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穿成贾东旭?我教母育子不惯毛病 > 第339章 恩威日深,业务发展

现如今,首钢的工人也都知道了曾经医务室、现在中医馆里这位最小大夫的身份。

正是他们公司清正廉洁、谦和宽厚、以身作则、胸怀坦荡、正直无私、责任担当、远见卓识、德高望重、心系基层、体恤民情、为民解忧、亲力亲为、实干为民、爱民如子的一把手贾总经理,的大儿子。

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工人们看向棒梗和小白远去的身影,眼神中的感激与善意根本掩饰不住。

大家心道:“要是自家哪个不长眼的小子在学校欺负了贾总的儿子,那此子断不可留!”

几乎只是一瞬间的时间,三种大义灭亲的方式方法已经想好了。

...

端午当天晚上,首钢的厂区广场上,许大茂亲力亲为,下场给工人们放电影儿。

可就在电影即将开场的时候,宣传科的广播响了起来。

【各位工人同志和工人家属,大家晚上好,这里是宣传科广播站,我在这里先祝福大家端午节安康!】

许大茂的声音从广播内传来,这一举动,让赶来看电影的众人感到十分纳闷。

95号院儿的众人面面相觑,最终都将目光汇聚在贾东旭身上,似乎是在等着他解释点什么。

贾东旭两手一摊:“我只是总经理,又不是啥都知道,别都看我呀!”

众人闻言,这才转移了注意力。

人群中,唯独傻柱右眼皮直跳,总感觉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一般。

【我知道大家对今年的端午节福利感到有些惊讶,其实,我身为宣传科主任,同样被总经理的气魄所震撼!】

此言一出,傻柱内心的危机感顿时。

好家伙,傻茂这小子为了拍马屁,居然无所不用其极!

简直演都不演了!

接下来,许大茂又将原本的端午节福利安排告知了众人,过程中重点强调了贾东旭是如何‘力排众议’、‘一力促成’此事的。

得知来龙去脉的众人,很快将道听途说的真相与心中的猜想印证了起来。

“人民万岁!工人阶级万岁!!!......”

这时,也不清楚是谁带头喊了一嗓子。

“啪啪啪啪!!!......”

紧接着广场上便爆发了一阵山呼海啸般的掌声与呐喊!

整整持续了一分钟的时间。

座椅最外围的易中海再一次被迫营业,最中央的傻柱则是一个劲儿的撇嘴,心里直呼不服。

‘姥姥的!回头我也得找个机会拍拍贾叔的马屁才行!’

此刻的贾东旭犹如被众星捧月一般,就算他一言不发,头顶的月辉照样的暂避锋芒。

贾东旭心道:‘咳咳....大茂这孩子,真是的,还搞了这么肉麻的一出!’

‘端午节还在加班,也是不容易。’

‘这孩子好像还只是副科级吧?’

想到这里,贾东旭忍不住给了自己一个嘴巴。

‘完了完了,不是老子想成为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实在是身边的牛鬼蛇神智计无双啊!’

......

日子一天天过去。

相比于国内其他单位的冷锅冷灶,东城区的首钢可谓是天天忙得热火朝天!

在第一批苏联客户的摩托车订单尾款结清以后,口碑打开市场,陆陆续续开始有不少外国客户或者公司悄悄打听起这方面的消息。

一些零星的订单就这么销售了出去。

有一就有二,这些零星的订单就仿佛那燎原之火,一发不可收拾。

渐渐地,三轮车因为轻便、节能、耐造、多场景广泛实用性的特点,几乎完美满足漂亮国农民的需求,开始在农民圈火了起来。

一时间,来自漂亮国的三轮摩托订单络绎不绝。

而贾东旭也和起初承诺的那样,卖给苏联客户的客单价,比其他国家要低2000人民币价值的外汇!

单单一辆三轮摩托车,就能给首钢创造10800人民币的外汇。

这同样是来自贾东旭的定价。

如果起初那一批20辆三缸发动机中型摩托车只是成功打开苏联和欧美日韩等国外市场的话。

那首钢接下来研制的四缸发动机定制款‘尖刀牌’摩托车,则是实打实的碾压了一众国外的摩托车品牌。

彻底将国产摩托车的口碑提升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

拥有后世数十年记忆的贾东旭,仅仅只是在摩托车外形设计图纸上略微出手,就已经是这个赛道当今的天花板了!

单辆100000人民币的定价,彻底开启了外国富豪和爱车人士的视野。

如果不是这个摩托的样品不符合国内的消费国情,估计现在首钢的对外电话,都要被二代们打爆了!

毕竟他们和黄毛之间的差距,仅仅只是一辆定制款的‘尖刀牌’摩托车。

当然了,这个定价在一开始自然是大受冶金部领导班子非议的。

可贾东旭几句‘目标客户又不在国内,况且你们也买不起,你们急什么?有没有傻子来买,你们看着就知道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就把对方说得哑口无言。

尽管摩托车卖给国内的单位,价格已经降到了2000人民币,但这依旧让各单位压力山大。

而且因为外汇优先原则,只有在首钢产能有富余的情况下,国内企业才有资格购买!

这就导致国内,甚至是冶金工业部也同样一摩难求的情况。

...

与此同时,首钢在几个月后,成功收到了来自农业部化肥工厂的第一批化肥产品。

这些产品第一时间被送到了平顶山农场!

平顶山,顾名思义,其实就是一个圆台外形的矮山包,因为山顶地势平整且土质肥沃适合种植农作物而得名。

整个农场一共拥有土地两百余亩。

如果按照蔬菜亩产4000-8000斤的产量计算(蔬菜一年可多次收获种植),按照每名工人每年补给50斤蔬菜的情况,供应两三万人还是不成问题的!

毕竟在1961年,我国老百姓的人均蔬菜年消费量,只有160斤!

这也是咱们80年代后‘菜篮子计划’的由来。

到时候,老百姓的食品消费,也将越来越多样化。

......

(https://www.biquya.cc/id183010/2560047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