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农家辣妻人人爱 > 第37章

“不能,儿子们不是那样的孩子。要是儿媳妇将来是个容不下人的,那咱就休了。”听了李氏的顾虑,郑二郎也担心了。

“这能说休就休啊,将来有了娃子呢?”

“那就找个温顺的,听话的,总之不能让欣儿吃亏,咱在给欣儿多攒些私房,有了钱将来儿媳妇也得高看一眼。等和儿成亲了,咱起个东厢房,再把这正房留给欣儿,请里长们作个见证,应该没啥问题了。”郑  二龙将小女儿的一生都想到了,也把找儿媳的标准定下了。

要是郑欣儿听到这些话,估计会直接翻白眼。这爹娘的心还能再偏点不。

这**就算平安的过去了。

刚近卯时,天还没亮呢,就听到堂屋有声音传来,接着东间也有了动静,姐姐们也都起身了,欣儿昨天睡的太晚,眼皮沉的不愿睁开,可一想到今天是哥哥们第一天上学,还是撑着起了身。

“你起这么早干啥,快回去睡。”爹坐在堂屋里和儿子们讲话,看到小女儿从西间出来,忙劝着回去睡。

“不睡了,醒来也就睡不着了。大哥、二哥那新书包可是大姐、二姐熬夜赶出来的,喜欢吗?”边回答爹的话,边和哥哥们献宝。

“喜欢,谢谢大妹、二妹。”正好郑玉郑琴将饭食端了进来。

“谢个啥。”郑玉不好意思的说了一句。

“是啊,大哥,我可没帮上忙,都是大姐缝的。”郑琴可不敢抢功。

“哪有,那个书包的样子,还是小妹想的呢。”郑玉也把功劳往外推。

“行,你们都没做,都是我一个人做的,好了吧。这还谦虚。”欣儿自得了一把。

“你就臭屁吧,也不知个虚心。”李氏刚进堂屋就听见欣儿在吹虚,点着她的头笑骂了一句。

“哈哈哈”全家人笑做了一团,早饭就在这样的气氛下吃完了。

出发前,李氏特别叮嘱郑二郎从乡上买二十斤猪肉,三只鸡,再买上二坛酒回来。欣儿给郑二郎带上四十斤粟粮,是用来交给学堂的。

李氏看着儿子们穿着新衣衫,背着书包,坐着骡车远去的身影,这眼泪又流了下来。

早上欣儿像个书童一样,将哥哥们的书包仔细的检查了一遍,确定没有遗漏才将书包交给了他们,和娘一起将哥哥送出门。

这一回头就看见娘又哭了,虽说是感动的,但哭多了总归对眼睛不好,得劝着点。

“娘,咱以后日子只会越过越好,您千万别再哭了,这哭多了伤眼睛。”

“姐姐们也是,咱都开开心心的,谁也不再流泪。昨天是个例外,以后啊晚上也别熬夜缝东西,那油灯还是太暗,别把眼睛熬坏了。”

我这正劝着娘和大姐呢,二姐笑笑的问,“那打络子总行了吧,那个不费眼睛,以后大姐晚上和我一起打,咱卖了给小妹买糖吃。”

二姐你这好意,我心领了,可我看上去就那么像个吃货啊。

辰时末,郑二郎从乡里回来,李氏知道进学的事一切顺利,就放心的准备着午时的饭食。

郑二郎赶着骡车,去相熟的几家借桌凳。

大姐、二姐都去灶间帮忙了,只有我是被娘和姐姐赶出来的,给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回屋睡觉,等着吃饭。

这手上还有伤,也就心安理得的,当了一回米虫。

王婶子,郑家奶奶,早早就来帮忙。

老房子那边一直没有动静,郑二郎一早就去请过了,可也没见人来帮忙。看来是等着午时来大吃一顿的。

李氏和王婶子,郑家奶奶边干着活,边聊天,不过就是些家长里短。这时间过的也快,转眼就近正午了。

李氏进西间叫小女儿起床,帮着梳了两个小包包。又给了两块点心让惦惦,这请客主人家的孩子是不能上桌的。

我坐在西间的书桌前,还有点神游太虚,没从梦中醒过来呢。

直到娘在院中叫,说有客人来了,我才晃着从西间出来待客。

午时一到,里长、族长和村里人都带着贺礼来了。农家请客送礼没那么多讲究,现在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家都过的穷苦,所以送的都只是个心意。

郑家村人口不多,一共才三十多户。这请客一家也才来一人,家里有小孩子的也会带上,一般男十五,女十三,就被看成是大人了。

欣儿负责招呼小孩子,先将他们安置好,给每个孩子抓了一把干果点心吃,免得孩子们跑来跑去,撞翻了桌子

再去堂屋接礼,鸡蛋、杂粮、竹篮子、小青菜等,杂七杂八的。欣儿将每一种归类数了一下,也就不到十种,量也不大。

这来客虽说不在堂屋吃饭,但都会进去看看的。

这看了就有眼红的,有羡慕的,有真心为郑二郎家高兴的。

将鸡蛋分成两份,等王婶子她们来帮忙的走时好给带上。

其它的就分成几份,给借桌椅碗盘的人家,自己家一点也不留。这人情往来的事,欣儿这个现代人还是知道的(电视里常演)。

这东西分好后就放在了空着的仓房内。欣儿甚至还小心眼的,将东西两个房间和仓房都上了锁。这就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当然这都是针对老房子的那些人)。

堂屋里安排了一桌,八个菜,主食是掺着白面的粗粮馒头,当院开了四桌,六个菜,主食是粗粮饼子。以郑二郎家的条件,是可以准备全白面的吃食的,但那样就太招摇了,所以和郑二郎、李氏商量了一  下,才决定用这样的饭菜待客,即有肉吃,又能吃饱。

里长、族长和村里的长辈都已经坐在主桌上,老房子的人还不见影。郑二郎陪着村老们喝着茶水等着。

这当院里的村民却已经等的不耐烦,吵嚷开了,“哟,这郑老三真成大老爷了,让一村子的人等他一家。”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人家是断了亲的,哪有脸来啊。”

这有说嘴的,也有闲着聊天的。

“这郑二郎家的日子真是过好了,那堂屋的地都是青砖的,可得不少银子。”

“你还不知道啊,他们家挖到了一棵山参,换了不少呢,只是这么看来,也没剩啥了,你看这吃食,和咱平时吃的一样都是粗粮饼子。”

“是啊,都盖房子了,我刚还去灶间看了,李氏大闺女吃的还没这个好,这是充面儿呢。”

这讲什么风凉话的都有,郑老三刚走到院门口就听见村民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狠狠的瞪了曹氏一眼,要不是这个婆娘,说什么晚点到,下下老二家的面子,也不会惹得村里人责难。这就叫偷鸡不成舍把米。

郑大郎、郑三郎也被气了个脸红。陈氏、王氏倒无所谓,反正她们只是来吃饭的,顺便看看能顺点啥东西。

有眼尖的村民看到郑老三一家站在院门口,就叫上了,“老三啊,你这是踩着饭时来的啊。”

“哟,不帮忙,还来蹭饭,真不要脸。”有些个村里的媳妇,看不得陈氏、王氏的嘴脸,讽刺着。

郑老三见有人看见了,也躲不了,被着手也不接话,直接进了院子。

郑二郎也听见了声音,和李氏一起迎郑老三进院,姐姐们站在堂屋门口叫了声“阿公、阿婆”后就退到灶间去了,郑老三连声都没应,直接进了堂屋。曹氏更是抬着头,扭着腰,像只骄傲的公鸡一样,由陈氏、王氏扶着也进了堂屋。欣儿是根本没往跟前凑,站在灶间门口看戏。

郑二郎随后进去招呼。李氏看人也齐了,就张罗当院的开席。请王婶子帮着招呼一下,随后也进堂屋去了。

这刚一进堂屋,就发觉屋子里气氛不对。

正好听里长讲话,李氏才知发生了什么。

这曹氏就是个没脑子的,还以为自己是主人呢,非要坐到主桌上来,这一桌子的村老,还都是男人,她一个女人家的要往上凑,难怪被里长说了一嘴。

“行了,老三家的,你和大郎家的、三郎家的去外院吧。”正好看李氏进来,“让李氏招呼着。”郑二郎也没办法。他要在主桌陪着,只得给了李氏一个担心的眼神。

李氏应了一声,就过来扶曹氏出去。曹氏气的脸色发青,但也不能说什么,只狠狠瞪了李氏一眼,也不让她扶,扭着身子去了当院。

这当院已经都坐好了,这又得重新安排,一些好事的村民就不乐意了。

“这来的晚还有理了,将就在灶间吃得了,还想往桌上凑,也不看看自己的身份。”

“人家那是脸皮厚,这都断了亲了,还摆亲娘的谱呢。”

“行了,都少说一句吧,今儿是二郎家的大日子,大家都别扫了兴。”王婶子听不下去了,帮着说和。

“你们瞎嚼巴啥,那是我儿子,没有你们吃的,也得有老娘的。不爱来你可以走啊,没人留你。”曹氏还真把自己当主人了,这话说的叫个理直气壮。

(https://www.biquya.cc/id178257/5679311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