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还缺乏数据链
“秦工,这批起落架的加工精度太高了,比我们要求的精度还要高!”这天,611所的宋老亲自来到了贵省,在空警-2000预警机研发机构里找到了秦文明,向他说道。
原本秦文明还打算送起落架过去,顺便看看歼十的进展,毕竟这个项目也是国内重点项目,但是由于秦文明在这里实在是脱不开身,也就没有去,没想到宋老居然亲自过来了。
“嗯,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就好。”秦文明说道:“有这一批先制造原型机,进行试飞,后续等到大批量生产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应该具备加工能力了。”
毕竟试飞得持续数年,国内的工业水平却是在飞速地发展之中,现在还加工不了的东西,等到定型服役的时候就没问题了。
“嗯,我们也充满期待,国内高精密数控机床的发展也的确很快。”宋老说道:“不过现在,还是有欠缺的,我们……”
“还有加工不了的零件吗?都交给我们。”秦文明说道。
看宋老这表情,就能知道还是有需求的。
“嗯,目前还有一些对加工精度有要求的零件,我们的加工不到位,比如说前缘机动襟翼。”宋老说道:“132厂生产的改型战机上已经使用了前缘机动襟翼,但是却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停车消压之后经常出现襟翼下掉现象。咱们的十号工程战机可不能出现类似的情况,就得提高加工精度。”
以前的战斗机,机翼前端都是固定的,但是在进入七十年代之后,发现将机翼前缘做成可动的,也就是能向下偏转,这样就能大幅度地提高飞机的升阻比,进而改善飞机的起落性能和低速下的机动性能,同时在高速的情况下,将机翼前缘收回来减小阻力,还能提升续航力。
所以,机动襟翼已经是三代机的必备了,国外已经很普遍了,但是国内还从未有过,一直到了歼七改进双三角翼的时候才使用了这种技术。
对于国内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加工的时候精度达不到,液压下降很快,就会出现在地面停机的过程中,襟翼自动掉下来的故障,尤其是冬天热胀冷缩,内部的精度不够,更是会出现这种情况。
当然了,启动发动机之后打压,液压上来了之后,襟翼又收回去了,二代机还能凑合,三代机可不能这样,得提高标准才行。
听到宋老这样说,秦文明点头:“没问题,把你们的设计图交给我,我会找人帮忙生产。”
这其实就是液压油缸而已,哪怕不找航空部门,找普通的机加工工厂也能给加工出来,不是什么大问题。“嗯,多谢秦工。”宋老兴奋起来:“有了您,我们的样机就能更快地造出来了。”
“有多快?”秦文明问到,他只是随口问而已,谁能想到,宋老的话让他喜出望外。
“今年应该能把样机组装出来,然后进行地面滑行实验。”宋老说道:“我们力争在明年完成首飞。”
这可是先进的三代机,完全是己方自主研发出来的,首飞肯定是不能着急的,但是,如果明年能首飞,那就已经算是放卫星了。
“这么快?”
“对啊。”宋老点头:“现在咱们是万事俱备,最不放心的还是飞控,还在继续磨合飞控,争取让它更成熟,等到明年首飞的时候,绝对不能掉链子。”
三代机在研发中,飞控是难关,各国都因为飞控摔过机,大名鼎鼎的苏-27更是摔了好几架,以至于被西蒙诺夫骄傲地宣称:苏-27是一架摔出来的好飞机。
但是,歼十在研发过程中,一架都没有摔,充分体现了611所的研发功底,现在,他们有了更加先进的电子计算机,飞控设计更加稳妥了。
明年首飞,在九十年代初期能服役,就已经很不错了,到了那个时候,红色帝国崩塌,三姨夫发动机是想要多少有多少啊。
秦文明想起这些来,还真是充满期待。
“现在咱们已经上马预警机项目了,真是期待咱们的歼十能在预警机的指挥下作战。”宋老说道。
“是啊,到时候,咱们可以直接在预警机里面呼叫,洞幺洞幺,我是洞洞幺,收到请回答。”王老也过来凑热闹了。
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是听到他这么说,秦文明的脸色却严肃起来了。
“秦工,怎么了?”宋老好奇地问道。
“我们的预警机之中,还需要加入一个重要的东西。”
秦文明的确是忘了,这段时间他很忙,一直都在教大家伙学习,掌握现代电子技术,掌握预警机的雷达原理等等,大家伙也是废寝忘食,先学习,再设计,学以致用。
大家伙都在考虑雷达怎么造,怎么处理数据等等,但是,却忘记了怎么把雷达的数据传到战斗机上!
在这个时代的人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早就习惯了无线电引导,国内的国土防空就是这种流程:地面雷达站通过语音引导战斗机到目标附近,等到飞行员发现目标之后再发起攻击。
自从无线电发明,语音引导就是最常见的方式了,但是,到了这个时代,语音引导已经落伍了。
语音是一种传输速率很慢的方式,用专业的术语来说,也就是几比特每秒,哪怕就算是最慢的互联网,用56K猫的时候,速度也是语音的几万倍啊。
网络传输才是最快的。
再看这个时代的预警机,老毛子的A-50,一次只能指挥十几架战斗机作战,就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是语音引导的方式,而西方的E-3预警机,已经能引导几十架甚至上百架战斗机了,因为人家有数据链!
其实,数据传输的需求一直都有,在五十年代,地面防空系统就需要在雷达站和指挥中心、防空导弹基地或者是空军基地之间传输数据,美国人首先搞了点对点的数据链,使防空预警反应时间从10分钟缩短到15秒。
这种数据链,就是最初的Link1数据链,这种数据链的使用让欧洲本土的几十座大型地面雷达站形成一个整体,预警能力大幅度提升。
不过,这种数据链的技术还是太落后了,所以,到了五十年代末期,美国又研制了点对面、可进行单项数据传输的Link4数据链,成为了北约标准数据链,经过几次的升级,Link4还具备了双向通信和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之后他们又开发了多种数据链,比如可在多舰和多机之间承担“面对面”数据交换的Link11数据链,不过,要说最著名的,还是Link16数据链,它成功地成为了三军通用数据链,实现了海陆空的数据组网,E-3预警机使用的也是这种数据链,可以轻松指挥上百架战机。
现在,己方有了预警机,难道还要落后的语音引导方式吗?
“还缺什么?”
“我们需要专门的军用数据链。”秦文明说道:“就像是北约的Link16数据链一样。有了数据链,我们预警机可以把雷达截获的目标直接发送到战斗机的屏幕上,让战斗机可以隐蔽接敌,哪怕只是几架战斗机组成一个编队,也可以只让领航机打开雷达。”
海陆空三军都需要数据链,不过就目前来说,最急切的还是预警机项目,如果没有了数据链,那就像是一个人体失去了神经一样。
“这种东西的研发可不容易啊。”王老皱起来了眉头。
这段时间,他们一直都在研发预警机的雷达,越是学习,就越是感觉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以前的那些模拟电路知识都彻底用不上了,各种0和1传递的数字电路知识不断地在他们的脑子里浮现,感觉脑子都不够用了,让他们再研发什么数据链?太难了,做不到啊。
“这个由我们771厂来负责。”秦文明说道:“咱们只负责研发预警机雷达,771厂负责数据链。”这东西以后用处很大,是三军通用的,现在搞出来,军队的信息化水平就能上一个台阶啊!需求的数量肯定会很大,正好771厂再增加一个新的盈利项目。
国内在很长的时间里,是没有数据链这种东西的,平时都是靠语音交互,后来到了引进苏-27的时候,才配套引进了老毛子的TKS-2-27数据链。
这种数据链来自老毛子的自动化防空系统,毕竟苏-27最初是作为国土防空军的远程截击机来用的,老毛子早就完成了全自动引导系统的建立,有成熟的数据链。
这种TKS-2-27数据链可以传递目标坐标、引导指令等信息,不过,受限制于老毛子电子水平,这种数据链的传输速率低,网络容量小,所以老毛子在新世纪之后研制了全新的S-108数据链,号称LINK-16斯基,也就是刚刚达到了Link16的水平而已。而国内也在发展,参考了老毛子的TKS-2-27数据链与美国的LINK16数据链,创建了DTS-03式战术数据链。
这是一种大宽带、高速传输、低延时数据链,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AD-HOC系统,可以根据使用实时动态组网,和Link-16数据链组网需要几天的时间相比,这种数据链组网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而且,它的传输速度达到了2兆每秒,是Link-16数据链的十倍,不仅仅能传输文字信息,还能传输视频和图像。
最大的问题就是,这是外面世界最先进的数据链系统,自己好像没有资格直接给弄进来啊!
(https://www.biquya.cc/id177526/2985951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