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齐国年俗,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吃糖瓜”开始,直到大年初一,每天都有着不同的习俗。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二十七“宰鸡赶大集”、二十八“蒸馍贴花花”、二十九“祭神贴福联”、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连着几年的天灾,虽然今年丰收,但朝廷又加了赋税,村民们的日子都不好过,郑家人本想除夕当天吃顿团年饭一家人欢欢喜喜的过个年就好,没想到家里突然来了客人还要留下一起过年,所以只好按照年俗一早就忙了起来。
李氏带着郑琴给房屋除尘,郑二郎带着两个儿子打扫院落,大家有说有笑的,是想把一切“穷运”、“晦气”都扫出家门。
风行、雷行天刚亮时就起身了。同郑家人一起吃了早饭,这会儿也帮着“扫房迎新”。
高长恭正是在一片欢笑声中醒来,也许是前几天没有休息好,也许是因为欣儿就在附近,也许是被周围安静祥和的气氛所感染,所以昨晚并没有因为不习惯农家土炕而失眠,甚至比在任何地方都睡的安心踏实。一早起来,感觉神清气爽很是舒服。
“四爷,昨晚睡的可好?”风行见四爷起身,忙准备了洗脸用的温水。
“很好,怎么没看到欣儿?”高长恭刚刚去了院子,见郑二郎一家都在忙,唯欣儿不在。
“欣儿姑娘大概是前段日子太累了,这会儿还没起身呢!”风行知道四爷起来必会问到欣儿姑娘,所以一早就向郑二郎打听过了。
“是啊,这些日子难为她了,细想下,她也不过是个十岁多的小姑娘。”一直以来欣儿都给人成熟稳重大气细心的印象,使得身边的人不知不觉间依靠、信任她,久而久之,不只是郑家人,就连高长恭都忘记欣儿还只是个孩子。
“欣儿姑娘雍容大度、意志坚定,举手投足皆不输男子,很难让人相信她只是个十岁多的小姑娘。”雷行正好端着早饭进来,听到四爷与风行的话,也给与欣儿姑娘很高的评价。
“就连那郑和的谈吐,也看不出是个普通农家出身,待人处事稳重谦和,甚至比都城那些氏家大族的子弟更有见识,”雷行刚刚和郑和聊天,被郑和的见解、学识所折服。
“是啊,单这书房内的藏书,就不比刺府少。”高长恭住的是郑和的房间,欣儿这些年给郑和抄写的书,就不下百本了。
“是啊,这房子从外面看,也就是好一点的农家院子,谁能想到里面会有这么多的藏书?”风行他们住的是郑林的房间,书架上的书比起郑和来,少了很多,但也不是一般农家所能拥有的。
雷行放下早饭后,就退了出去。风行伺候高长恭用了早饭,见欣儿还没起,就出了院子,随处逛了起来。
郑家村原本还有近四十户人家,因为天灾和重税,现在只有不到二十户了,就这二十户,也没有过年的气氛,家家都是冷灶凉炕,看着很是冷清。
“风行,这村里其他人家,怎么不见有人打扫除尘?”高长恭连着看了好几家,都没见有人在院里打扫,到处都是残雪,灰尘。
“回四爷,今年朝廷加了重税,这百姓连吃饱都成问题,哪还有心情过年。”风行看着眼前萧索的村庄,也很是感促。
“重税伤及百姓,动摇国本啊!”
又走了一会儿,看的心里越不是滋味,转身往郑家走去,路过李家时,看到这几个院子里的人都在打扫。
“这几家倒过的还不错!”想着这百姓的日子也不全是难过的。
“四爷,这是欣儿的三位舅舅家,从置地盖房,到一日三餐,都是靠欣儿一家帮扶的。”
风行这些话让原本还在暗喜的高长恭心里一凉。
是他摆脱不了自己皇亲贵胄的身份,而自欺欺人的往好的方向去想,一厢情愿的认为百姓的生活还过的去,并没有那么糟糕。
风行看四爷满脸的失望,怪自己话说的太明白,没照顾到四爷的感受。想解释一句,可这一切都是事实,他也不知如何安慰,想着还是早点回去,也许见了欣儿姑娘,四爷的心情就会好起来。
“四爷,外面冷,还是先回去吧!也许欣儿姑娘已经起来了?”
一听到欣儿,高长恭的心情就没那么难过,紧走了两步,进了郑家院子。
“这一早的就出门,可看到什么新奇的?”高长恭正好进院,就听到欣儿的声音响起。
“新奇的没看到,但我知道,能成为你的亲戚、朋友,都是有福之人。”高长恭不想让欣儿因自己的心情受影响,随口开了句玩笑。
欣儿看了风行一眼,风行朝李家院子方向使了个眼色,欣儿明白,这郑家、李家因为她的关系,日子过的都不错,但其他的村民就不是如此了,也明白以高长恭的身份,当然不愿看到因朝廷政令而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明白他进门时眼中闪过的那份失落是什么。
(https://www.biquya.cc/id178257/5679300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