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后,我带着大明走向昌盛 > 第1097章

“父皇。”

朱元璋抬了抬眼皮,示意他坐:“盐州的事,你也知道了?”

“儿臣听说了。”朱标坐下,面色凝重,“北元屡屡犯边,确实可恨。”

“可恨是可恨,可这一打起来,又是多少钱粮要填进去?”朱元璋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几分疲惫。

“国库也不宽裕,今年好几处地方遭了灾,等着朝廷拨粮赈济。咱这屁股底下的龙椅,不好坐啊。”

这话里,透着一股子当家人的不易。

朱标静静听着,没有立刻接话。

父皇的考虑是对的。

也是,大明初立,百废待兴,这才积累十来年,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片刻后,朱标缓缓开口:“父皇,儿臣以为,应对北虏,或许……并非只有兴兵动武一条路。”

朱元璋敲击桌面的手指停了下来,抬眼看他:“哦?你说说看。”

“《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朱标斟酌着词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或许,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软肋下手?”

“软肋?”朱元璋来了点兴趣,“北元那些鞑子,除了怕咱的铁骑,还有什么软肋?”

“他们的民生。”朱标声音放低了些,“逐水草而居,看似自由,实则根基不稳,许多生活必需之物,极度依赖我朝。若是能在这上面做些文章……”

朱元璋眉头微蹙,沉思起来。

民生?依赖我朝?

他戎马一生,更习惯用刀枪说话。

但朱标的话,也确实有点意思。

打仗,太费钱了。

如果真有法子,能不费一兵一卒,或者只花小钱,就能让北元难受,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毕竟,迁都的银子还没攒够呢。

年年都没什么结余,得攒到猴年马月去。

他已经快六十啦,又能拖多少年……

“具体方略呢?”朱元璋追问,“你说说你的想法。”

朱标却露出一丝为难之色:“父皇,儿臣也只是有些粗浅的想法,觉得此路或可一试。

但具体如何操作,涉及商贸、民生诸多细节,恐怕……还需要请教真正懂行之人,仔细谋划才行。”

懂行之人?

朱元璋脑海里,顿时就闪过一个身影。

又是陆知白那小子?

他不由得哼笑一声,

那狗东西,净整些稀奇古怪,但偶尔又能歪打正着的玩意儿。

朱元璋嘴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

但旋即。

神色却变得严肃冷冽起来,沉声问道:

“兹事体大,这是谁的主意?”

他倒要看看,他这个好大儿,打算怎么跟他开口。

是打算把这“奇策”揽在自己身上,还是……会老老实实地把陆知白给供出来?

若是前者,这“锅”可就得标儿自己背稳了。

若是后者……哼,那小子也别想轻松过关。

朱标被犀利的目光盯着,却是微微一笑:

“就知道瞒不过父皇……其实儿臣听到这个计划,也是大感诧异,但细想之下,又查阅了《管子》等资料。

驸马的计策若利用得当,未尝不是一种阳谋……”

随即。

朱标便压低声音,把计划大致说了出来。

朱元璋听罢,皱眉思索了一阵子,哼了一声:

“他当他是算无遗策?比诸葛亮还神啦?”

随后又眯起眼来:

“那小子,算准了咱不舍得花大钱北伐?还是觉得,他驸马爷的身份,加上有太子遮掩,就能把这事儿圆过去?”

想着想着。

却又笑了两声,低低的说:

“狗东西,怪不得要扯个大旗,不敢到咱面前来说……那些武将要是知道了,不活撕了他……”

……

第二天。

陆知白接到宫里的传召时,一点也不意外。

该来的总会来。

他稍微整理了一下衣冠,脑子里快速过了一遍预案。

面见皇帝,尤其是在这种敏感时期,既要展现价值,又不能锋芒毕露。

功劳是太子的,想法是太子的!

跟他陆知白有什么关系?

最多就是个提供技术支持和细节补充的“懂行之人”罢辽~

至于徐达的病,应当也会问到……

尽力而为吧,但绝不能把话说死。

背疽这玩意儿,在没有强效抗生素和外科清创技术的古代,死亡率可不低。

而且每个人体质等情况都不一样。

就算医学研究所,也不是能治好每个背疽患者。

他走进武英殿时,朱元璋正负手站在舆图前,似乎还在琢磨边境的形势。

“儿臣叩见陛下。”

“起来吧,赐座。”朱元璋转过身,脸上看不出太多情绪。

老朱向来是喜欢高效务实。

因此,上来便问道:

“昨日太子跟咱提了个想法,说是不必大动干戈,也能让北边那些鞑子难受。似乎是想从他们的民生上着手?”

朱元璋的目光落在陆知白脸上,带着审视的意味。

来了!

陆知白脸上适时地露出几分“惊讶”,带着点“原来陛下也知道了”的表情:

“太子殿下机巧聪慧,为国分忧,是我等的楷模啊……”

(https://www.biquya.cc/id144035/2835608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