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武侠仙侠 > 人间真仙:开局得太上老君传承 > 第一百四十四章 忙活许久,还要倒给八百两银子

宣德书屋,号称大夏第一书屋,延续至今已有二百年,不仅收录尽大夏书籍,更有不知多少本前朝古书。

近几十年来,京畿时常流传一句话,想寻一本古书,便去宣德书屋。

若宣德书屋都寻不到,那大夏便无此书。

这日,时近午时,陈阳双手揣着衣袖,腰间别着《水浒传》第一册,出了明安居,不紧不慢的朝着宣德书屋走去。

“白鱼儿这家伙,昨夜不过才抄十篇经文,一大早又跑了”。陈阳暗自摇头,老君爷给的道经,可非寻常经文。

白鱼儿的道行,兴许已相当于初入中三品。

自从前天,他教给白鱼儿一些剑术,仗着还算有些本事,一到卯时白鱼儿就跑出去溜达,晚上才回来,整日不知跑哪了。

“瞧一瞧,看一看,上好的稻棠纸,今日来买,不要十文钱,只要九文钱一张!”。

“各位莫要听他的,我们这也有稻棠纸,八文钱一张!”。

“七文钱,今日我们书屋七文钱一张稻棠纸!”。

一条不算长的街上,街边罕见的没有贩夫走卒之流,店小二比着吆喝,对视间火药味十足。

若非不合礼数,恨不得把过路人都拦住,不让路人去到下一个铺子。

入了这条街,陈阳目光四处打量,街两旁的铺子,门头都修得古色古香,门匾一个比一个大。

要么是书屋,要么是卖文房四宝的铺子,连个卖吃食的都寻不到。

过往之人大多身穿白袍,头挽发鬓,腰系香囊,手里拿个扇子,穿得一个比一个骚包,说起话来,满嘴的‘知乎者也’。

若是家境好些,还会随身带一把君子剑,剑柄镶玉挂穗。

逛了约莫一刻钟,陈阳脚下止住,抬首望去,眼前这家书屋,修得格外气派。

门上的牌匾,龙飞凤舞的刻着“宣德书屋”四字,气韵贯通,浩然正气近乎透匾而出,门前丈远一尘不染。

一眼便知,留此匾者非同寻常。

从外面看一眼,可见书屋坐满了人,来此观书者,近乎都有功名在身,秀才进了里面都排不上号。

甚至不少人都修得浩然,正儿八经的儒修。

所谓京畿第一书屋,就是与别的书屋不同,门前连个迎客的店小二都没有。

陈阳走进书屋,还未开口便听柜台后的掌柜说道。

“十两银子看一天书,茶水自备”。

掌柜是个中年男子,翘着二郎腿,倚靠在太师椅上,手捧一本书悠哉悠哉的看着,说话时头都未抬一下。

他在宣德书屋,当了二十年掌柜,京畿有名的文人墨客,玉堂清贵来了,压根不用开口,听脚步声便知是谁。

来者脚步声很轻,身边还没个书童跟着,哪可能是贵客。

“十两银子,这么贵?!”。

陈阳眼中不由露出几分异色,要知这些银子,可够一户人家吃许久了,来了这书屋,却只够看一天书,而且连口茶水都不给喝。

“哪里贵了,这么多年不一直是这个价?”。掌柜眉头一皱,余光瞥了眼陈阳,见果真是个生客,脸上不由露出几分轻视。

“鄙人便是宣德书屋的掌柜,姓郑,名文和,不知寻我有何贵干”。

“在下有一事要与掌柜谈”。

陈阳默默摇了摇头,冲着京畿第一书屋的名头,终究是捏着鼻子走上前,从腰间拿出《水浒传》第一册,摆到店掌柜面前。

“此书掌柜看看如何?”。

闻言,店掌柜合上手里的书,不情不愿的起身,但有人找上门,也没有看都不看一眼的道理。

《水浒传》

撰书人:晚月居士

仅是看名字,店掌柜便知陈阳带来的这本书,大夏市面上不卖,成书的宣纸也不算好,笔名更是听都没听过。

仔细瞅一眼墨迹,像是写下一年时间左右。

翻开第一页时,店掌柜不由愣了一下。

观开篇所写,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周勾。

他便知是又一人打着大周名号,自己杜撰的故事,像这种书他看过不知多少本。

这般开篇词,出自陈阳之手可算上乘,若是出自某位玉堂清贵笔下,便是绝顶。

之所以愣一下,而是这字实在是妙!

他自幼读书,好写字,自诩单论字迹,不输给绝大多数史书留名的文人墨客,可此时此刻,却有些羡慕起了陈阳。

不单字迹洒脱,不拘一格,通篇更是气韵流畅,细看一笔一画犹如金铁所刻,棱角分明,力道十足。

大致观之,一股剑客的潇洒之意透纸而出。

“此书是你自己所写?”。

“不错”。

“上面的字呢……”。

“亦是我亲笔所写”。

“字写的还算不错”。郑文和面无表情,放下手里的书,纵使心中波涛汹涌,从嘴里说出来的语气,仍旧不咸不淡。

单看一页就不看了?

陈阳心中不由暗道,这店掌柜实在是古怪,他送书过来,若是愿意收的话,哪有只看一页的道理。

“此书……”。

郑文和眼神思索,手中算盘敲的“噼里啪啦~”响,数息后报给陈阳一个数字。

“八百两银子!”。

“这么一本书,只给八百两?”。

陈阳眉头一挑,他为写这《水浒传》,可是耗费不少时间,若是为赚这八百两银子,随意炼一炉丹药就够了。

“你想多给些也成”。

眼看店掌柜一脸古怪,陈阳终于明白过来,合着不是给他八百两,而是他要给宣德书屋八百两银子,才肯收下他这本书。

他写了这么久,想出书还要贴钱进去?

“卖书还要给钱,哪有这个理”。

“现在可不是早些年,大夏早就不缺书了”。郑文和端起桌上泡好的五宝茶,老神在在的轻抿一口。

往前数个几十年,写这般杂书送来,还能卖出些钱。

可现在这种杂书,多到看都看不完。

除非出自某位玉堂清贵之手,若不然,谁闲着银子,不买前人所留名著,买一个新人所撰之书。

当然了,有一种杂书,画卷永远能卖出钱,只是这种不能明着卖,寻常书生不到真缺钱的地步也不敢写。

(https://www.biquya.cc/id183016/2822622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