司打得外国载人航天公司毫无还手之力。
当然,最明显的还是蓝星航天公司估值几千亿人民币,而路云在里边的股份占大头,那身价也是几千亿。
要知道去年一年国产电影的总票房也才400多亿!
这么说吧,如果路云三年前说“可以给电影投资”有10含金量的话,那句话放到今天就有1000含金量!
说到电影,去年400多亿的国产电影总票房可是跟路云有相当大的关系。
毕竟光他主演的《流浪地球》和参与配音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加起来就超过了120亿!
而且从出道以来,路云的演技增长非常快,观众非常认可。
电影的口碑也非常高,没有演过烂片。
哦,最初的出道作品《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除外。
别看因为真正的男一号进去了,他在各种百科和演员介绍里顺位升成了新的“男一号”,但那部电影其实跟他的关系不大。
毕竟路云说是演男二,其实台词和出场时间少的很,整部戏都是围绕着男女主,也就是“进狱系”的吴凡签和安芳菲进行的。
另外跟路云合作过的导演和演员也赞不绝口。
并且是发自真心的称赞,既不是人情世故也不是配合剧组宣传的那种。
路云唯一的问题大概就是半路出道混娱乐圈,在娱乐圈里没有根基,跟娱乐圈那些根深蒂固的大势力也不兼容,所以没拿过什么表演奖项。
不过他们发现路云也不怎么在意,曾经说过“只要观众满意就可以”。
那就很……无敌了。
那些娱乐圈的大势力也拿一个“无欲则刚”的人没办法。
并且路云也不是简单的人,他在娱乐圈外的势力大得吓人,还有国家背书。
人家不来娱乐圈砸场子就不错了。
所以那些娱乐圈大势力也不敢惹路云。
这样一来,跟路云合作的演员和剧组也就没问题了。
开完会之后沈藤他们又请路云吃饭,饭桌上说了不少感谢话。
沈腾:“路老弟,有你的参与我们信心十足,你搞得那些科学建议看着就得劲,我觉得咱们这电影至少20亿票房!”
张池鱼:“是啊,虽然这个戏主要还是看藤哥的喜剧表演,但毕竟有个科幻背景,整体也是在月球上的科幻基地里进行表演,所以之前的时候我们真有点缺乏信心,而有了路总你的参与我们现在非常有信心。”
而路云笑道:“我看你们还是信心不足,要我说咱们这电影票房还少得35亿!”
“!”
嚯,听路云这么一说几个人都是一惊。
别看《流浪地球》已经把国产电影的票房纪录上限探到近65亿了,然后《哪吒之魔童降世》也证明60亿级别的票房不是孤例,但大多数电影的票房依旧是在10亿以下“挣扎”。
能有20亿的票房那就相当了不起了。
毕竟现在的电影成本有5个亿都是超级大制作,按照“三倍回本”的大体数据来说15亿就回本了,剩下的就是利润。
当然,除了某些特别的大片。
比如号称30亿拍三部,单部成本10亿,总体要90亿票房才能回本的《封神三部曲》。
而《独行月球》作为喜剧电影,虽然有科幻背景,但初期成本也只有3亿,这样的话9亿票房就能回本。
要是有20亿票房那就大赚了。
哪怕成本没有控制住,后期涨个一亿两亿的,那十几亿票房依然能回本,20亿还是有得赚。
但是35亿……他们还真有点不敢想。
毕竟35亿票房,去掉一九和一七那两年的逆天票房,其余年份都是争夺当年国产电影票房第一的重量级选手。
可是想到路云身上的种种传说,其中“语言票房”就是一绝!
这要是真拿了35亿票房……
那不得起飞啊!
之前沈藤主演的最高票房电影是《西虹市首富》的30亿票房,当时他们也没想到,而正赶上路云名气大涨的时候上映,票房直接爆了。
这次他们又是让路云当科学技术顾问,又是让路云再次科幻,并且路云的名气比当年更大,35亿还真有可能!
而路云看着他们吃惊的表情心里暗笑。
上一世没有他的参与《独行月球》都拿了31亿票房,这一世有了他的参与肯定不会少于35亿,甚至有可能摸40亿的门槛。
毕竟这一世有路云的参与,国产电影的票房纪录被早早的拔高了。
他这个演技、这个身份来演电影,那真是降维打击!
第二天,路云以“科学技术顾问”和“客串”的身份站到了《独行月球》的开机仪式上,拍合影的时候还站到了沈藤旁边,所以被拍的清清楚楚。
众人:“《独行月球》开机大吉!”
消息一经发布,《独行月球》的网络热度直线上升!
【路云又要拍新电影了?】
【路云不是正在拍《流浪地球2》吗,怎么又拍《独行月球》了,他也轧戏?】
【好家伙,路云决定把工作重心重新放回娱乐圈了?】
【啊啊啊,作为路云的影视事业粉,我好高兴!】
【早就听说《独行月球》要拍,而且藤哥要演男一号,看这站位,难道路云要演男二号?】
【好家伙,路云现在的咖位还演男二号,这电影的配置这么牛批吗?】
【等等,我记得《独行月球》原著里的男二号是一只袋鼠吧,路云演袋鼠?】
【啊,路云演袋鼠怎么演?像吴颜祖在《魔兽》里那样从头到尾不知道是谁的模式演古尔丹?】
【那请路云演有什么意义?】
【可能有改编吧,有原著的电影基本上都得改编,有些改编的连妈都不认识,或许路云演的袋鼠化形了?】
【你搁这演《聊斋》呢?而且特么的《聊斋》有袋鼠精吗?】
【不是,你们都不看新闻内容的吗,人家上边写的是“科学技术顾问”和“客串”啊。】
【奶奶的,又让新闻标题给骗了,这些媒体写标题就不能写全吗?】
【哈哈哈,标题写全了还怎么吃流量?】
当众人谈论路云的时候,他本人已经回到《独行月球》隔壁的《流浪地球2》继续拍戏了。
《独行月球》开机之后他“科学技术顾问”的身份就到期了,毕竟这个身份是电影开机之前完善剧本的时候才用的。
只有剧本完善了电影才会开机。
而路云要客串的内容也不着急,按照《独行月球》的拍摄时间线,他客串的戏份怎么也得明年才拍。
所以参加完《独行月球》的开机仪式他就离开了,记者们根本逮不他到,那自然也无法问他“你对现在的网络热议有什么看法”了。
并且今天不仅仅是《独行月球》有热度,还有其他事呢,比如“木鸢号”再一次的载人飞行。
现在“木鸢号”的载人飞行已经不再用“试飞”的名头了,而是正式服役。
只不过未来还会有一些拓展性测试任务。
作为新型的航天器,“木鸢号”的功能上限并没有被完全探索出来,只做公司内的商业航天员培养任务和偶尔的非常规航班商业载人任务可不是上限。
所以航天局方面现在就在考虑要不要也用蓝星航天培养商业航天员的方式培养国家队的职业航天员。
现在航天局还没接收购买的那架“木鸢”级太空穿梭机,但是可以先用“木鸢号”做一做探索。
相对于培养一名航天员的几十亿,用火箭和飞船送一名航天员进入太空的几亿,花五千万让五名航天员进入太空就约等于没花钱。
职业航天员进入太空是要干活的,他们在地面做的训练其实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进入空间站之后要适应不少时间。
要是这样的话,那让预备航天员先乘坐“木鸢号”进入太空,先适应一下在太空的感觉,然后用装在“木鸢号”舱内的训练设备练习“打螺丝”。
那是不是等真的进入空间站之后能立刻适应太空生活和太空工作?
而且说实话,航天员只是地面训练确实不够全面,哪怕按照各种选拔严格培养出来的航天员也仅仅是“理论”适合当航天员。
毕竟各种环境都是地面模拟的,并不是真正的太空环境。
所以有些人是不那么适应太空环境的。
比如进入太空之后体液再分配,有的人很快就能适应,看起来只比在地面的时候面部肿胀一点点。
而有的人适应起来就比较艰难,脸肿的就跟发面馒头似的。
之前的时候航天员进入一次空间站可不容易,如果没有生命危险是不能轻易返回地球的,所以哪怕不怎么适应也得在空间站里生活工作半年。
可带着不适状态在太空生活工作,那既是对航天员的折磨,又会因为航天员身体不适耽误一些工作进度。
毕竟其他航天员能发挥90%以上,而身体不适的航天员顶多发挥70%。
现在有了“木鸢”级太空穿梭机,如果花点小钱提前让预备航天员进入太空适应适应,或许就能筛选出更适合在太空生活工作的职业航天员。
甚至这个环节可以非常提前,提前到航天员选拔阶段,只有过了“适应太空”这一关才能继续选拔。
毕竟培养一名职业航天员要几十亿,提前筛掉不太合适的人岂不是变相节省了几十亿吗?
至于商业版的太空旅游是五个小时,不够训练,那么国家队可以多掏一点钱把留存在太空的时间延长到五天!
普通人训练个一天就能在太空待五个小时,那些参与航天员选拔的人不是精英飞行员就是精英科学家,稍微训练几天在太空待五天简直轻轻松松。
当然,前提是要能适应太空。
航天器进入太空最花钱的阶段就是起飞阶段,真进入太空之后其实相对来说挺省钱的。
并且“木鸢号”是具备长时间在太空的停留能力的。
又有厕所又有餐食储物柜,顶多再加几个睡袋,足够几个人在太空太几天了。
虽然简陋了点,但毕竟是在筛选航天员,要是连这一关都过不了,怎么执行以后在空间站待六个月的任务?
正好淘汰!
航天局那边非常看好这个训练模式,正在跟蓝星航天探讨各种细节。
虽说属于航天局的“木鸢”级太空穿梭机一两年内就能交货了,但这种探索式的训练可不能拖到两年后才搞。
因为这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真要是效果好,确定要加入航天员选拔的话,那是要重新编纂职业航天员筛选与训练大纲的,这可不是一个小工程。
要是提前一两年办了,等“木鸢”级太空穿梭机到货之后就可以直接开启新形态的职业航天员选拔和训练。
而不是再往后推迟个一两年,用属于自己的太空穿梭机做了相关测试之后再搞新大纲。
并且这也不是太空穿梭机的任务极限,还有呢!
(本章完)
(https://www.biquya.cc/id184251/5679275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