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本王朱橚绝不给妾服丧 > 第121章 一点面没给老朱留

呜呜呜,俺邓愈实在是太想进部了,呜呜呜。

“演都不演了是吧,姓邓的!你要反了是吧!”

朱元璋欻的一下把面前的御案给一脚踹翻,御案顺着御阶咕噜咕噜的滚了下去。

汪广洋一脸惶恐地喊道,“陛下息怒,卫国公意图谋反,此乃大逆不道之罪,理应诛其九族啊!”

邓愈一听,面色瞬间变得十分古怪,他转头看向徐达,疑惑地问道,“天德啊,吴王的名字应该还在皇家玉牒上吧?”

徐达点了点头,肯定地回答道,“那是自然,吴王乃中宫嫡子,他的名字自然在玉牒之上。”

邓愈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然后又一脸单纯的问道,“我的女儿已经许配给了吴王,这个姓汪的竟然要诛我九族,那吴王岂不是也在被诛之列?”

汪广洋被邓愈这么一问,顿时吓得脸色苍白,他结结巴巴地解释道,“我不是,我没有!你诽谤啊!相国大人,卫国公诽谤我啊。”

徐达在一旁附和道,“卫国公,理论上来说,确实如此。”

邓愈见状,掰着手指头数了起来,“诛九族,是父四族、己一族、母三族、妻二族,我女儿在我妻子这一族里吧?那按照这个算法,吴王作为我的女婿,也在株连之列啊!那岂不是说,这个姓汪的是要谋害皇族吗?刑部尚书啊,你给我说说,谋害皇族可是个什么罪名啊?”

邓愈一边说着,一边还将目光投向了刑部尚书,似乎在等待他的回答。

刑部尚书心里一沉,“谋害皇族……”

这时候,新任御史中丞陈宁站了出来,“卫国公!话不是这么说的!你的女儿还没有过门,没有嫁进吴王府!怎么会株连到吴王?”

这话一出,邓愈呵呵笑了。

你丫的好勇啊。

邓愈从袖子里一掏,一卷明黄懿旨取了出来,随即抖开,怼到了陈宁的面前。

“来!睁大你的狗眼,看看这是什么东西!懿旨上写的清清楚楚,赐婚!这懿旨自盖了凤印就生效吧。”

陈宁看着那明晃晃的皇后之宝,低着个头不说话了。

涂节站出来道,“卫国公!话不是这么说的啊,没有过门,就算不得皇家人!”

邓愈眉头一挑,这又来一个挨怼的?

“那你的意思是,这道懿旨没有生效?是无效的旨意?”

涂节深呼一口气道,“懿旨当然生效了,但是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就算为妾,也要遵循礼法!你收吴王采礼了吗?”

三书六礼,三媒六聘,八抬大轿,明媒正娶,才是娶妻。

而妾室没有六礼,只有一礼,那就是采礼。

也就是给人家父母一笔钱,买断女子人身权,买回家当家奴的,生死再和原生家庭没关系。

采这个字,意同买。

后来演变成了这个彩字,成了彩礼。

涂节的话,无疑是对邓愈贴脸开大,骂邓愈堂堂国公,把嫡女嫁给人家为妾。

邓愈把懿旨淡淡卷好,收入袖中,另一只袖中一抖,德砖入手,邓愈掂掂重量,看向涂节的眼中已是杀意。

“礼法?你的意思是,懿旨没有礼法大?”

“圣人之礼乃……”涂节刚想长篇大论一波,邓愈的德砖就呼了上来。

当场呼到涂节的脸上,半边牙被呼掉了十之七八。

“老子礼你马勒戈壁!圣人之礼就是不如懿旨大!这是陛下说的,你有意见?”

朱元璋忙道,“你放屁,咱什么时候说过这话?”

邓愈抬头看向朱元璋,“洪武五年,陛下可是威风凛凛啊,一旨降下,圣人都被你移除孔庙了。

圣旨降下,圣人都被移走了,何况圣人定的什么礼法?

再者说,圣人礼法陛下没改过吗?那臣帮陛下回忆一下吧。去年,你那个寡妇贵妃死了,你为了让吴王当孝子,你是怎么干的?

当时礼部尚书是不是说了,父在为母服期年,若庶母则无服。可陛下你为了试探皇后娘娘底线,宠妾灭妻,把中宫脸面放在地上踩。

那时候你怎么说的?你说父母之恩,一也,而低昂若是,不情甚矣,对吧?然后你就让翰林院学士宋濂等重定丧礼,把圣人礼法给改了。

改成了你立的废坏纲常的礼法,改成了子为父母,庶子为其母皆斩衰三年,嫡子,众子为庶母皆齐衰杖期,臣这话字字句句哪样冤了陛下你?嗯?”

邓愈知道涂节他们都是朱元璋推出来的嘴替,所以也是在这奉天殿上一点脸面没给朱元璋留。

朱元璋定的规矩就是,在那个妻妾有分,嫡庶有别的年代,妾死了,正妻所出的嫡子得披麻戴孝。

一个家奴玩物死了,正妻嫡子要服丧。

妾是个什么东西?连人都算不上,就是个送人的货物!

苏轼都把自己怀孕的小妾跟人家换了一匹换了一匹白马。

这种连人都算不上的货物,她死了,嫡子要当孝子贤孙。

“你……你……你……”

老朱你了个半天,不知道怎么反驳。

朱标只感觉心累,吴王党反击,全用的老朱的回旋镖。

父皇啊父皇,你动动脑子就那么难吗?

这一笔笔记在史书上,你就不怕成为千古罪人吗?

你这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名声,抵得了你这桩桩件件祸国殃民的事情吗?

哦,不多,煌煌史书没有把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功劳记在父皇你的头上,但是这一笔笔过错那是半点不少啊。

这不知道以后历史评说,要如何评价你的功过。

没有任何官方历史把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八个字加在老朱的身上。

这八个字是老朱自己在檄文里说的,但是煌煌史书上没有记载,所以明吹不要再拿老朱驱鞑复中的功劳来说事儿了。

史书上没有把这个功劳加在老朱身上。

《明史》对朱元璋的评价是,帝天词条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

最多也就说了老朱统一的功劳。

当然了,这也可能是满清改的,毕竟众所周知,满清改明史是为了美化老朱。

(https://www.biquya.cc/id177385/2795970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