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都市言情 > 放女友自由后,我觉醒写歌续命系统 > 第635章

他们参观了美国独立革命信使保罗·里维尔的故居,那是波士顿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房屋。接着,他们来到了著名的老北教堂(Old  North  Church)。

正是这座教堂的尖塔,在1775年4月18日的那个夜晚,挂起了一盏还是两盏灯笼,向查尔斯河对岸的爱国者们,传递了英军是“由陆路”还是“由水路”来袭的关键情报。

陆沉站在教堂里,为柳如烟轻声讲述着朗费罗那首著名的诗篇《保罗·里维尔的夜奔》中的句子:“Listen,  my  children,  and  you  shall  hear,  of  the  midnight  ride  of  Paul  Revere...  One,  if  by  land,  and  two,  if  by  sea...”

柳如烟仰望着那高高的尖塔,仿佛能看到两百多年前那个夜晚,微弱的灯光在黑暗中摇曳,点燃了整个新大陆独立战争的燎原之火。

一天的自由之路徒步,在跨越查尔斯河,瞻仰了那艘战功赫赫的“宪法号”古帆船(USS  Constitution)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们的双腿虽然疲惫,但内心却被历史的激情与理想主义的光辉所填满。

在波士顿的第二天,他们将主题从“革命历史”转向了“思想殿堂”。他们乘地铁跨过查尔斯河,来到了与波士顿隔河相望的剑桥市(Cambridge)。

这里是两所世界顶级学府——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所在地。

当他们走进哈佛大学那由红砖墙环绕的哈佛园(Harvard  Yard)时,立刻被那浓厚的学术氛围所感染。古老的建筑,静谧的草坪,以及来来往往的、抱着书本、讨论着问题的学生,都让这里显得像一个与世隔绝的象牙塔。

他们加入了学校组织的免费导览团,听一位风趣幽默的学生导游,讲述着哈佛的历史与趣闻。他们来到了约翰·哈佛的雕像前,导游笑着揭示了关于这座雕像的“三个谎言”:雕像上的人并非约翰·哈佛本人,而是一个随机找来的帅哥学生模特;哈佛大学并非由他创立,他只是最早的重要捐赠者之一;大学创立于1636年,而非雕像上刻的1638年。

柳如烟被这些有趣的故事逗得哈哈大笑,她也和所有游客一样,上前去摸了摸雕像那被摸得锃亮的左脚,据说这样能带来好运。

他们参观了宏伟的怀德纳图书馆,也走进了一家充满历史感的哈佛书店(The  Harvard  Coop)。柳如烟在书架间穿行,闻着那独特的书香,看着那些专注阅读的学生,眼中流露出一丝向往。

“陆沉,我突然好想回到大学时代。”她轻声说,“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一定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是啊,”陆沉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知识和思想,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它和自由的传统一起,共同构成了波士顿的灵魂。”

离开哈佛,他们又去了不远处的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的古典庄重不同,MIT的校园充满了现代感和未来感。他们看到了由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设计的、造型奇特、仿佛要融化掉的斯塔特中心(Stata  Center),也看到了贝聿铭设计的各种几何形建筑。

(https://www.biquya.cc/id175536/2583135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