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父女穿越:带着全村逃荒去边关投靠我爹 > 第三十九章 商议

这两天吃的好,走起路来都有劲,前面带路的小伙子跑过来跑过去的,江三爷对江奎说:“看看咱们这些孩子,从村里出来,这是最欢实的时候。”

江奎也明白,这些孩子,从小日子过的就苦,就像他一样,从小没吃过什么好吃的,能吃饱了肚子,顺顺当当的长大就是好的,  他当年跟他的娘子,也是被逼的无奈,才想着去城里找户人家做工,也是他们运气好,遇到了白氏,他被白氏安排跟着白家的商队历练,他娘子则是进了伯府,给姑娘当奶娘。

这一路走过来,江奎感慨很深,如果没有遇到白氏,他们一家说不得就会像那些拖儿带女的逃荒的人一样,毫无目的的跟在别人的身后,人家往哪里走,他们就跟着往哪里走,不管去哪里,只要能有一口吃的,让他们活命就好。

可这世间,不仅仅是吃饱了肚子就好了,江奎走南闯北,见识了那么多,京城那些富贵人家,他见识很多,北地边塞的,南境边陲的,有些人家富贵,有些人家贫穷,可世道就是这样一个世道,江奎也明白,他们这样的山民,想要过好日子,光靠着地里那些产出,在加上不时的去山里猎点野物,根本就不行。

也是因为如此,江奎跟江三爷细细的商量过之后,才把族里的一些孩子带出来,不拘是放在铺子里当伙计,还是去庄子上当个小管事,江奎首先要教给他们的,就是忠心,一定要忠诚于白氏,忠诚于白氏所出的孩子。

江奎心里很清楚,想要带着全族的人一起过好日子,他们这些人,除了一颗忠心,还有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呢?他们能做的,别人也能做,甚至做的比他们要做的还好,但是,他们一颗忠心,却是别人不能比的。

白氏去世之后,三爷就带着江振中去了西北,已经二十多岁的三爷,靠着心里的一股子气,硬是给自己拼了一个功名出来,江奎带着白氏培养出来的一批人找到三爷宁松的时候,宁松只是吩咐他们,原来怎么样,以后还怎么样就好,不过对于甘州那边的庄子,宁松很重视,后面又把附近两户人家的地买过来,其中一个就是靠近他们庄子的山头,那山头不大,山上却有一个小小的泉眼,江奎跟着宁松去看的时候,宁松对江奎说,他们夫人啊,就喜欢这样的地方,买下来,以后给他们的女儿当嫁妆。

江奎脚步不停,脑子里面乱七八糟的想了这么多,  等前面招呼大家临时休息的时候,江三爷拉着他坐下,问:“大奎啊,那庄子上春播用到的东西都备齐了没有啊?我看这天时,有些不等人了,要没有备齐,咱们现在就想办法,可不能耽误了春播。”

庄户人家,最看重的就是种地,他们对于春天的播种,带着一种让人心惊的虔诚,他们种下的不是粮食,是能够让他们活命的希望。

江奎赶紧说:“三叔,您别着急,这事我去年的时候就安排好了,那边也盖好了房子,咱们去了就有地方住,至于庄子里面的地,三爷说等咱们去了,他要跟咱们商量一下怎么种。”

江三爷疑惑的问:“怎么种地还要商量一下?”

江奎赶紧说:“三爷意思,是商量一下这地给咱们种之后,咱们是每年交租子还是直接就跟庄子上的那些人一样,咱们就管着给种地,然后三爷给开工钱。”

江三爷明白了,“三爷这是跟咱们商量做不做佃户啊,大奎,你是怎么想的?”

江奎说:“三叔,我的意思,还是第一种好,三爷说了,咱们种地,那收成咱们交够给三爷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剩多剩少的,全凭着咱们平日里怎么干,咱们侍弄了一辈子的土地,那庄子上都是种了多年的熟地,怎么都能是弄着多钟种一些,三叔,我跟您老说句实话,选第二种,我怕咱们族里的人慢慢的就有了惰性。”

江三爷点了点头,“我明白,你能这样考虑很好,族里虽然重视孩子品性的培养,咱们也不能保证个个都是好孩子,好习惯不好培养,那些不好的习性,不用教就能会。”

江奎跟着笑了两声,又说:“三叔,等到了地方,我还有别的事情,这些人,还得您老人家受累带着,至于怎么样安排,庄子上有管事的,您老到时候跟他们商量就好。”

江三爷知道,江奎这些年,已经算是曾经伯府三夫人的左膀右臂,他们江氏一族,每年都有跟着江奎出来谋生计的,有些已经在铺子里做到了管事,更有几乎直接把家里的老人孩子接出去,村里人很羡慕这些能够被接走的族人。

江三爷现在考虑的是,姑娘说,到了地方,就要让孩子们去学各种的技艺,只要愿意学,能学好了,也不用在庄子上种地,可以去外面弄个铺子挣钱,江三爷也知道,光靠着地里那点出产,想要过好日子很难,有这样一个好机会,自然是要好好的抓住。

看江三爷的神色,江奎就问:“三叔,你还有什么为难之事吗?”

江三爷就说:“姑娘说等到了地方要请了匠人来教孩子们学习技艺,这是好事,可我就怕到时候会因为孩子们都去学这个学那个的,没有人在家里种地,姑娘要不愿意可如何是好?”

江奎赶紧说:“姑娘既然说了,自然是会让孩子们好好的去学,咱们这位姑娘,别看人小,做事情颇有几分夫人当年的风采,在甘州,有咱们将军护着,姑娘定能带着咱们把日子过好。”

江三爷很信这句话,老人家人老成精,自然是有他们一套看人的法子,这位伯府出身的姑娘,刚到他们村的时候,看着教教弱弱的,听村里的姑娘们说,话也不多,对谁都是笑眯眯的,跟她闲聊,她听的时候多,说的时候少,是个心地良善的孩子。

从村里出来,江三爷害怕这姑娘受不了这逃荒的苦,谁知道,人家竟然能跟着一路走下来,一开始也是江奎家的怕她身体不行,硬让她在马车里面歇着,后来,跟着一路走着,慢慢的,这姑娘变的看着比原来泼辣了很多,特别是因为女孩子们没有被送过来学习,江三爷觉得,这个姑娘让他一下子刮目相看。

女孩子更能理解女孩子的难处,小姑娘没有那些大户人家出身的闺女的骄娇二气,而是很平易的跟说了以后的打算,这些打算,让这些跟着千里迢迢走到这里的人一下子就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虽然,过后,村里也有人背地里跟江三爷抱怨,女孩子学那么多没什么用,倒不如在家里帮着干点家务活,还有些甚至说,女孩子学太多,心思就遍野了,不好管,这些话都被江三爷给怼了回去,受着人家的恩惠,人家也是为了家里的孩子好,为了让家里日后能有更多的挣钱的机会,偏偏这些人得了便宜还要到他跟前卖乖。

宁浅浅的改变,让江三爷心里踏实了很多,特别是这两天,宁浅浅在江奎的帮助下,把这二百多人分成了一个个的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什么事情,分的清清楚楚,大家各司其职,便于管理,更让大家的凝聚力更强大,也是因为有这个凝聚力,才让后面这几百里的路走起来不那么累人,已经走了一千多里的路了,谁不累?谁都累,可是,现在吃的好了,休息的好了,等到了地方,就算是马上干很累的活,大家也是心甘情愿的。

傍晚时分,果然到了一个镇子上。

因为靠近官道,镇上还有一个驿站,所以,镇子看起来颇有几分的繁华气象。

周朗吵着想要去逛一逛,看看这里都有卖什么的,明媚也想去看看,于是,青桃继续经营她的逃荒路上小课堂的时候,宁浅浅跟明媚就带着周朗,去镇上逛街。

距离官道不远,一大片的建筑,依着一个山坡,静静地不知道在这里距守了多少年,一条青石板路,蜿蜒的穿过整个镇子,这是这个镇上最繁华的地方,青石板的两侧,是卖各种东西的店铺,宁浅浅甚至还看到一个木质的二层小楼,走进了一看,是一家酒楼。

明媚好奇的打量着镇上的风土人情,她是京都的贵女,自幼在京都长大,眼里看到的也是京都的繁华,这样小小的地方,人来人往的街道,两侧店铺里面卖各种东西,让她感觉非常的新奇。

(https://www.biquya.cc/id178213/5679311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