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一个多月过去了。
见杨志文过去一个多月,天天在医院里陪着董倩,愣是没给自己打电话,刘和风和何红心里不由得犯起一丝嘀咕。
他们可是跟着杨志文赚到过大钱的人,深知其赚钱能力多强。
眼下杨志文突然消停下来,他们一时间有些接受不了。
同时,两人下意识萌生一个猜想。
难不成杨志文最近一个人在搞什么大项目不成?
越想他们越觉得有这种可能性。
毕竟现在的杨志文,最不差的就是钱。
即便不和任何人合作,但靠自己,杨志文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为了多赚点钱,刘和风和何红一番商议后,决定给杨志文打个电话,约其出来吃个饭,稍稍促进一下感情,顺便打探一下情况。
在医院陪董倩的杨志文,接到了刘和风打来的电话。
得知刘和风想请自己吃饭,杨志文一丝犹豫没有,十分爽快答应下来。
至于董倩这边,他现在一点担忧都没有了。
因为过去一个多月时间,在他的疯狂砸钱下,红房子医院又从海外请了几位血液方面的专家来华。
如今给董倩治病医疗团队的阵容,绝对称得上当时最强,最豪华。
当然,这么强大和豪华的医疗团队,每个月的费用也极其高昂,保守估计得百万人民币往上。
也就富得流油的杨志文承担得起这么高昂的费用。
这要是换做一般人,看到这么高昂的费用,吓都吓死了。
......
与董倩一番招呼后,杨志文起身走出病房,坐上奥迪100,前往了跟刘和风约好的东风饭店。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年代驾驶证非常好弄到手。
因为上一世有驾照,所以这一世的杨志文没有报驾校,直接花了1000来块钱通过关系进行了考试,并且顺利拿到了驾照。
经过二十多分钟的行驶,奥迪100缓缓停靠在外滩的东风饭店。
推门走下车的杨志文,一刻耽误没有,直步进入了东风饭店。
因为杨志文之前来过几次,加上刘和风现在就在包厢,所以服务员立刻猜出杨志文是来找刘和风的,不敢怠慢半分,赶忙领着杨志文前往了包厢。
“杨先生这边请,刘总已经在包厢了。”
“好。”说着,杨志文跟着服务员前往了包厢。
见杨志文来了,刘和风一丝架子没有,快速起身迎上前去招呼其坐下。
“哈哈哈,杨老弟来了,赶紧坐。”
别看他现在是个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可在杨志文面前,他一点不敢托大。
因为他清楚无比,自己之所以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成为亿万富翁,完全是沾了杨志文的光。
待杨志文坐下后,一旁的何红拿起桌上的热水壶,亲自为杨志文倒了一杯茶。
“杨老弟喝茶。”
“刘哥,何姐,咱们都是老熟人了,用不着这么客气。”杨志文面向两人尴尬的笑了笑。
“哈哈哈,对对对,杨老弟说的是,咱们都是老熟人,没必要客气来客气去。”刘和风心情极好大笑附和一句。
一番寒暄后,刘和风吩咐服务员可以上菜了。
吃饭吃一半,杨志文放下手里的筷子,拿起桌上的香烟,抽出一支递给杨志文,试探性问了一句。
“杨老弟,我和阿红最近想找点事情干干,不知道你有没有什么建议?”
他又不傻,断然不可能一上来就问杨志文有没有什么项目。
杨志文听出了刘和风话里的意思,放下手里的碗筷,接过香烟点了一支,随即吐了个烟圈说道。
“项目倒是有,就是投资比较大,而且周期可能有点长,不过回报率非常惊人。”
杨志文这话一出,刘和风和何红顿时有些激动起来。
“杨老弟,你就别卖关子了,赶紧说说啥项目。”何红迫不及待询问一句。
杨志文的性格她可是知道的。
既然杨志文觉得回报率非常惊人,那绝对假不了。
“造车。”杨志文抬头扫视两人一眼,语气平静回答道。
过去一个多月,他一直在思考接下去搞点什么实业干干。
毕竟当下是1992年,就算他想搞互联网也没法搞。
思来想去,他想到了一个行业,而且他有绝对的信心可以赚大钱,那就是成立一家车企。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华夏国内存在一位叫叶文贵的牛人。
1989年2月,马思克还不到18岁。
华夏再过12年才正式把电动汽车纳入国家研发计划。
而温市商人叶文贵,已经成功研制出一台充电八小时,行驶200公里的电动汽车。
这技术,完全属于世界顶级水平。
研发出电动汽车,沉浸在巨大喜悦中的叶文贵,做梦都没有想到,这辆电动小车会让其坠入到事业的深渊。
1969年,19岁的叶文贵展现出惊人的商业天赋,去七台河支边的时候,办了个锹柄厂。
九年后,身上揣着六七万现金,成了当地的首富。
1978年,叶文贵回到温市,被安排到民政局工作。
不过叶文贵很快扔了铁饭碗,再次开起了工厂。
当时,叶文贵辞职的理由是,民政局的工资只够抽烟,但其每天还得喝一瓶茅台,要花11块7。
辞职后,叶文贵开了个轧铝厂。
因为填补了当地的工业空白,一开业,生意就好到爆炸,很快赚到了20多万。
轧铝厂成功后,叶文贵又针对当地需求,开了一家热合机厂,还自主研发了大功率的高频热合机,生意同样火爆。
当时,叶文贵所在的金乡垄断着全国的饭菜票生意。
但是生产原料PVC薄膜必须从外地买。
于是,1984年,叶文贵又建了一家薄膜厂。
叶文贵自主设计的生产线,效能相当惊人。
每分钟能生产170米,0.025毫米厚度的薄膜。
当时国产生产线每分钟只能出产34米,最薄只能做到0.075毫米。
就算是德国的生产线,每分钟也只能生产150米。
靠着独树一帜的技术,投产两年,薄膜厂的产值就达到了400万人民币,挣钱就跟印钞票一样。
之后,叶文贵又创办了包装材料厂,蓄电池厂,微机仪器厂,办一个火一个。
80年代,当普通人还梦想成为万元户的时候,叶文贵已经坐拥千万资产。
叶文贵名下的金乡包装塑料厂还是华夏最早发行股票的民营企业之一。
1987年,全国评选出了100名优秀农民企业家,只有叶文贵一个人缺席了。
因为当时,叶文贵已投入一场造车传奇,抽不开身,也没兴趣领什么农民企业家奖。
那一年,马思克还是个小屁孩。
后来被认为造车狂人的李叔福,还不敢想造车这件事。
至于造车的理由,叶文贵觉得13亿人口的大国,居然连一个自己轿车品牌都没有,太可怜了。
由于汽油车,外国企业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很难超越。
而电动车,全世界都没有特别成功的,所以叶文贵选择造电动车。
就这样,初中毕业的叶文贵,熬了几个通宵,读了几本相关的书籍,又从全国招揽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开始了造车传奇。
仅仅六个月时间,一台叫叶丰号的白色电动汽车就造出来。
充电八小时,行驶200公里。
随后,叶文贵前往美国考察,发现纯电动汽车,电池寿命短,续航能力差的问题难以攻克。
回国后,叶文贵调整研发方向,从电动转向了混合动力。
1990年4月,叶文贵推出了叶丰2号。
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混合动力汽车,得到了国内外技术人员的肯定。
推出叶丰2号不久,叶文贵收到一个好消息。
叶丰1号被评选为国家级新产品。
成为新华夏成立四十年来,温市的第一重大科研成果。
至此,叶文贵已为造成投入上千万人民币。
一直不缺钱的叶文贵,开始感觉到巨大的资金压力。
尽管如此,但接连而来的认可,让叶文贵相信造车能够成功。
1992年初,深圳一家公司找到叶文贵,希望展开合作,并计划投入5000万的先期资金。
但合作最终被叫停了。
因为对方想把电动汽车变成深圳和温市共同开发的项目。
当时,温市的领导觉得电动汽车是四十年来温市最重大的科研项目,不能白白便宜深圳,所以不同意继续合作。
一年后,美国电动汽车专家凯勒慕名来到温市。
但这一次又没有成功。
因为叶文贵坚持合作生产的汽车要挂叶丰牌。
而凯勒表示,挂叶丰牌的话,进不了美国市场,只能遗憾放弃。
叶文贵之所以敢拒绝凯勒,主要是因为其觉得温市方面一定会在资金上给自己支持。
但最终,叶文贵没有得到期望中的支持。
1994年秋,最高车速109公里,充电3小时,续航200公里的叶丰概念性混合动力汽车诞生时,叶文贵已经负债1000多万。
这一刻,叶文贵终于认识到,要真正把电动汽车商品化,即便是小批量生产,也至少要5到10亿人民币的投入。
由于找不到愿意投那么多钱一起赌电动汽车未来的人,1995年5月,研发资金彻底中断。
叶文贵正式结束了传奇的造车梦。
(https://www.biquya.cc/id181718/5679295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