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陈瑶这馋样,女知青们都哈哈笑了起来。
周安连连点头,也笑着说道。
“哈哈,放心吧陈瑶姐,到时候保准让你吃爽了!”
回到家后剩下的十来天,周安和女知青们,还有大力哥一家都在疯狂准备。
俗话说得好穷家富路,周安是在准备路上用的东西。
在火车上毕竟要待一天一夜呢,得把吃的给准备好。
除了炕一些饼子作为干粮之外,周安还准备了不少零嘴。
小孩子坐火车难免无聊,得多准备一些好吃的零食才行。
周安这几天跑了趟供销社,买了些糖果、瓜子和糕点啥的。
还用空间里的牛肉做了香辣牛肉干,和一大罐子的麻辣灯影牛肉丝。
那一罐麻辣灯影牛肉丝看着红彤彤,尝上一口又香又辣。
不仅可以当零嘴,夹在馍里也更有滋味儿。
大力哥的家里这几天,也忙得跟打仗似的。
知道大力要去大连和小蓓结婚,贵叔贵婶简直高兴的不得了。
贵叔还算沉得住气,贵婶儿乐的连嘴都合不拢了。
贵叔和贵婶对小蓓是相当满意的,能结成这样的一门亲事,他们打心眼里的高兴。
虽然现在小蓓姐家里也确实困难一点,可他们不会有任何想法。
都是农村里面苦出身的,他们不在乎这些。
而且小蓓姐是正儿八经的高中毕业,是有文化的姑娘。
他们反而觉得,是自家大力高攀了。
在这60年代文盲率居高不下的时候,高中毕业那算是妥妥的高学历了。
在这个年代,普通的农村人想要娶到女知青,可以说难度系数相当高。
毕竟农村人和来自城市的知青们,似乎有着天然的壁垒。
在生活和眼界知识方面,都有着代沟,一般是很难走到一起的。
这份缘分很是难得,全家人都非常珍惜。
周安原本还有点担心,两人的婚礼没有在周家村举行,而是在女方所在的大连举行,怕贵叔贵婶心里会有点不得劲儿。
结果到贵婶家后,就还发现他心里的想法完全是多余的。
贵婶对于在大连结婚的事儿,没有任何不满,简直举双手双脚同意。
周安还记得桂婶当时的原话是,“人家姑娘既然在忙事业,那咱过去结婚就行,这都是小事儿,只要两个人过得幸福就行!”
在贵婶心中不管在哪儿结婚都是一样的,只要小两口过得好就行。
这种想法在60年代,还是挺难能可贵的。
在这个年代的农村里面,大家都是默认一定要在男方家结婚,哪有说在女方家里办酒席的。
贵婶一边说这话的时候,还在一边给他们做新衣服新被子。
在60年代娶新媳妇儿的时候,不光要给彩礼,还要给送去。
其中就要有新衣服和新被子,贵婶的手艺很好。这些都是她亲手做的,在这半个月时间里赶制出来了好几套漂亮的女士新衣服,还做了一床厚厚的棉被子。
这些除了这些东西之外,还会采买一些新的水壶啊,盆盆罐罐啊这些东西。
本来大力哥是想把这些东西买了都送到大连去的,不过周二把他给拦住了。
这些东西在大连都是可以买到的,去供销社买就行,没有必要这么圆带过去。
(https://www.biquya.cc/id172842/2687066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