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都市言情 > 我靠务农成功入编 > 第4445章

1991年,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正经历着重大变革,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政策逐步推行。早在1985年,企业破产法草案应运而生,并于1986年12月正式实施,这一举措彻底打破了国有企业“只生不死”的传统固有观念。

按照规定,国有企业若连续五年亏损,便会面临破产的命运。然而,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却被部分居心不良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钻了空子。他们蓄意运作,通过连续五年、六年甚至七年的亏损,将好好的企业一步步拖向破产边缘,而后再借改制之机,将国有企业摇身一变,化为自己的个体企业,严重损害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在棉纺厂的办公室里,一场气氛凝重的谈话正在进行。杨伯涛原本觉得不是自己的问题,就放松了警惕,在林华西面前谈笑风生。可当林华西严肃地指出企业升级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时,他就像被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酒意瞬间消散得无影无踪。他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慌乱与不安,连忙急切地解释道:“设备升级也是适应改革的要求……。”

他滔滔不绝地说着,试图用言语掩盖可能存在的问题,可林华西只是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过多的表情,只是微微点头,没有说一句话。这沉默让杨伯涛愈发心慌意乱,恨不得狠狠抽自己几个耳光,在心里暗自叫苦:“怎么这么不小心,把这话给说穿了呢!”

林华西敏锐地捕捉到杨伯涛眼神中那一闪而过的慌乱,经验告诉他,这其中必定有隐情。杨伯涛犹豫了一下,还是强装镇定地继续解释道:“林书记,现在,连曹河县的纺织厂都升级了设备,我们实在是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形势啊。您也知道,棉纺厂以前厂里的梳棉机、细纱机,都得依靠大量人工操作,效率极为低下。所以我们厂狠下心来,引进了自调匀整井条机、自动络筒机这些先进设备,想着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让企业重新焕发生机。”他一边说着,一边偷偷观察林华西的反应,从对方的表情中揣摩自己这番话是否能蒙混过关。

林华西,这位有着丰富大型企业管理经验的一把手,对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及设备机床的情况极为敏感。他微微皱起眉头,目光紧紧盯着杨伯涛,不紧不慢地说道:“既然升级了设备,那么人员配置有没有相应的变化?生产率是否有所提升呢?自动化设备的引进,初衷就是为了节约人工成本、扩大生产产能。我挺你汇报,现在棉纺厂的产能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职工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倒增多了。如此一来,这升级设备投入的六七百万经费,岂不是白白浪费了?棉纺厂本就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以往,人工基本能满足生产需求。现在三年两次升级设备,那么之前的设备是卖掉了,还是直接淘汰了?若是卖二手,极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低价流失;要是直接淘汰,那国有资产不就白白闲置了吗?”他的话语条理清晰,每一个问题都直击要害,让杨伯涛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

彼时,国有企业的问题已然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大事。从中央到地方,都深刻意识到国有企业盈利能力正明显下降,与之相伴的腐败问题也层出不穷。一些国家骨干型企业的厂长和书记纷纷因腐败问题落马,中纪委接连发布了不少相关案例通报,以此指导各地积极开展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和反腐工作。林华西身为市纪委书记,又有着大型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于企业里可能存在的各种操作和猫腻,远比一般领导更加敏锐。所以,在杨伯涛汇报的过程中,他凭借着专业的洞察力,敏锐地捕捉到了几个关键信息:大额的资金投入、频繁的设备更新,然而企业却并未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反而让经营状况愈发艰难,亏损似乎已成定局。这一系列的异常情况,让林华西越发觉得棉纺厂内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必须深入调查。

(https://www.biquya.cc/id161864/2628238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